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出发--我的如谜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芬之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书写个人奋斗历程的好书,是一本催人奋进、让人向善向上的好书,是一本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好书。作者通过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以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良言,激励在阳光与风雨的人生之旅上行走跋涉的人们。真真切切给读者带来真实、可信、可敬之感。

从一本传记了解新中国六十年的变迁,从一种经历学习做事、做人、做官的大学问。整个故事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催人泪下,时而令人掩卷沉思,时而又催人奋进。

《出发--我的如谜人生》是作者张芬之用一生真实传奇经历构筑的鸿篇佳作,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也有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既有仕途上的风雨兼程与进退得失,也有事业上的一往无前与是非取舍;既有家国情怀中的忠孝勇恭廉,更有亲友交往中的仁义礼智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饱含励志,充满激情!

内容推荐

《出发--我的如谜人生》作者张芬之,系安徽省灵璧县人,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书十六部,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和资深报人,曾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青少年时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立志穷则思变,奋发向上,终于从生产队会计一步步成长为正厅级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

他命运多舛,顽强拼博,充满故事,充满传奇。是投笔从戎,辛勤笔耕,改变了命运,是唐山大地震改变了他的仕途和抉择,从而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他才思敏捷,正直刚强。该书以自述的形式,白描的手法,生动真切地叙述了他的苦难,他的奋斗,他的欢乐与成功,文字清新,事件典型,全书涵盖了近五十年的风雨阳光,也清晰留下了他奋发向上的足迹,许多篇章催人泪下,引人深思,是一部充满故事、充满传奇的励志之作,同时充满了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的人生哲理,值得有理想、不认输、有拼搏精神,尤其是年轻读者一读。

目录

序言 一本书写个人奋斗历程的好书(吴玉叶)

引言

第一部分

 一 苦难的童年

 二 命运的转机

 三 师生眼中的佼佼者

 四 不平凡的“文革”经历

 五 参加新汴河工程建设

第二部分

 六 动乱中报名参军

 七 辛勤笔耕 破格提干

 八 采访著名女记者王金凤

 九 唐山地震改变了我的抉择与命运

 十 一篇内参引来胡耀邦的批示

 十一 下连代理指导员

第三部分

 十二 毛遂自荐 转业进京

 十三 艰苦自学 拿到大专文凭

 十四 《中国报刊》悄悄地变化

 十五 一篇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第四部分

 十六 另立炉灶 创业艰辛

 十七 一则报道惊动了总书记胡耀邦

 十八 报纸更名再出发

 十九 风云突变 临危受命

第五部分

 二十 圆了儿时梦

 二十一 作品获奖的感悟

第六部分

 二十二 中央党校地厅班进修

 二十三 命运多舛 贤妻病危

 二十四 总编辑非我莫属

 二十五 悲痛中带团访美

 二十六 王翠华与翠华山

第七部分

 二十七 事业的“丰碑”

 二十八 捐建“张思德希望小学”

 二十九 莫名其妙的失误

 三 十 巧遇高丽 喜结良缘

 三十一 神奇的抽签

第八部分

 三十二 天有不测风云

 三十三 晚间家里响起匿名电话

 三十四 暴风雨式的审计与调查

 三十五 与宗源署长的最后谈话

 三十六 致信党组 要求退休

第九部分

 三十七 退而不休 贡献余热

 三十八 捐书助学 回报故乡

 三十九 本命年生日的欢聚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九 唐山地震改变了我的抉择与命运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全国人民鞠躬尽瘁操劳一生后,不幸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山河呜咽,举国悲痛。尽管当时上面通知不准送花圈,不准设灵堂,不准举行悼念活动,但连日来,以首都高校师生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仍冒着凛冽的寒风,自发地举着周总理的遗像和花圈、松柏、白花,纷纷拥向天安门广场。一时间,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成了花圈和白花的海洋,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源源不断地到天安门广场送花圈、抄诗词,场面悲壮,声势浩大。我当年在北京军区空军宣传部教育科当干事,内心充满着悲痛和愤怒。悲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突然离开了我们,中国失去了擎天柱,亿万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在动乱的年月该怎么办?怒的是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上面却不顾民意下达“三不准”,不让举行悼念活动,真是违背党心民愿,岂有此理!由于穿军装,由于是干部,我们宣传部住在一起的四个“光棍汉”(指家属未随军),大概是朱经通、王中兴、侯锡荣和我,背着领导在我们住宿的房间里为周总理布置了灵堂。从报上剪下来周总理的遗像,并在遗像旁放上松枝和白花,每天回到宿舍就对着周总理的遗像,肃立默哀,眼里滚动着泪花,心里装满了悲痛和忧虑。转眼间,到了4月4日晚上,天安门广场自发悼念周总理的人流如潮,越聚越多,似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有摧枯拉朽之势,令人激愤,势不可挡。在这样一种悲壮氛围的带动下,我们宣传部的几个干事不约而同地冒着风险,到天安门广场送鲜花、抄诗词,沉痛悼念周总理。4月的北京,深夜里还有点寒冷,但我被广场上的悲壮场景紧紧吸引住,久久不愿离开。直到夜里1点多,我突然想起第二天早上7点钟,要坐北空崔文斌副政委的小车,去通县北空独七团搞“批林批孔”试点。军令不可违,我这才匆忙收拾好抄写的诗词,快速步行走回到北空的宿舍。万万没有想到,4月5日首都各大媒体宣布了一条震惊中外的决定,将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处境艰难了。

北京通县,北空“批林批孔”试点工作组。说起天安门广场的情景,宣传部隋一阶部长不说话,把从家里带来的饺子推给我:小张吃点饺子吧,家里包的,味道不错。听说天安门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定为“反革命”事件,我哪还有心思吃饺子,写简报也有点敷衍了事,更谈不上写什么“批林批孔”经验了。回京后,清查工作已开始,科长戴学诚让我写去天安门广场的经过材料。我天真地认为,去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天经地义,有什么错,坚决不写交代材料,弄得戴科长心有同情也无奈。当时北空流行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叫“三会三不会”,“三会”即会办事、会写文章、会出点子。“三会”的干部是优秀的,可作为提拔的后备干部培养;“二会”干部属于一般,不是下部队,就是继续留机关考察使用;“三不会”的干部基本上安排转业回老家。不谦虚地说,我当时属于“三会”干部,所以从文化科干事调教育科当干事,进行所谓的全面锻炼。我当时很年轻,可谓血气方刚,无所畏惧。因为,我是参加工作后入伍,心想,不让当兵大不了回到原单位,还照样吃商品粮,拿工资。甚至想到如果4月5日晚上,上级命令我去天安门广场清场,作为军人我该怎么办?一想到这,真是万箭穿心,不能自已。于是,我在内心里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毅然要求转业回乡。科长、部长都劝我不要头脑发热,写个检讨就可过关,仍可留在宣传部里当干事。此时的我倔得很,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一心一意要转业,最终宣传部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批准了我的请求。至今回想起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后悔,也没有对军营丝毫的留恋。我很快回乡安排转业事宜。因为我入伍前已参加工作,加上地方上也有一些人脉关系,很快决定回安徽宿县县委办公室当秘书,还号了三间瓦房当居所。过去因为工作忙,北空只要有重要会议,我不是给领导写讲话稿,就是在会议秘书组写简报,妻子来京休假根本没时间陪她去公园逛逛,甚至连北海公园和颐和园都没去过。这回要转业回老家了,怎么也得带老婆孩子好好逛逛北京城。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我妻子带着孩子来京城的第二个月,1976年7月28日,历史上罕见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这是一次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也由此改变了我的抉择和命运。唐山地震后,中央军委决定,全军转业推迟,全力抗震救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空宣传部领导决定,让我妻子和孩子离开北京,派我奔赴唐山机场,参加北京军区空军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政工组,写抗震救灾简报。一到唐山机场,地震后的悲惨景象呈现在眼前,北空空六军所在机关大楼像叠煎饼一样整体倒塌,我们科原副科长、空六军宣传处副处长张日暄和妻子及儿子被砸死,仅有一个八九岁的女儿因被母亲用身体护住幸免于难。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是这次强烈的唐山地震让我不再转业,又开始了新的军营生活。真可谓,世事难料,柳暗花明又一村。

P63-66

序言

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血肉之躯,都吃五谷杂粮,也都会有个三长两短,头疼脑热,概莫能外。

有时我想,人,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从娘肚里生出来,第一个声音是哭呢?有的是轻轻地哭,有的是哇哇地哭,有的甚至是凄厉地哭。哭,是人投胎落地的第一声告白,这个普遍的生理现象告诉我,人,来到世上,不是让你来享福的,不是来歌唱和开怀大笑的,首先要会哭,能吃苦,起码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吃不了苦,光想笑,不想哭,那是一厢情愿,也是不符合人间真情和事物发展规律的。俗话说,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又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读寒窗,金榜题名。这些老话古语,充满人生哲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我已是古稀之人,说不上是饱经风霜,历经磨练,也算得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吃尽了人间酸甜苦辣,也曾享受过风光体面。如今,从正局级领导岗位上退休十余年,回首过去的难忘岁月,总觉得有些事需要回忆,有些道理需要诉说,有些教训需要记取,有些话需要写出来留给后来人。于是,我斟酌再三,决意以自传体的体裁,以回忆录的形式,将我自认为富有故事或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发出去,以作今生的回顾与纪念,亦作励志的苦口良言,就教于在阳光与风雨的人生之旅上行走跋涉的人们。但愿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是可听可读可思可议且有滋有味的,

而不是哗众取宠,无病呻吟。

是为引言。

后记

我总以为,我的经历很特殊,我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把我的大半生值得回味、值得追忆的东西写下来,留给青山留给后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撰写回忆录是我多年来的设计与心愿。前些年已草拟提纲,写了开头,但因为忙东忙西,迟迟未有动笔。今年春节期间,闲来无事遂捉笔写作,不承想一旦动起手来,六十多年前的往事居然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一场场,活灵活现,历历在目。

真可谓,自己的经历烂记在胸,一朝回忆落笔在纸,犹如山涧中的溪水潺潺流淌,叮叮咚咚,一串串一滴滴水到渠成。

童年的苦难不堪回首,艰苦的自学铭心刻骨,新闻之路上的跋涉及任新闻官三十多年的顽强拼搏与风雨前行,确实值得回顾、值得反思,也值得梳理、总结与书写,这也算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吧。

自己的回忆录,说好写,是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有多大能耐,能吃几碗干饭,自己太了解太熟悉了。所以,自己给自己立传,自己给自己画像,总是比较逼真和生动。说难写,毕竟是半个多世纪的往事、乐事、悲事或烦心的事,要认真追忆,择其要点,颇有感悟又较有文采地书写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官场上的一些陈年旧账,一些委屈、误会和恩恩怨怨,又不能披肝沥胆、敞开心扉、直言不讳地写出来,还是要有所顾虑、有所选择、有所保留,言之不尽,适可而止,那就更伤神、更费心血了。

然而,我的决心已下,我的性格使然。自己决意要干的事,纵有千辛万苦也要咬定青山,一气呵成。这不,经过两个多月的谋篇布局,挑灯夜战,一部题为《出发——我的如谜人生》的二十万字的回忆录业已完稿。我可以用人格和党性担保,书中所写其事、所言其人,除了个别地方因时间久远,个别年月日或许不大准确,也有个别事例有意隐去了姓名、隐去了不便书写的一点内幕,其余所有事实与情节,包括现场对话完全是真实再现,有充分根据的。

如烟往事如实写,择其精华论人生,是这部回忆录的基调与主旨。但愿她的出版发行能给读者一些思考与启发,能给人生带来一点正能量,愚殷切地期望着。同时也怀着一颗赤诚的心,静候读者和友人的批评指正。

张芬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