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书写个人奋斗历程的好书,是一本催人奋进、让人向善向上的好书,是一本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好书。作者通过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以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良言,激励在阳光与风雨的人生之旅上行走跋涉的人们。真真切切给读者带来真实、可信、可敬之感。
从一本传记了解新中国六十年的变迁,从一种经历学习做事、做人、做官的大学问。整个故事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催人泪下,时而令人掩卷沉思,时而又催人奋进。
《出发--我的如谜人生》是作者张芬之用一生真实传奇经历构筑的鸿篇佳作,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也有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既有仕途上的风雨兼程与进退得失,也有事业上的一往无前与是非取舍;既有家国情怀中的忠孝勇恭廉,更有亲友交往中的仁义礼智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饱含励志,充满激情!
《出发--我的如谜人生》作者张芬之,系安徽省灵璧县人,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书十六部,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和资深报人,曾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青少年时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立志穷则思变,奋发向上,终于从生产队会计一步步成长为正厅级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
他命运多舛,顽强拼博,充满故事,充满传奇。是投笔从戎,辛勤笔耕,改变了命运,是唐山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仕途和抉择,从而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他才思敏捷,正直刚强。该书以自述的形式,白描的手法,生动真切地叙述了他的苦难,他的奋斗,他的欢乐与成功,文字清新,事件典型,全书涵盖了近五十年的风雨阳光,也清晰留下了他奋发向上的足迹,许多篇章催人泪下,引人深思,是一部充满故事、充满传奇的励志之作,同时充满了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值得有理想、不认输、有拼搏精神,尤其是年轻读者一读。
九 唐山地震改变了我的抉择与命运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全国人民鞠躬尽瘁操劳一生后,不幸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山河呜咽,举国悲痛。尽管当时上面通知不准送花圈,不准设灵堂,不准举行悼念活动,但连日来,以首都高校师生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仍冒着凛冽的寒风,自发地举着周总理的遗像和花圈、松柏、白花,纷纷拥向天安门广场。一时间,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成了花圈和白花的海洋,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源源不断地到天安门广场送花圈、抄诗词,场面悲壮,声势浩大。我当年在北京军区空军宣传部教育科当干事,内心充满着悲痛和愤怒。悲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突然离开了我们,中国失去了擎天柱,亿万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在动乱的年月该怎么办?怒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上面却不顾民意下达“三不准”,不让举行悼念活动,真是违背党心民愿,岂有此理!由于穿军装,由于是干部,我们宣传部住在一起的四个“光棍汉”(指家属未随军),大概是朱经通、王中兴、侯锡荣和我,背着领导在我们住宿的房间里为周总理布置了灵堂。从报上剪下来周总理的遗像,并在遗像旁放上松枝和白花,每天回到宿舍就对着周总理的遗像,肃立默哀,眼里滚动着泪花,心里装满了悲痛和忧虑。转眼间,到了4月4日晚上,天安门广场自发悼念周总理的人流如潮,越聚越多,似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有摧枯拉朽之势,令人激愤,势不可挡。在这样一种悲壮氛围的带动下,我们宣传部的几个干事不约而同地冒着风险,到天安门广场送鲜花、抄诗词,沉痛悼念周总理。4月的北京,深夜里还有点寒冷,但我被广场上的悲壮场景紧紧吸引住,久久不愿离开。直到夜里1点多,我突然想起第二天早上7点钟,要坐北空崔文斌副政委的小车,去通县北空独七团搞“批林批孔”试点。军令不可违,我这才匆忙收拾好抄写的诗词,快速步行走回到北空的宿舍。万万没有想到,4月5日首都各大媒体宣布了一条震惊中外的决定,将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处境艰难了。
北京通县,北空“批林批孔”试点工作组。说起天安门广场的情景,宣传部隋一阶部长不说话,把从家里带来的饺子推给我:小张吃点饺子吧,家里包的,味道不错。听说天安门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定为“反革命”事件,我哪还有心思吃饺子,写简报也有点敷衍了事,更谈不上写什么“批林批孔”经验了。回京后,清查工作已开始,科长戴学诚让我写去天安门广场的经过材料。我天真地认为,去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天经地义,有什么错,坚决不写交代材料,弄得戴科长心有同情也无奈。当时北空流行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叫“三会三不会”,“三会”即会办事、会写文章、会出点子。“三会”的干部是优秀的,可作为提拔的后备干部培养;“二会”干部属于一般,不是下部队,就是继续留机关考察使用;“三不会”的干部基本上安排转业回老家。不谦虚地说,我当时属于“三会”干部,所以从文化科干事调教育科当干事,进行所谓的全面锻炼。我当时很年轻,可谓血气方刚,无所畏惧。因为,我是参加工作后入伍,心想,不让当兵大不了回到原单位,还照样吃商品粮,拿工资。甚至想到如果4月5日晚上,上级命令我去天安门广场清场,作为军人我该怎么办?一想到这,真是万箭穿心,不能自已。于是,我在内心里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毅然要求转业回乡。科长、部长都劝我不要头脑发热,写个检讨就可过关,仍可留在宣传部里当干事。此时的我倔得很,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一心一意要转业,最终宣传部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批准了我的请求。至今回想起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后悔,也没有对军营丝毫的留恋。我很快回乡安排转业事宜。因为我入伍前已参加工作,加上地方上也有一些人脉关系,很快决定回安徽宿县县委办公室当秘书,还号了三间瓦房当居所。过去因为工作忙,北空只要有重要会议,我不是给领导写讲话稿,就是在会议秘书组写简报,妻子来京休假根本没时间陪她去公园逛逛,甚至连北海公园和颐和园都没去过。这回要转业回老家了,怎么也得带老婆孩子好好逛逛北京城。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我妻子带着孩子来京城的第二个月,1976年7月28日,历史上罕见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这是一次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也由此改变了我的抉择和命运。唐山地震后,中央军委决定,全军转业推迟,全力抗震救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空宣传部领导决定,让我妻子和孩子离开北京,派我奔赴唐山机场,参加北京军区空军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政工组,写抗震救灾简报。一到唐山机场,地震后的悲惨景象呈现在眼前,北空空六军所在机关大楼像叠煎饼一样整体倒塌,我们科原副科长、空六军宣传处副处长张日暄和妻子及儿子被砸死,仅有一个八九岁的女儿因被母亲用身体护住幸免于难。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是这次强烈的唐山地震让我不再转业,又开始了新的军营生活。真可谓,世事难料,柳暗花明又一村。
P63-66
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血肉之躯,都吃五谷杂粮,也都会有个三长两短,头疼脑热,概莫能外。
有时我想,人,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从娘肚里生出来,第一个声音是哭呢?有的是轻轻地哭,有的是哇哇地哭,有的甚至是凄厉地哭。哭,是人投胎落地的第一声告白,这个普遍的生理现象告诉我,人,来到世上,不是让你来享福的,不是来歌唱和开怀大笑的,首先要会哭,能吃苦,起码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吃不了苦,光想笑,不想哭,那是一厢情愿,也是不符合人间真情和事物发展规律的。俗话说,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又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读寒窗,金榜题名。这些老话古语,充满人生哲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我已是古稀之人,说不上是饱经风霜,历经磨练,也算得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吃尽了人间酸甜苦辣,也曾享受过风光体面。如今,从正局级领导岗位上退休十余年,回首过去的难忘岁月,总觉得有些事需要回忆,有些道理需要诉说,有些教训需要记取,有些话需要写出来留给后来人。于是,我斟酌再三,决意以自传体的体裁,以回忆录的形式,将我自认为富有故事或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发出去,以作今生的回顾与纪念,亦作励志的苦口良言,就教于在阳光与风雨的人生之旅上行走跋涉的人们。但愿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是可听可读可思可议且有滋有味的,
而不是哗众取宠,无病呻吟。
是为引言。
我总以为,我的经历很特殊,我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把我的大半生值得回味、值得追忆的东西写下来,留给青山留给后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撰写回忆录是我多年来的设计与心愿。前些年已草拟提纲,写了开头,但因为忙东忙西,迟迟未有动笔。今年春节期间,闲来无事遂捉笔写作,不承想一旦动起手来,六十多年前的往事居然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一场场,活灵活现,历历在目。
真可谓,自己的经历烂记在胸,一朝回忆落笔在纸,犹如山涧中的溪水潺潺流淌,叮叮咚咚,一串串一滴滴水到渠成。
童年的苦难不堪回首,艰苦的自学铭心刻骨,新闻之路上的跋涉及任新闻官三十多年的顽强拼搏与风雨前行,确实值得回顾、值得反思,也值得梳理、总结与书写,这也算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吧。
自己的回忆录,说好写,是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有多大能耐,能吃几碗干饭,自己太了解太熟悉了。所以,自己给自己立传,自己给自己画像,总是比较逼真和生动。说难写,毕竟是半个多世纪的往事、乐事、悲事或烦心的事,要认真追忆,择其要点,颇有感悟又较有文采地书写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官场上的一些陈年旧账,一些委屈、误会和恩恩怨怨,又不能披肝沥胆、敞开心扉、直言不讳地写出来,还是要有所顾虑、有所选择、有所保留,言之不尽,适可而止,那就更伤神、更费心血了。
然而,我的决心已下,我的性格使然。自己决意要干的事,纵有千辛万苦也要咬定青山,一气呵成。这不,经过两个多月的谋篇布局,挑灯夜战,一部题为《出发——我的如谜人生》的二十万字的回忆录业已完稿。我可以用人格和党性担保,书中所写其事、所言其人,除了个别地方因时间久远,个别年月日或许不大准确,也有个别事例有意隐去了姓名、隐去了不便书写的一点内幕,其余所有事实与情节,包括现场对话完全是真实再现,有充分根据的。
如烟往事如实写,择其精华论人生,是这部回忆录的基调与主旨。但愿她的出版发行能给读者一些思考与启发,能给人生带来一点正能量,愚殷切地期望着。同时也怀着一颗赤诚的心,静候读者和友人的批评指正。
张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