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遇春精品文集(精)/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遇春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去,从容起舞。

梁遇春著的《梁遇春精品文集(精)》精选了他的部分作品。

内容推荐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散文。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等。

梁遇春是个很有才气,很有志向的作家,惜英年早逝。

《梁遇春精品文集(精)》选编了梁遇春所著的部分作品,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取向。

目录

讲演

春雨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醉中梦话(一)

“还我头来”及其他

人死观

查理斯·兰姆评传

文学与人生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文艺杂话

醉中梦话(二)

谈“流浪汉”

“春朝”一刻值千金(懒惰汉的懒惰想头之一)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泪与笑

天真与经验

途中

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

观火

破晓

救火夫

她走了

苦笑

猫狗

这么一回事

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毋忘草

黑暗

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善言

Kissing the Fire(吻火)

第二度的青春

茄力克的日记

《再论五位当代的诗人》库鲁逊·柯拉罕著

《金室诗集》吉卜生著

《斯宾罗沙的往来书札》吴鲁夫译注

《东方诗选》提真斯编

《变态心理学大纲》伽尼墨费编

新传记文学谈

新发现的拿破仑的小说

《亚俪司·美纳尔传》外奥拉·美纳尔著

《蒙旦的旅行日记》特勒舒门译

《雪莱、威志威士及其他》蔡普门著

《从孔子到门肯》普力查编

《奥布伦摩夫》根察洛夫著,达丁顿译

《俄国短篇小说杰作集》史梯芬·格累安编

John Galsworthy (1867- )

George Gissing (1857-1903)

Mary Russell Mitford (1786-1855)

Joseph Conrad (1857-1924)

亚密厄尔的飞莱茵

《英国小品文选》译者序

《小品文选》序

《小品文续选》序

致石民书六通

秋心小札

试读章节

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穹苍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子的心境。“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问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吧。。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着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吧。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吧。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趺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跟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漾漾葺葺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槃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吧,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

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滥调,所谓“春雨缠绵”吧。一连下了个几天的霉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尤其当急急走过檐前,脖子上溅几滴雨水的时候。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堕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惘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吧,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吧。

P5-7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大致从1919年五四运动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其前半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建立为后半期。

进入20世纪,世界列强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地的国家,民族危机感对20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天下之中”自诩的中国当政者再也撑不下去了。现代与传统,新思潮与旧意识的斗争愈演愈烈。

先是“白话文运动”,接着就是陈独秀和胡适极力倡导的文学现代化。从此,就如打开了闸门的洪水,现代文学以汹涌澎湃之势,义无反顾地冲决一切阻力,不可遏止地成就了一片汪洋。从而,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感和中国古典文学厚重的土壤上诞生了。

进入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围进一步拓展,由泛泛的思想和宣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全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了种种刊物,报纸也纷纷办起了副刊,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小品等白话文学作品,一时竞蔚成风气,为现代文学开辟了阵地。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青年文学社团,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现代文学作家。一时间,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写小品、写剧本,翻译欧、美、日文学作品,出专集、出结集、出选集……蔚为大观。

现代文学的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抒写了自己的禀性、气质、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无情地撕破了道貌岸然的面具,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桎梏,彻底摒弃了为圣人解经、为圣人立言的旧思想、旧传统,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觉醒和自我解放,这反映了作者们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的转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

当然,各作者的经历不同,其间中西、新旧、激进与保守思想的差异也必然存在。但无论如何,中国现代作家自觉地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联系起来,共同地给予现代文学规定了明确的目的:即文学的创作是这样一种时代的工作,它本身是历史向未来过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未来,必然是比当时美好的,有希望的。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明显欧化倾向的除了徐志摩,还有梁遇春。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他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散文创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等。  梁遇春是个很有才气,很有志向的作家,惜英年早逝。

本书选编了梁遇春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取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