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呼兰河传(典藏美绘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萧红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从19岁那年毅然决然地抗婚离家出走开始,萧红的一生就注定了颠沛流离,坎坷苦难。《呼兰河传(典藏美绘本)(精)》是她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剖析与批判;在体裁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

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用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以一种无限宽广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片温暖。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典藏美绘本)(精)》是萧红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于香港,1941年出版。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萧红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用她绘画式的语言、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试读章节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P1-3

序言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逎莹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相识第二年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在30年代文坛崭露头角。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后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从1933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到1942年病逝萧红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达百余万字既有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又写了许多散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萧红,那个特定年代里的一朵奇葩。从19岁那年毅然决然地抗婚离家出走开始她的一生就注定了颠沛流离坎坷苦难而《呼兰河传》是她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于香港1941年出版。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小说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

《呼兰河传》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萧红用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以一种无限宽广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片温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