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发现,单身女性现象并不是今天独有的。《单身女性生存录》建立在大量研究和采访的基础之上,作者透过历史资料梳理了美国单身女性几个世纪以来的生存状态,通过对近百名单身女性的采访,着重书写了21世纪的单身女性所面临的新状况:城市生活、女性友谊、阶级与种族差异、性的选择、生育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照、史料与访谈的呼应,《单身女性生存录》在生动呈现单身女性生存故事的同时,深刻探讨了这一群体与美国兴起之间的密切关系。
| 书名 |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 作者 |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发现,单身女性现象并不是今天独有的。《单身女性生存录》建立在大量研究和采访的基础之上,作者透过历史资料梳理了美国单身女性几个世纪以来的生存状态,通过对近百名单身女性的采访,着重书写了21世纪的单身女性所面临的新状况:城市生活、女性友谊、阶级与种族差异、性的选择、生育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照、史料与访谈的呼应,《单身女性生存录》在生动呈现单身女性生存故事的同时,深刻探讨了这一群体与美国兴起之间的密切关系。 内容推荐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章 小心那个女人:一个未婚国度的政治与社会权力 第二章 创造历史的单身女性:美国的未婚女性 第三章 都市诱惑:城市生活与女性独立 第四章 危险关系:女性之间的友谊 第五章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靠自己的单身女性 第六章 致富有者:工作、金钱与独立 第七章 贫困人群:单身女性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贫困 第八章 性与单身女孩:贞操、滥交及其他 第九章 单身时代的婚与不婚 第十章 未来怎么办:从单身独居到为人父母 结论 附录 她们近况如何?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现如今 如果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一些女性有意识地决定单身或者晚婚,那么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择了。女权主义者提出的最激进的观点——废除婚姻——在令许多保守派人士胆战心惊的同时,也愈加广泛地传播开来。其中的政治意涵差不多被过滤干净了,“废除婚姻”俨然成为一种习惯。它所拥有的强大力量,为普通女性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新的方向。女性脱离婚姻,追求独立的做法,也就是曾被莫尼汉诋毁,称之为与父权制相违背的病态行为,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2013年的数据表明,在第一次分娩的女性群体中,大约一半都是没有结婚的;其中30岁以下的女性占到60%左右。同年,全国婚姻家庭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y and Marriage Research)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的结婚率已经达到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值。“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全国婚姻家庭研究中心的联席主任在谈到这项研究时说,“它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相比于几十年前——那个时候大多数女性困在异性婚姻和怀孕生子的狭隘圈子里——现在的女性能够拥有“众多的选择”已经足够令人惊喜了。上百万的女性如今都和她们的伴侣长期生活在一起,但没有结婚;其他女性则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中进进出出;她们过着性自由的生活;她们过着没有恋爱关系以及没有性关系的生活,不管是那些有孩子还是没有孩子的女性;她们可以和同性结婚或者进行民事上的结合,抑或综合以上多种选择(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同性恋来说,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看起来似乎偏离了异性恋婚姻的道路。事实上,他们争取权利的目的是相同的:瓦解长期存在的婚姻制度,建构婚姻的崭新蓝图,使婚姻不再是男性——借助他的法律权力、经济权力和性权力——来压制女性的一种守旧、傲慢的方式,而是成为一个民主的、灵活的、能够以平等的心态接纳每一个人的共同体。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方面看,这些转变都使社会保守派最害怕的噩梦变成了现实:它们对女性身份和男性身份进行了新的思考,进而也对什么是家庭、谁拥有家庭的内外统治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女性作为独立的群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昭示着包括选举权在内的各种权力——这些权力直到近代都一直被男性所主宰——都需要重新分配。单身女性选民 2012年大选中,未婚女性选民的数量占全部选民数的230/0。近四分之一的选票都是由那些没有丈夫的女性投出的,这比四年前高出了三个百分点。据选民登记中心(Voter Participation Center)的建立者佩吉-加德纳(Page Gardner)说,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未婚女性们为争取在经济和生育上的权利,倾巢而出。一支由“400/0左右的非裔美国人、将近:30~/0的拉美裔人以及三分之一的年轻选民”组成的庞大选民队伍就此诞生。 奥巴马(Barack Obama)能够重回白宫、连任总统,单身女性群体的功劳不容小觑;大多数已婚女性把票投给了罗姆尼(Mitt Romney),67%的单身女性把票投给了奥巴马,投给罗姆尼的仅为31%。2叭3年,在弗吉尼亚州的州长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特里。麦考利夫(Terry McAuliffe)成功击败了他的共和党对手,其中,女性选民一共贡献了9个点的投票率,然而单身女性选民中投票给特里·麦考利夫的人数比例则高达——按《纽约时报》的说法——“惊人的42个百分点”。未婚女性政治取向的形成,并不像人们在某些方面猜测的那样,仅仅是基于她们种族多样化的特点。根据雷克研究所(Lake Research Partners)的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白人女性更倾向于把票投给罗姆尼而不是奥巴马,然而在未婚的白人女性中,却有49.4%的人选择投给奥巴马,38.9%的人选择投给罗姆尼。2013年,专栏作家乔纳森·拉斯特(Jonathan Last)曾就25至30岁之间的女性在2000年大选中的投票情况做了一项研究。拉斯特在《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中写道:“结果表明,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结婚率是影响她们做出投票选择的最大因素。” 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女性的单身生活的确与她们参与政治选举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就像2014年《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开头写的那样,“从上一辈人那里开始涌现的单身浪潮,催生出了大批未婚的女性选民,她们正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选民构成”。 保守派人士当然也注意到了这种趋势,并且对此高度警戒。2012年,反女权主义学者菲丽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宣称,奥巴马总统给了女性太多的福利,这是在把女性往婚姻的门外推。她说:“奥巴马总统一直在加强人们对政府援助的依赖程度,因为他知道那些都将是他的选民。”当代单身女性群体令保守党派十分恐惧,他们竭力将这一群体扫地出门:在2012年10月的总统竞选辩论中,当候选人罗姆尼和奥巴马被问到他们要如何遏制枪击暴力的时候,罗姆尼回答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先要遏制美国“文化中的暴力”,也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准备要孩子之前,应该先考虑结婚的问题”。他的意思很明显,任何人(异性恋)都会这么做。P35-37 序言 在为本书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采访了近百名美国女性。她们当中有的从事与本书话题相关的工作;有的曾经就单身或婚姻议题写过一些影响深远的著述;有些是我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有些甚至就是我在机场偶然认识的女性。为了在书中尽可能广泛地包含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种族女性的生活经历,我还结识了一些原本素不相识的朋友。我的助手蕾娜·科恩(RhainaCohen),这位聪明伶俐的姑娘也为我物色了一些访谈对象。还有一小部分女性朋友,从自己的社交圈子或工作圈子里听说我在写单身女性这一话题,主动和我取得联系。 我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最终选取了约三十个女性的故事,在本书进行详细讨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和我一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权主义者、作家,以及生活、工作在纽约的人。但平心而论,大多数读者的生活中可能不会认识很多这样的人。因此我也将更多不同女性的经历融人论述中。 绝大多数受访者同意在书中公开她们的全名。也有受访者不愿意公开全名,书中就用她们的名字或中间名来称呼。对于使用名字还是中间名,我也遵从受访者本人的意愿——随着叙事的推进,我开始用名字来称呼她们,让故事有一种亲切感;也有些采访人选择全部使用中问名。 访谈在2010年至2015年之间进行,反映了这些女性在受访期间的生活经历。在后来的核实阶段,有些受访者提出做一些修改,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状况、观念或对单身问题的思考,和采访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我又在书后增加了《她们近况如何?》这一章节,补述至本书出版前夕她们的生活状况。 最初我并没有想要把这本书写成一本仅仅以女性的话语和著述、女性的故事和见解作为依据的书。事实上,当我后来意识到在全书三百多页的篇幅中只出现了少数几个男性的时候,我觉得不太妙。毕竟,不管从社会、经济,还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男性在女性的生活中,以及在她们寻求独立的故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了我们正在重塑的这个世界的另外一半。虽说男性长久以来都是女性生活的重心所在,但事实证明,他们并不是我这些故事的中心。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