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萧红著的《萧红精品文集(精)》。
萧红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精品文集(精)》精选了萧红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有很大影响力的、深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篇章。
争吵就是这天发生的:小钰看见老狗把小狗吃掉一只,怕那只老狗把它的小狗完全吃掉,所以不同意小狗和那个老狗同居,大家就抢夺着把余下的三条小狗也给装进木箱去,算是那只白花狗生的。
那个毛褪得稀疏、骨格突露、瘦得龙样似的老狗,追上来。白花狗仗着年轻不惧敌,哼吐着开仗的声音。平时这两条狗从不咬架,就连咬人也不会。现在凶恶极了。就像两条小熊在咬架一样。房东的男儿,女儿,听差,使女,又加我们两个,此时都没有用了。不能使两个狗分开。两个狗满院疯狂地拖跑。人也疯狂着。在人们吵闹的声音里,老狗的乳头脱掉一个,含在白花狗的嘴里。
人们算是把狗打开了。老狗再追去时,白花狗已经把乳头吐到地上,跳进木箱看护它的一群小狗去了。
脱掉乳头的老狗,血流着,痛得满院转走。木箱里它的三条小狗却拥挤着不是自己的妈妈,在安然地吃奶。
有一天,把条小狗抱进屋来放在桌上,它害怕,不能迈步,全身有些颤,我笑着像是得意,说:
“平森,看小狗啊!”
他却相反,说道:
“哼!现在觉得小狗好玩,长大要饿死的时候,就无人管了。”
这话间接的可以了解。我笑着的脸被这话毁坏了,用我寞寞的手,把小狗送了出去。我心里有些不愿意,不愿意小狗将来饿死。可是我却没有说什么,面向后窗,我看望后窗外的空地;这块空地没有阳光照过,四面立着的是有产阶级的高楼,几乎是和阳光绝了缘。不知什么时候,小狗是腐了,乱了,挤在木板下,左近有苍蝇飞着。我的心情完全神经质下去,好像躺在木板下的小狗就是我自己,像听着苍蝇在自己已死的尸体上寻食一样。
平森走过来,我怕又要证实他方才的话。我假装无事,可是他已经看见那个小狗了。我怕他又要象征着说什么,可是他已经说了:
“一条小狗死在这没有阳光的地方,你觉得可怜么?年老的叫化子不能寻食,死在阴沟里,或是黑暗的街道上;女人,孩子,就是年轻人失了业的时候也是一样。”
我愿意哭出来,但我不能因为人都说女人一哭就算了事,我不愿意了事。可是慢慢地我终于哭了!他说:“悄悄,你要哭么?这是平常的事,冻死,饿死,黑暗死,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把持住自己。渡我们的桥梁吧,小孩子!”
我怕着羞,把眼泪拭干了,但,终日我是心情寞寞。
过了些日子,十二个小狗之中又少了两条。但是剩下的这些更可爱了。会摇尾巴,会学着大狗叫,跑起来在院子就是一小群。有时门口来了生人,它们也跟着大狗跑去,并不咬,只是摇着尾巴,就像和生人要好似的,这或是小狗还不晓得它们的责任,还不晓得保护主人的财产。
天井中纳凉的软椅上,房东太太吸着烟。她开始说家常话了。结果又说到了小狗:
“这一大群什么用也没有,一个好看的也没有,过几天把它们远远地送到马路上去。秋天又要有一群,厌死人了!”
坐在软椅旁边的是个60多岁的老更倌。眼花着,有主意的嘴结结巴巴地说:
“明明……天,用麻……袋背送到大江去……”
小钰是个小孩子,她说:
“不用送大江,慢慢都会送出去。”
小狗满院跑跳。我最愿意看的是它们睡觉,多是一个压着一个脖子睡,小圆肚一条条地相挤着。是凡来了熟人的时候都是往外介绍,生得好看一点的抱走了几个。
其中有一条耳朵最大,肚子最圆的小黑狗,算是我的了。我们的朋友用小提篮带回去两个,剩下的只有一条小黑狗和一条小黄狗。老狗对它两个非常珍惜起来,争着给小狗去舐绒毛。这时候,小狗在院子里已经不成群了。
我从街上回来,打开窗子。我读一本小说。那条小黄狗挠着窗纱,和我玩笑似的竖起身子来挠了又挠。
我想:
“怎么几天没有见到小黑狗呢?”
我喊来了小钰。别的同院住的人都出来了,找遍全院,不见我的小黑狗。马路上也没有可爱的小黑狗,再也看不见它的大耳朵了!它忽然是失了踪!
又过三天,小黄狗也被人拿走。
P2-3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大致从1919年五四运动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其前半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建立为后半期。
进入20世纪,世界列强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民族危机感对20世纪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天下之中”自诩的中国当政者再也撑不下去了。现代与传统,新思潮与旧意识的斗争愈演愈烈。
先是“白话文运动”,接着就是陈独秀和胡适极力倡导的文学现代化。从此,就如打开了闸门的洪水,现代文学以汹涌澎湃之势,义无反顾地冲决一切阻力,不可遏止地成就了一片汪洋。从而,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在深重的危机感和中国古典文学厚重的土壤上诞生了。
进入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实践范围进一步拓展,由泛泛的思想和宣传转化为具体而专门的文学实践。
全国各大城市风起云涌般地出现了种种刊物,报纸也纷纷办起了副刊,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小品等白话文学作品,一时竞蔚成风气,为现代文学开辟了阵地。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青年文学社团,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现代文学作家。一时间,写散文、写小说、写诗歌、写小品、写剧本,翻译欧、美、日文学作品,出专集、出结集、出选集……蔚为大观。
现代文学的作者们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抒写了自己的禀性、气质、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无情地撕破了道貌岸然的面具,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桎梏,彻底摒弃为圣人解经、为圣人立言的旧思想、旧传统,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觉醒和自我解放,这反映了作者们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的转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生转化。
当然,每位作者的经历不同,其间中西、新旧、激进与保守思想的差异也必然存在。但无论如何,中国现代作家自觉地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联系起来,共同地给予现代文学规定了明确的目的:即文学的创作是这样一种时代的工作,它本身是历史向未来过渡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未来,必然是比当时美好的,有希望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作家群体——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但却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文化倾向和艺术理想:在抗日救亡的创作总主题下,分别进行了各具个性的艺术探索。这就不能不提到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河畔一个旧式家庭,她是作为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一生四处漂泊,寓居过日本,去过香港,居无定所。但她的作品将斗争性与民族性融合到人性里面,从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萧红的作品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才华,使她的作品拥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
萧红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曾参与编辑《鲁迅全集》,受鲁迅影响至深。
本书选编了萧红作品的大部分,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