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1959-1960)(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意大利)卡尔维诺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是卡尔维诺根据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去美国的亲身经历所写。书中附有影印的作家手稿,细细品读,其活泼随意的语调仿佛是在与友人对谈。那个憎恶谈论“我”和作自传的卡尔维诺终于说出了自己,袒露了自己的真实内心,可以说是卡尔维诺初读者和卡尔维诺迷的一本必读书。

内容推荐

卡尔维诺悄无声息地观察这个新世界,研究与旧大陆的不同。他坦诚说,“这是唯一我可以装作从头开始落脚生活的地方”,这是一座”几何构图的,水晶般闪烁的,没有过去亦不曾深刻的城市,我甚至可以幻想用思想控制它”。

……对于读者,这份乐趣别无寻处,唯有从这本《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1959-1960)(精)》汇集了四散遗珠的作品中重新品味卡尔维诺的精妙之处。

目录

美国初印象

图腾与车灯

充满电的城市

年轻女士的记事本

美国不再美国

骑马过纽约

融入

格林威治村民

短暂的好处

你来自何方?

苦难学校

社会学与大熔炉

非洲裔

天主教浪潮

特浓咖啡馆

波多黎各人入侵

演员工作室

电子华尔街

女子学院

在会思考的机器间

喷气式飞机和传统

女巫聚会

上帝国度中的魔鬼

自己动手做

旅馆生活

用餐安排

纽约的单身女性

彩色电视

电视和灵感

大众文化

消费经典

情色杂志的出路

精英大众

苏联假期

疲倦的麦卡锡主义

K开头的共产主义

历史和地理

欧洲与美国的辩证法

对立面

艺术和对立关系

艺术和安全感

作家的生活

幽灵作家

典型的美国家庭

消失的城市

社区的更迭

乡村知识分子

关在家里的美国

家长式作风

葬礼

酒吧

圣殿会议

在车里

停车场的颜色

车展

铁锈的王国

历史与自然

火星博物馆

风景和汽车

非形象派

离婚家庭的孩子

孩子们和“潜在说服者”

消费的圣殿

孤独的晚餐

悲惨的颜色

体制的矛盾

固定工作

流浪特权阶级

福利住房计划

遗忘的画面

穷人商店

消失的人们

广告

芝加哥

美国生活方式的首次小结

女人:幸福的和不适应的

“不同”的城市

站在亚洲的门前

太平洋

舒适的码头装卸工

教授的家

切斯曼案

纪念名胜

巴比特

毒品

月亮谷

公共关系

鼠年

另外一面

人们常说的并不见得是真的

伊甸园

老年公寓

过大的城市

可疑的行人

电椅的阴影

好莱坞

被天鹅咬

牛仔

纽约人在乡下

妻子们

拉斯韦加斯

与之前的相反

交通工具的社会主义思考

令人压抑的地区

印第安人的村庄

劳伦斯的追随者

原子弹

得州神话

口袋里的酒

幸福问题

男性杂志

新奥尔良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脱衣舞娘工会

信任的边界

冒险生涯

最后的拿破仑

新奥尔良狂欢节

强硬派诗学

火灾

地方股市

很南的南方

牵连

斗争委员会

年轻人的集会

黑人领袖

蒙哥马利的星期天

尊严学校

黑人运动

盟友

在充满敌意的土地上

南方之刺

左派人物

一座城市

美国风光

乔伊斯的女读者

关于天主教信仰的小调查

眼睛和习惯

对美国的态度

心理分析师

《接头》

垮掉的一代

乔万尼日记节选

志愿者

黑人舞会

人类种族

美国的唯一爱人

复活节帽子

第五大道

没说出的名字

防原子弹警报

美国乌托邦

问题和利益

灾难

再谈灾难

两种道德观

欧洲

试读章节

图腾与车灯

车辆在路上川流不息,我这个初到美国的欧洲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些车子都很宽很长,尺寸大得有些荒唐。但几天之后这种讶异就消失了,大概这就是美国车的通行尺寸。在车流中行驶,我的注意力又被那些奇形怪状的车尾灯吸引,仿佛每种不同的形状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从最扎眼的(有着粗大的排气管,让人联想到在电影里看到的警匪追车)到最低调的,几乎每种都可以让人做一番符号学的探究:有的车灯是鱼鳍形,让人想到莫比·迪克的白鲸世界;有的是箭形,让人想到荒野西部的印第安人;有的是摩天大楼的塔形,代表着美国时代的繁荣;更不乏导弹或火箭的形状,意味着征服太空和不确定的未来。

自然的,在这个颇具精神分析色彩的国度,还有很多充满其他象征意义的车灯:代表男性符号的形状非常多见,代表女性的形状也为数不少,似乎表示出对母系社会制度的和平接受。还有一些车在宽大车尾的上缘,转向灯的形状排成两道细细长长的眉毛,底下的车灯仿佛好莱坞女明星那闪亮明媚的大眼睛。

带着一种习惯了意大利小车而努力驾驭美国大车的窘迫,我试图在拥挤的停车场里找到车位。而我的目光却被那些图腾博物馆展品一般的车灯吸引了,它们各自象征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和奇妙寓意几乎要使我相信汽车其实是供奉用的神坛,或者它们本身就闪耀着水晶般的神圣光泽。于是我在宗教朝圣的敬畏和反对传统的本能之间小心翼翼地倒车,终于难免错误计算距离而将某辆车的车灯撞碎一地——“开花了”。

充满电的城市

纽约的第一定义应该是:一座充满电流的城市。在这里几乎每走一步都会被充电,手指所及之处都有被电的可能。我从汽车上下来,抓紧把手以关好车门:手被电了。在家你不能摸门把手,不能摸楼梯扶手,不能摸各种开关——那后面都有蓄势待发的微小电击在等着你。不论是乘出租车,还是从寒冷的街道回到过暖的家中,还是仅仅穿着拖鞋从地毯上走过,似乎每个瞬间都在充电,而你就是一块蓄电池。

虽然我已经有了条件反射般的小心,但在触摸那些看上去最无害的物件之前还是会有几分犹豫。从害怕被电到现在已变成需要和期待,如果没被电到我竟然还会有点失望。甚至与他人的手掌相握有时也会进出温暖的火星。电流从物品传导到日常生活,到人际关系和感情。这是真实存在的人类之间的能量,还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枯竭反而会感受到物品放射出来的能量?

个人和集体的英雄主义冒险时代已经终结,在那些已达到或尚未达到的福利承诺下,努力追逐目标的美国情结正日渐萎缩。但经济进程和制造热潮,这些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工业活动仍然释放出一些冲劲。物质的世界是清醒的,被一种含蓄的理智支配着;相较之下,反而人类世界处在睡眼惺忪的状态,仿佛由行动呆板的机器人操控着。

我试图找到这种有趣分歧背后的秘密,找到那些不知是否已经转移和贮藏到物质中的人类能量,但没有成功。只有怅然地抚摸着自己那常被曼哈顿的电流袭击的指尖。

P3-6

序言

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间,卡尔维诺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美国之旅。促成旅行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启发性”的旅程。大部分时间卡尔维诺待在纽约这个他最爱的城市,用他的形容就是纽约“像一株食肉植物吸引苍蝇那样”吸引着他。此外,作家还访问了美国的许多城市,克利夫兰、底特律、芝加哥(“真正的美国城市,工业的,物质的,残酷的”)、旧金山、洛杉矶、蒙特利尔、新奥尔良、萨凡纳(“最美丽的美国城市”)、拉斯韦加斯、休斯敦等。卡尔维诺在旅途中与各式各样的人会面:作家、编辑、文学经纪人、商人、工会领导人和民权分子(其中最有名的是马丁·路德·金),更多的是普通人。

回到意大利后,他开始整理旅行期间写下的日记和书信。这场旅行无疑极大地激起了卡尔维诺的热情,他试图写一本“类似《奥利弗游记》的书。奇遇,也有厄运,在这场旅行中都未缺席”。

1960年8月,卡洛·波(Carlo Bo)请他对这次旅行做一个总结,卡尔维诺说:

当我出发去美国的时候,以及在旅行的过程中,我都发誓说不会写关于美国的书。(因为这种书已经够多了!)不过现在我还是改变主意了。游记是一种有用、朴素而又完整的文学创作方式。这类书是实用性的。即使,或者说正因为每个国家都在年复一年地变化,旅行书籍记录的当时的所见所闻会反映出变化的本质。除了对所到之处的描写,人们还可以记录自己与现实的关系,记录认识的过程。

这是我最近才开始相信的一件事,之前觉得旅行对文学创作只能带来一些间接的影响。比如我们的诗人切萨雷·帕韦塞(Cesare Pavcse),他就不喜欢旅行。像他所说,文学的种子潜藏在某处或许几年,或许一直都在那里;凭什么我们可以在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的时间里让它发芽成熟!当然,旅行是一种生活体验,正如其他任何一种生活体验一样,能够让我们更加丰富。旅行可以让写作变得更好的原因是行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常规生活以外的事。去探访一次印度,我不知道,也许回来之后对写自己读书第一天的回忆会更有帮助。反正,对我来说,除了写作之外,旅行也是件让人愉悦的事。怀着这种心态我完成了最近的美国之旅,我是对美国的真实样子很感兴趣,而不是去进行“文学朝圣”或者“寻找灵感”。

在美国,我被一种迫切的想要对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充分了解和全面占有的热望所驱使,这是在其他旅行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有一点像爱情的感觉。众所周知,相爱的很多时间是在争吵中度过的;即使我现在回来了,仍然会发觉自己时不时地要和美国吵架。我力图让自己感觉仍然生活在美国,对于听闻这个国家传来的一切消息我都怀着贪婪的嫉妒,并且努力装作只有我才能懂……

旅行的消极方面?我们知道,从构成自我创作的诗意世界里抽离出来,分散了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条件之一。但说到底,即使注意力分散了,又有什么要紧的呢?从人性角度来说,出门旅行是比待在家里要有趣些。首先是生存,其次是哲学思考和写作。作家们对待这个世界的首要态度是渴望获取真理。他们在写作中跃然纸上的反思,不论具体是什么,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而非其他。

然后,在1961年3月,卡尔维诺修订完第二版的手稿并且拟好了标题《一个乐观主义者在美国》,忽然决定“不出版这本书.因为当我再读它的时候觉得作为文学作品,它有些太保守了,而且不像新闻报道那样有足够的原创性。我做得对吗?谁知道!或者就出版吧,这本书将是时代的记录,是我人生轨迹的记录,正如拉涅罗·潘齐耶利(Raniero Panzieri)看到的那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