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作者明斯基是一位非主流经济学家,早年研读过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当今的经济秩序秉持批判态度。在本书中,他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很好的刻画,深入分析了经济泡沫发生的一般模型,经济泡沫由开始到最后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正向冲击、乐观的繁荣、非理性疯狂、获利抛售及大恐慌。
| 书名 |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 作者 | (美)海曼·P.明斯基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作者明斯基是一位非主流经济学家,早年研读过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当今的经济秩序秉持批判态度。在本书中,他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很好的刻画,深入分析了经济泡沫发生的一般模型,经济泡沫由开始到最后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正向冲击、乐观的繁荣、非理性疯狂、获利抛售及大恐慌。 内容推荐 经济学家将历次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等同于世界大战,它们周而复始,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对于危机的成因,人们多将矛头指向诸如华尔街的鼓噪、格林斯潘长期积极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以及风险意识逐渐淡漠等,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令人信服。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对此早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精准的预测。 作为一个在“黑板经济学”中鲜有耳闻的名字,明斯基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以“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永载史册。在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中,借助于资产负债表的原理,明斯基以简明的逻辑揭示了周期性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之必然,而这种“金融脆弱性”也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内生不稳定性;“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之关键,事前在于控制杠杆率,事后则在于提供充足流动性。若以之对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事后反思和政策处方,其不啻为一部精准“预言”。而其关于杠杆和泡沫的剖析,对于当下之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政策含义! 目录 第Ⅰ部分 概 论 第1章 经济进程、行为与政策 第Ⅱ部分 经济危机回顾 第2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大政府的影响 1973—1975年的经济衰退年表 1974—1975年的经济事件 大政府的影响 收入和就业效应 大政府对现金流的影响 解读资产负债表 第3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 最终贷款人干预的影响 最终贷款人操作的本质 详述融资关系 最终贷款人功能 银行业惯例 最终贷款人概念 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973—1975年的银行破产:作为最终贷款人的“中央银行”机制 使用的技术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破产 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和作为最终贷款人的巨型商业银行 1974—1975年的典型情况 天还没有塌 第4章 战后金融不稳定的出现 题外话:一些组织原则 银行头寸融资工具的演变 战后时期的部门数据 1966年的信用危机 1970年的流动性紧缩 挤兑的教训 第Ⅲ部分 经 济 理 论 第5章 理论透视 理论的重要性 当前的标准理论:前凯恩斯主义的衣钵 协调性和政策 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根源:作为参数的价格 新古典总需求理论:以前凯恩斯主义为基础 货币数量论 新古典总需求理论:总结 第6章 当代主流理论:后凯恩斯综合理论 凯恩斯理论的演变 劳动力市场:决定总需求还是由总需求决定 汉森-克莱因理论:初级教科书中的凯恩斯理论、 计量经济学预测和政策模拟 希克斯的观点 帕丁根的改革:劳动市场决定论的胜出 凯恩斯对古典思想改革的减少 第7章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格和利润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最简单的案例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考虑政府因素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考虑对外贸易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来自利润的消费和来自工资的储蓄 用利润收入消费的意义 供给价格 税收和政府支出 企业支出的融资 资本密集度、多元化市场和多样化产品 结论 第8章 投资和融资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两套价格体系和金融 与帕丁根方法的决裂 准租金和资本资产价格 投资 第9章 融资承诺与不稳定性 现金流的分类 运营现金流和债务 对冲性融资、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 为投资而进行的融资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 结论 第Ⅳ部分 制度动力学 第10章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银行业 银行业务 银行的利润等式:杠杆、资产收入、债务成本 银行的利润等式:作为成本的准备金和融资业务的演化 扩展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等式 融资供给对融资需求做出的反应 银行业是一种内生的不稳定因素:作为最终贷款人的中央银行 第11章 通货膨胀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 工资的融资 作为通货膨胀发动机的政府 加价的构成 工会和通货膨胀 作为福音和祸水的大政府 通货膨胀的控制 第Ⅴ部分 政 策 第12章 政策简述 议程的重要性 可采用的方法 第13章 改革议程 大政府 就业战略 金融改革 产业政策:大公司主导情况下的其他选择 结论 附录A 融资结构 对冲性融资 投机性融资 庞氏融资 附录B 消费价格和实际工资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如此明显的经济不稳定性,是脆弱的金融体系的结果,该体系是在二战后金融关系和金融机构多年累积的变化中形成的。金融关系中那些不经意和不引人关注的变化以及经济良好运转所导致的投机性金融,已经使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经验形成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失效。没有任何一组货币和财政操作的组合能够重建和维持那段时期的相对平静。如果我们想重获那种相对良好的境况,就必须进行基本的制度变革,这应当与罗斯福政府前六年的基础性改革的范畴和眼界相似。能解释当前明显的不稳定性的理论远见所启发的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使新时代的一系列改革获得长久成功,就必须具备如下认识:一是为什么分散的市场机制(保守主义者所谓的自由市场)是处理经济生活中诸多细节的有效方式;二是资本主义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在使用资本密集技术进行生产的背景下,存在着固有的破坏性。因此,在欣赏自由市场的特征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有效的和合意的自由市场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发展某种经济制度,用以限制和控制负债结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和需要大量资本投资的生产过程的负债机构。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资本主义的天然缺陷恰恰是因为它不易接纳使用大量资本资产的生产过程。 有的人主张,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平等的和无效率的。但贫困、腐败、公共福利设施和私人权力的不平等分配以及垄断导致的低效率等缺陷(这些概括起来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是不公平的),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能够持续存在这一事实并不矛盾。尽管不平等和无效率令人反感,但也没有科学的法律和历史证据证明,为了能持续存在,一种经济秩序必须符合公平和效率的某种标准(公正性)。不过,如果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受到迫近的资产价格和就业崩盘的威胁或是加速的通货膨胀和猛烈的投机行为的威胁,它就不能持续下去,尤其是当上述威胁成为现实时。要使市场机制运转良好,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约束因经济周期引起的不确定性,从而指导投资的预期能够反映经济平稳推进的愿景。 里根政府及其主要于1981年生效的施政方案,尽管是对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的远见的一种应对,但它基于对当时问题的误判以及一种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一致的经济运行理论,也忽视了导致20世纪60年代如此明显的不稳定的金融脆弱性。放松监管的驱动以及通过持续的大规模货币控制和失业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成功努力,加剧了1960年、1970年、1974一1975年和1979—1980年间异常明显的金融不稳定性。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时断时续的危机中,最终贷款人干预被用来掩盖脆弱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成了实质上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1982年中的那次金融危机,出现了俄克拉何马州宾夕法尼亚广场银行倒闭和墨西哥比索的崩盘,像是唤来了一个永久的金融风暴体制。1984一1985年,我们见证了通过最终贷款人干预来重组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陆银行,为阿根廷进行再融资,以及应对俄亥俄州和马里兰州储蓄保险机构的崩盘和农业诸州中可能出现的大范围银行破产。20世纪80年代,遏制不稳定性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这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政策的任务大不相同。 持续的失业以及公司和银行的破产或难以为继,根本上把劳动力从收入导向型转变为就业保障导向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能再保证劳动者实现就业;劳动者得到的唯一保证好像就是“有权”制定一个做出让步的工资安排。工人们做出这些让步就意味着,经济周期中成本推动的成分被削弱了,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扩张期中因工资增长而产生的消费需求将减少很多。总之,里根改革使不稳定性预期更加恶化,且就像很多经济和政治中的情况一样,改革的影响要被全部察觉到仍需时日。即使意在实现强劲复兴的赤字使里根经济学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也埋下又一轮通货膨胀、危机和严重衰退的隐患。 经济系统不是自然系统。经济体是一种由立法或发明和创新的进化过程创造出来的社会组织。政策能够改变经济的细节和总体特征,经济政策的形成涉及经济目标的界定,以及关于实际经济进程由经济和社会制度决定的认识。 因此,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制度设计以及给定制度内的运行状况。制度是通过立法形成的,也是不断进化后的结果。一旦通过立法形成制度,制度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且根据市场进程不断进化。在动态的世界中,我们不能期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制度体制的所有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总是忙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如果一种制度安排包含了对所处时代相关过程和目标的最好诠释,就应该让它运行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细节可以展开,相关政策的操作实施也要被限制在该制度框架内。只有当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不良表现变得非常明显和严重时,才有必要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现在就到了这个时候。 我们当前制度设置的主体部分,是在罗斯福改革时期特别是在1936年完成的“第二次新政”期间生效的。这个框架是为了应对1933年为了实现快速复苏而紧急立法所导致的各种失败,也是为了应对最高法院做出的导致1933年100天里颁布的众多第一次新政内容失效的大量裁决。我们的制度设置主要成形于罗斯福政府的早期,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及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 P5-6 序言 早在二十多年前首次出版之时,海曼·明斯基的著作就已经领先于那个时代。这对经济思想家来说司空见惯。约瑟夫·熊彼特对当今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他所处时代的影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开创性思想在广泛宣扬之后才撼动了整个经济学界,不知疲倦的明斯基先生亦是如此。尽管他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他的思想从未像当今这样备受重视。如果明斯基先生仍然健在,他完全可以对那些在过去几十年里集中精力研究经济和金融的人说,“我早就跟你们说过,这一切会发生”。如今再版明斯基的经典著作,正当其时! 像凯恩斯(明斯基曾在1975年出版过一本关于他的传记)和熊彼特一样,明斯基重点关注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它集中体现在凯恩斯著作中在政治上深得人心的一些方面。几乎没人能回想起,经济增长时期,凯恩斯曾在提出财政政策和预算盈余之前推荐过货币政策。对于绝大多数政策制定者来说,凯恩斯主义就意味着不假思索的、再简单不过的赤字支出。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凯恩斯主义驯服了经济周期,这可以从一些诸如“软着陆”(soft landing)和“中途修正”(mid-course correction)等词语中得到印证。 明斯基与凯恩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斯基强调投资的波动性,认为投资所产生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更多关注的重要见解。 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货币主义逐步取代凯恩斯主义之后,明斯基的深刻见解又一次未得到应有重视。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鼎盛时期,货币主义也没能有效应对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而明斯基却能以其清晰的分析方法从容应对。当时,计量经济学几乎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分析师的一种信仰。但明斯基没有让他的分析受到统计模型的限制。他明智地认识到,数学方程并不能准确地解释经济和金融中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结构变化和行为模式的转变。 在我最初接触金融市场的时候,就被明斯基的著作所吸引,在工作过程中,我开始集中精力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债务规模为何持续地以快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速度增长。我把这种不健康的发展趋势归因于快速的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及便于将风险量化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由于政策制定者没能采取有效措施以敦促金融机构在企业经营驱动力和偿债义务之间取得平衡,这就加剧了爆发式增长的债务中固有的风险。 海曼·明斯基的深刻见解帮助我们理解近几十年来关键性的金融发展。几乎没人能像明斯基一样理解投机性融资自我强化的力量、不断降低的债务质量和经济的波动,这些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他把企业为了偿债而借款的行为称为“投机性融资”,这反过来又能推高投资和资产价格。他致力于解释清楚,为何企业家和银行家们所向往的就业、投资和利润的乐观增长,最终必然导致经济的波动和令人难以接受的风险。用一个可以作为安然时代(Age of Enron)暗语的有趣短语来形容,那就是,明斯基告诫世人不要进行“资产负债表冒险”(balance-sheet adventuring)。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第1版出版之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存贷款危机和银行业危机,到墨西哥和韩国的债务危机、俄罗斯的债务拖欠以及20世纪90年代因长期资产管理过度杠杆化引发的市场动荡,再到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裂。这一系列事件都在明斯基的预料之中。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次贷危机,有些人把这称之为“明斯基时代”,但这显然缩小了明斯基著作的广度和深度。现在是时候认真考虑海曼·明斯基的见解了!要依靠他这部振聋发聩的著作,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加稳固的坚实基础。 亨利·考夫曼 后记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译本的出版,使更多的中国读者认识了海曼·P明斯基先生,进而了解了他的“金融不稳定”理论。有的读者反映这部译作让他对金融危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的读者向我们及时反馈了书中的疏漏和错误,这是对我们翻译的鞭策,更体现了对明斯基先生这位经济思想巨匠的敬意。我们在再版过程中认真研究并吸收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力争更好地体现著者的原本思想。我们始终认为,对于经典理论和思想,错误的介绍和宣扬罪过要大于不去做这件事,因此,在翻译和再版修订过程中,我们均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态,唯恐辜负了这部经典著作。幸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先生通读并审校了再版译稿,对全书的再版做了大量的校对和纠错工作,为我们增添了巨大的出版信心。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还有宋鹏程、唐诗磊、王若阳、孙超、袁灵和邱世磊,在此一并致谢。 对于本书的一切赞誉,均源于明斯基先生深刻的洞察力及其理论思想的吸引力。融资结构变化引发的金融不稳定性,内生地导致经济向不稳定方向发展,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将交织互现。尽管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近乎宿命,但明斯基先生勇敢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建议读者更多地关注有助于稳定经济的政策建议,借助明斯基先生的思想力量,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实践,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石宝峰2015年5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明斯基坚持认为市场本身有危机倾向。明斯基时刻已来临。 ——《华尔街日报》 明斯基毕生推广的一个观点,即金融体系与生俱来容易受到投机拉锯的牵制,如果拉锯时间足够长,最终将以危机收场。事实上,明斯基时刻正在华尔街变为现实。 ——《华尔街日报》 25年前,当众多经济学家追逐金融革新时,明斯基却坚持唱衰华尔街;事实上,他认为,银行家、交易员和其他金融从业者阶段性地扮演纵火犯的角色,点燃整个经济体。 ——《纽约客》 从次贷危机到信用危机,金融界脆弱的肌体和崩溃的商业模式正落入明斯基的预期之中。 ——George Magnus,UBS投资银行高级经济师 是时候重申一个老话题了:经济是否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求助于历史上的巨人,明斯基正是这样一个人。 ——《纽约时报》 明斯基理念正当其时,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正在近五来的美国金融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Paul McCulley,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