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1933年5月—2015年8月6日)在1961年为低幼儿童读者创作的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经典之作。
这部童话选取了一个名叫小布头的小布娃娃作为童话主人公。小布头的小小个头、黑黑的水灵灵的眼睛、生动的肖像、俏皮的服饰都和低幼儿童的可爱模样非常神似。尤其,小布头的有些怯懦却又渴望勇敢的矛盾心理更是道出了低幼儿童的心理秘密。
这部童话的主题类型和故事模式也非常符合低幼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它的主题是多重的,如:珍惜友谊、珍惜粮食、渴望安全、承担责任等。但最核心的主题应是赞美孩童的勇敢光辉。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主题,整部童话选取了出走与回归的故事模式。整部童话一共三十四节,讲述了小布头因与小主人苹苹一言不合而离家出走,几经“奇遇”,终于回家的惊险、曲折的故事。正是在逃离与回归的过程中,小布头不仅服饰全新,性格也全新——他由以往胆小的性格变成了勇敢的性格。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
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
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小布头”从酱油瓶上跳下来,碰翻了苹苹的饭碗,把米饭粒撒了一地。苹苹可生气啦,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
“小布头”也生气啦,他不接受苹苹的批评,从苹苹那儿逃了出来。
以后,“小布头”遇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听它们讲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事情,这些故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快自己看吧!
“小布头”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小布头”懂得了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的道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小布娃娃。当然喽,他又回到了苹苹的身边。
孙幼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童话作家、中国首位安徒生奖提名者。《小布头奇遇记》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长篇童话,书中讲述了小布头的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奇遇故事。出版至今,它的销售数量早已超过百万,影响了几代的孩子。该书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清新自然,充满了童趣。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我现在就来讲他的奇遇,也就是说,讲他遇到的许许多多新奇的好玩儿的事情。这个小布娃娃……
这个小布娃娃有名字吗?
有啊!当然有名字!“小布头”不就是他的名字吗!对了,他就叫小布头。这个小布头……
这个小布娃娃干吗起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呀?他怎么不叫胡小燕,怎么不叫陆梅,怎么不叫豆豆呢?
那是因为……因为……
哎呀,孩子们,要是你们老是这么插嘴,我的故事就要讲得乱七八糟了!现在轮到我讲,你们就别说话。我从头讲起,一定把小布头的奇遇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我讲完了,还有什么没讲明白,大家再问。你们看好不好?
好,大家都同意,那我可就开始讲了。你们听着。
有那么一个小布头……
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哪?
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我现在就来讲他的奇遇,也就是说,讲他遇到的许许多多新奇的好玩儿的事情。这个小布娃娃……
这个小布娃娃有名字吗?
有啊!当然有名字!“小布头”不就是他的名字吗!对了,他就叫小布头。这个小布头……
这个小布娃娃干吗起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呀?他怎么不叫胡小燕,怎么不叫陆梅,怎么不叫豆豆呢?
那是因为……因为……
哎呀,孩子们,要是你们老是这么插嘴我的故事就要讲得乱七八糟了!现在轮到我讲,你们就别说话。我从头讲起,一定把小布头的奇遇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我讲完了,还有什么没讲明白,大家再问。你们看好不好?
好,大家都同意,那我可就开始讲了。你们听着。
新年的礼物
新年快要到了,幼儿园里好热闹呀! 大家都在忙。小朋友忙着练唱歌,练跳舞,还排练一个歌剧——《小白兔种麦子》。在除夕的晚上,小朋友要演出,要请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都来看呢!缝纫组的阿姨也在忙,忙着给小朋友赶做新衣裳。炊事员伯伯也在忙,忙着给小朋友做好吃的东西。老师就更忙啦:她们要教小朋友唱歌跳舞,还要给小朋友准备新年的礼物。
新年的礼物已经做出好多好多了,都摆在一张大桌子上。上边盖着一张大红纸。红纸上写着五个大字: 新年的礼物
盖在红纸下边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小朋友谁都不知道,老师不让他们看见。到了新年那天一拿出来,小朋友准会高兴得叫起来:“哎呀!……”那多有意思呀!
你们也不知道红纸下边盖的是些什么吧?哈,我可知道!那天我到幼儿园去,偷偷掀开红纸看了一眼。哇!真好啊!你们猜猜是些什么?猜不到呀?让我小声告诉你们吧:
是玩具!
没错儿,红纸下边盖着好几十件玩具!有小黑熊呀,长颈鹿呀,胖小猪呀,瘦猴子呀,洋娃娃呀,还有小汽车,小火车头,拖拉机,喷气式飞机……哎呀,我都说不过来啦!那些玩具可漂亮啦!那些小动物就跟真的一样,是用阿姨裁衣服剩下的布头做的。还有,那些汽车、飞机,好像自己会跑、自己会飞似的!
除夕的晚上很快就到了。
除夕,就是说,第二天就是新年,那些玩具就要送到小朋友手里啦!
“明天就是新年啦!”有一位老师说,“咱们做了多少件玩具了?对,我得数一数!”
这位老师就是小老师。她干吗叫“小老师”呀?这是因为:第一,她姓萧,“萧”和“小”,声音差不多;第二,她是幼儿园里最小的老师。她的年纪,比三个六岁的小朋友加在一起少一岁。你们说,她多大?对啦,她十七岁。
小老师说完,就数起来:“一,二,三,四……”
数完了,小老师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跳。她的辫子也高兴得一跳一跳的。
“哎呀,九十九个!差一个就一百了!差一个就一百了!”
“一个也不差了!”戴眼镜的徐老师说。
小老师问:“怎么不差呀?咱们幼儿园,不是有一百个小朋友吗?”
徐老师笑着说:“对呀!可是你忘了,咱们的书架顶上,不是还摆着一只小哈巴狗吗?就是让孩子们弄坏了一点儿,缝一缝,还蛮好的!”
小老师说:“对啦,我忘了小哈巴狗啦!”
P13-17
曹文轩
这是一个图书极其丰富的时代。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当图书信息从四面八方以各种形式蜂拥而来,如何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我一直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好的读者,但我也不得不说,我国现在的中小学阅读生态不理想,甚至说很不理想。
什么是中小学阅读?我曾经下过一个定义,就是在校长、老师、专家和有见地的家长的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叫中小学阅读。道理很简单,中小学生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是不完善的,是需要引导的。我们都说开卷有益,但这句话必须有设定、有前提,不是说所有的书本只要打开来就一定是有益的,而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就需要一定的引导。
我始终坚持的观点是:书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还有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读的书。那么所谓的给精神打底的书就是那些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要与这些书结伴而行。它们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依然生机盎然的经典和名著。这些书能够帮助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邀请之下,我主编了这套“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其用意就在于以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下中小学的阅读生态,缓解家长不知为孩子选择何种图书的焦虑,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些书的感染、指引和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渐渐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这时的儿童阅读不应该再停留在简单而轻松快乐的浅阅读层面上。浅阅读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和灵魂。而孩子们自己选书却往往就喜欢沉湎于这些只在浅层次满足他们欲望的书籍。无疑,他们需要有一些可靠的、高质量的系列书籍,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指导。一本书的好坏和高下,自然不能由孩子单方面说了算。审书,需要一个大陪审团。这个陪审团除了孩子,还有校长、老师、批评家、有见地的家长以及有责任感和有判断力的出版人。
儿童文学不能只带来快乐,而是要带来快感,快感既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追求快乐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追求快乐而忘却苦难,那就成了享乐主义,而不是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那种快乐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
福克纳讲“我最大的财富在于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对于他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苦难童年向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比如无比绝妙的故事;二、苦难童年无意之中培养了他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的想象力。现在的孩子生活得相对比较幸福,人生经历日趋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思想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他们需要阅读那些人生经验丰富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一边是无边的幸福,一边却是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反而觉得他们才是有史以来的最大痛苦者和受难者。他们需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苦难,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培养了日后面对苦难时所应有的风度。这些文字将告诉他们:生命需要苦难,犹如美丽的宝石需经熔岩的冶炼一般;如果忽视苦难的必然性和其意义,不愿看到而尽力回避,当真正的苦难果然来临时,就一定会叫苦连天、手足无措、不堪一击。
孩子的阅读水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希望这套“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打牢精神底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雅阅读趣味贡献一份力量。
立人当以立学为先,立学当以阅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