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闹新春
爆竹是我国过年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代表着一种喜气、祥和、热闹的气氛和气场。
过去每逢过年人们常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说的就是那时过年时的情景。爆竹在咱北京都管它叫“炮仗”,放爆竹叫作“放炮仗”。这炮仗不但大人们爱放,更是我们这帮孩子们的喜爱。说起我们儿时过年时的情景,那真是有意思极了,趣事多多。我就跟您聊聊我们小时候过年放炮仗的事儿吧!
我儿时见过的有以下几种:鞭炮,论挂,一挂有100头、200头、500头、1000头等(头就是响儿)。鞭,又称“钢鞭”,有钢笔杆儿粗细,一寸多长,放起来非常脆响。炮,又称小鞭,有50头、100头、200头、500头等,它属于最小的炮仗,每个还不到一寸长,又比较细,也脆响,但威力比钢鞭小得多。因为它小,威力又不大,所以,小伙伴们都爱放它。
麻雷子:个大,粗壮,有10厘米长,放起来非常响,大人们放时都把它放在地上,点上捻儿之后赶快跑,我们小孩儿更是躲得远远的,还捂上耳朵,生怕震坏了。所以,这麻雷子在我们那儿很少放。
二踢脚:个大,但比麻雷子细,也短,但也有成人的大拇指粗细,10多厘米长,红纸包的,很好看。放起来是双响,点上以后,砰的一声,上半截飞上了天,然后到天上又是啪的一响,很好玩儿,但我们儿童不敢放,还是大人们放吧。
通常,像我们这帮10来岁的孩子,最爱放的就是小鞭了。那时候都穷呀!如果兜里有几毛钱,心里就美得不得了。如果有个1块、2块的那就是“富翁”了,能买很多好吃的和好玩儿的。那时小鞭有100响的,是我们的最爱,这100响的一挂才1毛6。买回来后不是一次整挂都放完,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拆开,然后放进兜里,再点上一根棒香,一个一个的单个放。胡同里的小伙伴,一起放炮玩,胆小的放在地上或台阶上放,胆大的拿在手里,点燃后再扔出去,空中啪的一声响,那感觉真美!如果遇上不响的,也舍不得丢弃,把它拆开后放“滋花”,晚上尤其好看。有时还玩出花样,下雪后,把小鞭插在雪堆里,点燃后,啪的一声炸出一团雪花。有时候找一个旧罐头瓶,点燃后小鞭的声音是闷响,也挺有意思。像这样的小鞭能伴随我们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从年前的二十七八开始,能玩到过了正月十五,它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除了小鞭,我们孩子们喜欢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品种,如“窜天猴”,一根细细的小棍儿,有一尺多长,上面有一个彩色包装的花炮,放时,用手轻轻地捏住小棍儿,点燃捻子后,手举向天空,只听兹的一声哨响,花炮窜向天空,在空中啪的一声炸响,很是好玩儿。不过有点贵,一个“窜天猴”3分钱,舍不得多买。再一种叫作“耗子屎”,是用泥做的,一圈一圈地盘起来,上面还有颜色,挺好看,有半个乒乓球大小,放时,把它放在地上,用棒香点燃后,它就转起来,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有时还哧的一声飞起来,很有意思,“耗子屎”晚上放最好看了。这“耗子屎”便宜,才2分钱一个,我买5个花了1毛钱。
我还放过一种炮叫“炮打灯”,这种炮有成人的拇指粗细,2寸来长,放时,把它放在地上,我小心翼翼地用棒香点燃,然后赶紧跑开,它先是滋出亮晶晶的五颜六色的礼花,滋出有一米多高,很是好看,花放完后,上面燃起了像蜡烛一样的小灯,燃了一会儿,我刚要走近它,就听到啪的一声脆响,着实吓了我一大跳。这样,一个“炮打灯”才放完,您说多好玩儿。不过,这“炮打灯”要5分钱一个,因此我也舍不得多买,所以放得很少。
另外,我们还玩过“拉炮儿”和“摔炮儿”,“拉炮儿”是一个小钢鞭,两头都有半尺多长的小线,不用点燃,双手一拉就啪的一声响,小孩子们常用它搞恶作剧,在别人的背后,趁人不注意,用手一拉,啪的一声响,吓别人一跳,别人也不会生气,过年了,图的就是热闹。“摔炮儿”也不用点燃,玩时拿在手里照着墙上一扔,啪的一声响,挺好玩儿,同胡同的小伙伴在胡同里玩耍,经常放这种“摔炮儿”。
说不完道不尽的童年趣事,说不尽老北京过年时的习俗,而其中放鞭炮更是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美好回忆,是那么的甜蜜,那么的有趣……
P8-9
在生活中发现美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的美,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晒一晒自己的艺术生活。
说到艺术,我既不是明星大腕,更谈不上艺术名人,只是自己喜欢艺术,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民间草根艺术者(不是家)。您听,这个词有意思吧!
我是祖国的同龄人,1950年1月生于北京市宣武区牛街,回族,可以说是一个老北京人。
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多,就拿画画儿来说吧,我从小喜欢画画儿,没人督促没人教,全凭自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画,从简单到复杂,到了小学六年级就画得有模有样了。我走上教育战线后,一直从事小学美术教育,一干就是30多年。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我于1993年由学校推荐跟著名画家王西林学了一期中国画,使自己的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往后又多次得到我们昌平的画家白俊龙老师的辅导,使自己受益颇深。
对于书法,我也非常喜爱,尤其是硬笔书法。因为作为一名教师,黑板上的板书非常重要。于是我就在1992年一1993年自费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硬笔书法,在工作的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硬笔书法作品。
在生活中,读书和写作是我的最爱,由于读的多了,自己也想写点东西,我热爱生我养我的牛街,同时也爱我的第二故乡昌平。我来昌平已经20多年了,我目睹了昌平的巨大变化,心里真是高兴,总想把它写出来。于是自2003年开始了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晚报》《京郊日报》《中国电视报》《北京广播电视报》《北京纪事》《章回小说》《昌平报》《昌平文艺》《军都之苑》《老年之声》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评论、诗歌、歌词、相声、幽默小品、笑话等作品30多万字。这其中有回忆牛街的,也有赞美昌平的内容。由于写的多了,在2014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散文集《牛街琐忆》一书,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京味儿散文”。因此,我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北京胡同文化贡献了一点微薄之力,心里由衷的高兴。
我前面说过,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除了上述所说,我还喜欢唱歌、唱戏、下棋、旅游、摄影等。甚至烹调我也喜欢,没事儿的时候自己捣鼓点吃的,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在我写的文章中,有一部分是和吃的有关,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小美食家。
以上就是自己的“艺术”生活,说明了我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图名,不图利,只想把生活中的美和大家一起分享,仅此而已。
《牛街琐忆》一书的出版,很多读者问我许多问题,尤其是从小一起玩大的一条胡同的发小,他们希望我写出更多的关于老牛街的往事和趣事。于是,近年来我走访了一些老街坊,搜集了解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就是凭自己的记忆,又写出了关于牛街方面的文章。
因为牛街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因此这本《家住牛街》就和读者见面了,它可以称为《牛街琐忆》的姊妹篇。在奉献给读者的同时,顺便说一下,我之所以把这本书取名《家住牛街》,是充分抒发我对牛街的爱,还有一丝怀旧之情,从中体现出我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对牛街民族文化的热爱。我希望把这份爱永远地传承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扬光大。让这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在世界之林中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灿烂辉煌!
最后,说明一下,此书的形成,我还要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他们是高若虹、张晓红、刘金玲、陈文玺、宋文莲等,还有我的i哥陈春林。谢谢他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家住牛街
说起故乡,一种亲切之情油然而生。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热爱自己的故乡。无论你是生长在城市还是乡村,那里的一街一巷、一屋一房、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土一石、一草一木,都会深深地扎在你的心坎里。因为那里就是生你养你的故土,那里就是你赖以生存的故乡。
而我的故乡是北京,具体来说是北京市宣武区(今西城区)的牛街。
提起牛街,在咱北京可是大大的有名。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是咱北京回族居民的聚集地,在那里居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回民,而我也不例外,也是回民。提起牛街礼拜寺更是大大的有名,在北京众多的清真寺之中是最大的、最好的,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迹。
牛街地区如果以牛街为中心点,说起来大家就清楚了,牛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从牛街南口的南横西街到牛街北口的广安门内大街,全长645米,宽10.5米。在街道的西侧排列着众多的小胡同,西侧(由北向南)有堂子胡同(后称牛街头条)、周家胡同(后称牛街二条)、丁家胡同(后称牛街三条)、羊肉胡同(后称牛街四条)、张家胡同(后称牛街五条)、穆家胡同(后称牛街六条)等。东侧(由北向南)有麻刀胡同、寿刘胡同、输入胡同、春风胡同、栅栏胡同等。在这里我只简单地介绍了牛街两侧的主要胡同。在牛街地区胡同连着胡同,小胡同大约60条,其中回族住户相对集中的胡同有30余条,比较著名的和我熟悉的胡同有,街东:教子胡同、西砖胡同、法源寺前街、法源寺后街、莲花胡同、烂漫胡同、丞相胡同等;街西:德泉胡同、糖房胡同、吴家桥头条、吴家桥二条、吴家桥三条、吴家桥四条、枣林斜街等。如我们家住在吴家桥四条,就是其一。当然,牛街的小胡同也是四通八达,如果从牛街到我们家,必须从牛街的路西进丁家胡同,到糖房胡同,才能到我们家的吴家桥四条。如果从别的胡同也能到我们那儿,以上我只举了一个例子。
儿时,这些小胡同成了我们这群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一玩就没够,什么捉迷藏、滚铁环、抓特务、骑马打仗、撞拐、弹球儿、拍洋画儿等,多了去了,因此也就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印迹。至今忘不了,每当想起来,总是感到特别的甜蜜。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我就生长在这样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北京的牛街地区,有着回族特色的小胡同的大杂院里。
回族人有着勤劳勇敢、热情厚道、敬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世代沿袭传统,因此形成了回族自己特色的生活习惯,营造了牛街社会积极向上、共同发展的健康态势。在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等各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特殊的生活环境里,牛街的回族人也有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由于过去牛街人生活还不是特别富裕,都是普通老百姓,有做小买卖的,有蹬三轮车的,有拉排子车的……而手艺人相对比较多,因此,造就了有着牛街特色的清真饮食和特色小吃,比如像各种切糕、驴打滚、小枣粽子、艾窝窝、豌豆黄、蜜麻花、糖火烧、芝麻烧饼等,又如像酱牛肉、烧羊肉、卷果、松肉、羊头肉、牛口条等,这些小吃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吃上一口,满口清香,那味道保证您忘不了。除了上述所说,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因此,牛街的许多手艺人在姓氏的前面都加上一个绰号,就像《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一样,如切糕马、火烧马、羊头马、烤肉刘、铬馇刘、爆肉陈、馅饼周等。这些绰号取材于他们的手艺和传承,在牛街相当有名,因此也就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名誉和信誉。
随着社会的发展,牛街清真小吃声誉越来越高,在北京提起牛街小吃没有人不知道,所以,至今牛街的游客非常多。如果您想品赏清真小吃,就到牛街去,保证您不虚此行。
我爱牛街,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爱这里古色古香的环境,一条老街和曲曲弯弯的小胡同。还有那熟悉的老街坊和一起玩大的小伙伴。因此,在我写出众多的文章中,牛街特色的文章占了绝大部分,我把对他们的怀念,凝聚在字里行间,抒发从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想念之情。文章中涉及牛街的民族文化、清真饮食文化、胡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充满亲情、友情、人情……
《家住牛街》共两辑,分为上辑《家住牛街》和下辑《闲情偶记》,收录了作者陈春喜五十多篇精美散文。书中还有作者绘制的插图和拍摄的照片数幅。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个老北京人对儿时往事地追忆和对现实人生地感悟,带给人温暖与力量。
《家住牛街》收录了作者陈春喜六十余篇精美散文。其中多篇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个老北京人对儿时往事的追忆、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文章中涉及牛街的民族文化、清真饮食文化、胡同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充满亲情、友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