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1964-1976)(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范福潮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父教子学,赓续中华文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泛舟书海,但养浩然正气。

范福潮著的《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1964-1976)(精)》重温旧时学人读书治学的生命体验,奉上一份走近国学经典的私家书单。

一所父子大学,成就一个风云动荡却精神至上的年代。

内容推荐

作者成长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以反智和革命为特征的年代,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几为绝响。铸就这段传奇的,正是他的父亲。在这部范福潮著的《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1964-1976)(精)》私人阅读史中,作者讲述了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泛舟书海,获得成长的生命体验。《礼记·学记》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者能继父志,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父亲的善教。父亲强调读书问学要知渊源,懂家法。书中既有父亲讲述的读书门径、治学方法、作文秘诀,也有因书而结缘的人情世故,更有父亲对时代的判断,以及在此判断下的应对之方。可以让现代人知道过去的人怎样读书以及过去的读书人怎样处世,让上代读书人的见识通过下一代的文字流传不绝。

目录

自序

一生能读几多书

夏娃日记

还书

集腋成裘

字奴

初学记

曾伯伯

一日

读书种子

我们祈祷吧

李牧师

自编课本

梁老师

续诗赠书

“牛棚”说书

巧读《诗经》

风筝

语录

问对

日记

尺牍

休学

蜀道

游记

游思软系

换书

吴山夜话

捡书

踏雪寻梅

歪批《论语》

十三始作百字文

借书

孤独的体验

久病成医

习武记

出关

定军山

孟老师

夜雨红楼

孙叔叔

高中第一课

丫头妈

笔记

失学

下乡

知青

巡河

卖菜

内部读物

探皇陵

华清池

参读之法

算地

六叔

老顾

远游

南山

过江三事

辨字

夜行记

焚稿

解《西厢》

父子大学

秋水

漫话历史

六家二体

《史记》作法

书目

日课

《史记》读法

史传多为小说

通史难作

《文选》与文体

菜园

史大夫

陈老师

文人

伤逝

文伯伯

蒙古族大哥

众神之舞

香椿树下

自然的箫声

先秦寓言

戏说庄子

古代神话

春秋故事

戏说历史

笼中之鸟

少年游

人类的故事

稚子不宜背唐诗

机器岛

天空之城

故事的起源

莎山导游

英雄的瞬间

骑鹅旅行记

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

一本安静的书

虫子的历史学家

漫话《圣经》

三本《大卫·科波菲尔》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经典常谈

附录

 《书海泛舟记》序

 《书海泛舟记》后记

 《书海泛舟记》编后记

 《父子大学》序

 《父子大学》后记

 父子大学永远存在——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试读章节

一生能读几多书

幼读唐诗,吟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禁不住问父亲:“万卷书有多少?”父亲指着书柜说:“没多少。一部《全唐诗》九百卷,一套二十五史三干七百八十二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十二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破万卷。至于能不能‘下笔如有神’,那就看其有无天赋了。”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始,印过多少书?恐怕谁也回答不出。乾隆敕令刊刻的《四库全书》,“著录之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种,七万九干零七十卷,即著录实有各书之总数。总目中仅存书名,而未收其书者,凡六千七百六十六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六卷,即存目之书之总数。”这些书目,肯定要小于古代实际著书之数。在古代,一个条件优越的书生,毕其一生,也只能读完其中的很小一部分。父亲说,在科举制还未取消的清末,能读过百种以上的书,就算是很博学的人了,秀才、举人也不讨如此。

民国以降,西学东渐,外文著作大量翻译出版。读书人不光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书的种类以几何级数增长。一个中型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就有十几万种,稍大点的图书馆藏书有上百万种,美国国会图书馆目前馆藏九千多万册(件),包括四百七十种语言,其中汉文书籍四十八万册。国内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新书无计其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书人,就像掉进了书的海洋,毕其一生所能读到的书也只是沧海一粟。

那么,人在一生中最多能读多少书呢?总会有一个数量上的极限吧?“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岁,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年龄。七岁读书,每天读五六十页,平均三四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一百本,六十年读六千本。这还不包括读报纸、杂志、公文、课本,如果有些书要复读、精读、研究、摘抄,一生能读三干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网络时代。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介质和途径,也改变了自古以来人们单纯依靠印刷品(书籍)接受信息的方式。通过上网,同样可以读到大量的“书”。近年来,年轻人的阅读方式已有明显的改变。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上网看新闻、电子书刊、BBS的帖子,闲了看看电视、听听歌曲、玩玩游戏,能静下心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对他们来说,读书已是一种过时的精神消遣,是一种需要有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支撑的奢侈享受,是与世无争的书生酒后茶余附庸风雅的情调,而不再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对哲理的思考、对艺术的品味。读书,在有些人眼里,已经成了孤独者的怪癖,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时至今日,“一生能读几多书”已经不算是一个大众话题,甚至读不读书对许多人来说也都无关紧要。对功利事业的选择,任何时候都比读书更具吸引力。竞争的惨烈,尘世的喧嚣,生计的艰辛,欲念的诱惑,摧毁了多少读书人宁静的心态,迫使他们无奈地抛弃自己的精神家园,卷入滚滚红尘,在欲海尘寰中随波逐流,泯没一生。(P1-3)

序言

《书海泛舟记》是我在2004年至2006年间为《南方周末》写的同名专栏和为《上海中学生报》写的“书林童趣”专栏的结集,2007年4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父子大学》是我在2011年至2013年间写的一组少年时期读书生活的随笔,2013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在时间上相互重叠,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出版之后,我对少时读书故事被一分为二,一直耿耿于怀,寻思将来若有机会再版,一定把两本书合二为一。今年3月,东方出版社陈卓先生建议,把这两本书按时间顺序重新编目,出一本新书,正合我意,欣然签约,遂有《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

正文一百零五篇,全系旧作,只对个别字句做了校正。目录篇名之下添加了提要,以便读者检索。原书序和后记全部保留,收入“附录”。

“书海泛舟记”专栏在《南方周末》刊出后,读者反响热烈。福州王先生因未读全专栏,深感遗憾,便把已读的文章题目抄下来,特意致信编辑刘小磊,索要未读的文章。接到小磊转来的信,我搜集报纸,一篇篇复印下来寄给他。2006年春节前,王先生给我寄来一张贺年卡,还赠我一本他的新作《旅欧心迹》,贺卡署名:“《书海泛舟记》读者,远方一位爱书的朋友,王建基敬贺。”他在附言中写道:“范先生您好。您真是一位大热心人,刚刚收到您的挂号信,打开一看,喜出望外,非常感谢,一时无以回报,只能先说句感激的话。您居然费时、费工、费钱为一个读者剪辑、复印、邮寄十三篇大作,这是非常珍贵的一份情谊,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我是一个中学教员,一生也爱书,除却读书都让人,但终生一事无成,而今七十有三,仍经常跑书店,走地摊,喜欢的书报则买,有空就读,目的是找乐,是养生,别无他……”

《书海泛舟记》《父子大学》出版后,承蒙读者厚爱,下至十几岁的中学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书信不断。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有求我推荐书目的,有请教幼儿早期教育问题的,有让我介绍引导儿童读书经验的,有询问阅读方法的,有探讨写作技巧的,有切磋普及国学和传统文化问题的,还有想和我对对联的,各种提问,林林总总,我尽我所能回复了部分来信,后因公私事繁,力不从心,未能像对王先生那样一一作答,在此深表歉意。略感欣慰的是,2014年2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书市排行榜”节目向读者介绍《书海泛舟记》时,对我进行电话采访,我回答了主播的提问,录音稿收在“附录”里,权作对读者来信的答复。

校稿之余,回首往事,我不因书成名就而骄傲,也不因寂寞无为而自卑。慈父孝子,一对书痴,成就了一段书林佳话,又以文字传世,在我固属幸运,但内心从未窃喜,不过是因缘俱足而已。大干世界,像王先生那样的书痴数不胜数,谁没几段动人的故事?这本书,既是我少年时期书海泛舟的写照,也是千千万万个王先生读书生活的缩影。在那个动荡年代,得到一本好书,犹如神赐之物,我们藉着它,亲近善知识,神交古圣贤,日日夜夜与先哲的魂灵沟通,分享他们的智慧和情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尘嚣,修身养性,以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应世待人,护持一颗清净心。

时过境迁,岁月悠长,少年逸事,逐渐模糊,有生之年,能再挖掘一些记忆碎片,连缀成文,当属幸事,即未如愿,又当如何?毕竟我已写出了少年时期的读书史,虽有遗珠之憾,亦聊胜于无。感谢刘小磊、吴玫、张定浩、王勤、陈卓先生,没有诸位的慧眼与执著,便无此书。新版在即,遥致谢意!

范福潮

2017年6月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