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之一·坚韧
秦怡:周总理告诉我,要面对现实
秦怡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父母一口气生了九女一子,她为老六。
因为排行为“德”,原名便叫秦德和。
不管是“怡”还是“和”,都是她面对这个世界的“形象担当”。
对自己的家庭,她要知道和气生财,不给家庭添麻烦,在妈妈眼里,这个老六从小就好带的,不给她吃饭,她也不哭,不带她玩,她就自己一个人玩。同样,在日后对待自己的观众,她也懂得让他们从自己的角色中得到快乐。
总而言之,这个叫秦德和也叫秦怡的女人,一直都在努力地成人之美,别人说什么,她都会答应。
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让她浑身内外洋溢着一种品质上的美,并与她所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相辅相成,但这也是坏事,因为它犹如宿命般地将她推向过深渊,就像她的第一段婚姻。
那是在她冒着战火,一路辗转到重庆之后。在重庆,得益于一些人的帮助,她成了一位话剧和电影演员,有了人生的第一个角色。然而,少不更事,加上一些怯懦,让她在一位男人的苦苦相逼之下,早早地走入了家庭。她以为自己会有一个港湾,谁料到对方给她的,只是醉酒后的家暴成性。
人生还没来得及绽放,便要枯萎。
幸运的是,在她的骨子里,还有一样东西,在努力地挽救她。
她记得自己小时候曾干过这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联手自己的妹妹,跟自己的伯父做斗争。这位伯父既是举人,又做医生,照说很有地位的一个人,但完全就是巴金笔下写的那种老顽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有些事情做得就让她很是不屑,比如说发妻财,也就是专门娶那些有点问题的女人,收取丰厚的嫁妆,但娶回来却不跟人家同房,就将人家晾在那里。这样前后娶了九个老婆。“其中一个女人最后就疯了,她以为自己嫁过来,终于有丈夫了,所以很高兴,结果却永远看不到丈夫在哪里。”
妹妹看不过去,就说这个人很坏,要把他处理掉。她问,怎么处理掉呢。妹妹又说,我们拿刀把他杀掉。可真要杀人,姐妹都有些不敢,最后选择了威胁。她想好了一句话,由写字好的妹妹来写,意思也就是,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杀掉你的头。写得很大,然后贴到他的房门上,她们想,只要他进出,总会看到的。
那个时候秦怡9岁,妹妹7岁,这样的举动,也许会被人看成是恶作剧,但从这样的“大义灭亲”当中,也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其实也孕育着正义感,也懂得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比较微弱,还很无力,但却如星星之火,开始点亮她的人生。
这也就是她这样一个乖乖女,为什么会选择在学校就开始积极参加反帝反侵略的活动,并在日后不辞而别远离家乡参加了革命的原因。
同样,当她因“年少无知”而陷入了第一段婚姻的泥沼中,最终选择了挣扎——结婚三天,她就搬到了女生宿舍,要和对方分居。
此后,她也在努力躲避对方的纠缠。1940年,在舞台上已经崭露头角的她,在剧作家吴祖光等人的帮助下,悄悄地逃离重庆。
因为中华剧艺社当时在乐山演出,所以,秦怡先去的是乐山。但因为这段婚姻,她没办法参加剧团的演出。剧艺社建议她住到乐山的一个空房子里。这个空房子里,还住着画家丁聪、徐迟、金山等人,都是一些男同胞,她又觉得有些为难了。但是再想回重庆,已经不行了,因为夏衍托人带信给她说,不要回来了。因为当时重庆的报纸上,用很大的字印着“秦怡出走”这样的标题,“这要死了,后路被堵住了。”怎么办,她只能再流浪,跟着一个从乐山运什么东西到西康的运输大队,前往西康。同行的还有丁聪等人,不过他到达西康完成自己的绘画任务,就回去了,她却不清楚“后方”的状况,就留下来了。
西康,这个设立于1939年,但在1955年9月便被正式撤销的短命大省,也因此记录下了秦怡在苦难中的青春,并进一步淬炼了她的人生。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省份了。
不过,要是说起它的省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那就是连空气里都飘着情歌的康定[新中国成立后,省府驻地雅安]。
按照当年的划分,该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北界青海,西界西藏,是内地进入西藏的要道,当然也是藏文化的重要区域。清政府当政时,为了“内固蜀省,外拊西藏”,便有将西康改土归流,建为行省的动议。
在这块土地上,除了藏族人民之外,还少不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彝族。今日四川省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便为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红军万里长征中,最光彩的传奇之一便有彝海结盟。不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大小凉山的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奴隶制,这也让大小凉山社会等级森严,奴隶贩卖和大烟盛行,生产力水平更是十分低下。
秦怡一路上,都感受到了这里的困苦,“苦是苦得不得了,少数民族是真的苦,”而且大家对生命并不看重,不是你杀死我就是我要杀死你,“随时随地枪是打来打去。”P27-29
第一部分 上海电影,等待“回归”
时代精神之一·坚韧秦怡:周总理告诉我,要面对现实
时代精神之二·家国吴贻弓:台湾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深处
时代精神之三·师表孙渝烽:身边有榜样,让我的人生走得很健康
第二部分 海派戏剧,“本土”再出发
时代精神之四·传承尚长荣:京剧期待“撸起袖子加油干”
时代精神之五·感恩任桂珍:在台上演江姐,在台下也要像江姐
时代精神之六·信念陈海燕:任何年代,一个国家都需要自己的英雄
时代精神之七·革新茅善玉:那年,我就在“小平您好”的标语后面
时代精神之八·扶幼蔡金萍:我永远记得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扣好
时代精神之九·开放徐维新:我们要海纳百川,但不能海纳污水浊水
第三部分 民族音乐,让上海的,也是世界的
时代精神之十·中国梦陆春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时代精神之十一·自省何占豪:“梁祝”不是某个人的,它属于大家
时代精神之十二·励志曹燕珍:一个“拇指姑娘”的歌坛之路
时代精神之十三·多元马晓晖:二胡的两根弦,是天地,是你我,是东方和西方
第四部分 全球视野下的上海文艺
时代精神之十四·良知草婴夫人:他从峻峰,到草婴,再又回到了峻峰
时代精神之十五·公共秦畅:去掉《市民与社会》的“与”,就是“市民社会”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富矿
从上海复兴西路2号搬到天平街道,差不多有60多个年头了。走过那么多地方,这里让我停留的时间最长。我喜欢这里,因为有我的生活,有我的亲朋故旧,也有我的爱。
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天平街道,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社区里的朋友经常会来看我,大家都像家人一样,没有隔阂。我也喜欢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在离观众最近的舞台上表演,和居民们见见面,谈谈心,我觉得很踏实。
这里要感谢天平“名家坊”,街道从2007年开始做“名家坊”,至今有十年了。正是这种持之以恒,为天平凝聚了一支优秀的文艺宣传队伍。“名家坊”里,有不少我的老熟人,像周小燕、吴贻弓、孙渝烽、尚长荣,还有陆春龄。也有很多在文艺领域做出了各自贡献的后起之秀,像茅善玉、马晓晖、王佩瑜。他们有些和我一样一直生活在这个社区,有些则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或者社区的邀请而加人的,但是,他们都和我一样,在这个名家坊里,找到了价值,也找到了快乐。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来自人民,也要记得回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所以,感谢“名家坊”,让我们经常能接接地气,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之余,也能从中汲取灵感。
这次街道又找到我,让我谈谈对天平的看法,对“名家坊”的一些希望以及自己的家风家训。听说街道还采访了“名家坊”的其他成员,所有的采访完成后,将形成一本书和一部纪录片。
我知道,“名家坊”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历史的富矿。在他们身上,肯定能挖掘出有趣的人物故事,时代变迁的印痕,以及对当下有所教育的品格和精神。
天平街道不仅通过“名家坊”聚集了这些名家,有发现的眼光。更可贵的是,在发现之后,还善于发挥这些资源,让这些正能量最终成为社区乃至整个上海的向心力以及文化力。我十分愿意参与、支持和宣传这样的举动,希望我们的一些经历或见解,能对这个社会有点启发,也不枉天平街道的苦心,以及作者的辛苦了。同时,也希望“名家坊”越来越好,既能吸引更多的文化名人加入,还能在国际上为上海树立一个全新的文化地标和品牌。
这样的“名家坊”,肯定会继续迎来它的二十年、三十年……
2017年10月
王千马著的《海派再起(一个名流社区的文化自信)》从上海的一个名流社区——面积仅有2。68平方公里,却包括有盛宣怀、、宋庆龄、蒋介石、宋子文、马歇尔……等一百多位历史名流入住的徐汇区天平社区着眼,来看当下上海的文化自信之路。
如果说盛宣怀、宋庆龄们属于过往,今天的天平,通过其在2007年就开始成立的“名家坊”平台,集纳了当下海派文化里的诸多精英人物,如秦怡、吴贻弓、尚长荣、陆春龄……让自己成为海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微缩景观”,以及标志性的区域。
本书通过对这些精英人物的实地采访和调研,努力为大家还原海派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风貌,同时,感受这些人物曾经沧海,却依然不灭的敬业、开放、革新、多元等诸多精神,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肯定和弘扬的特质,将在今天衍变为时代精神,并继续推动这个城市的文化自信。
王千马,出版人,知名青年新生态作家。现为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创意总监。如今致力于中国商帮及城市文化研究。
主编有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以及文学作品《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无所适从的荷尔蒙》。
2015年推出“全面记录中国民间金融跌宕成长的第一本书”《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本册为《海派再起(一个名流社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