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美国(精)/苏珊·桑塔格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他没有回答。

“我正期待着这次聚会。”她说,向后伸出手,将波格丹戴着手套的手放在自己肩上。

“有事让你心烦。”

“什么事都让我心烦,”她毫无表情地说,“最好让我自己来对付,像我这把年纪的蹩脚演员需要有一点刺激,这样我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玛琳娜对波格丹说谎,但并不开心。事实上在爱她的人当中,或者声称爱她的人当中,她惟一信任的人只有波格丹。但是,他义愤填膺,急于安慰她,这样的好意她反倒不愿接受。她认为,把这件令人震惊的事埋在心里或许对自己更好。

人有时真需要挨一记耳光,这会使自己的感觉变得更加真切。

当生活给你几巴掌,你会说,这就是生活。

你感到坚强。你希望感到坚强。重要的是要一往无前。

由于她心无旁骛,或者说几乎是义无反顾,其他许多事情就没法顾及了。如果你生性不以苦乐为意,有自尊的禀赋,努力运用上帝赋予的才能,勤奋和坚毅就会获得回报;这是你斗胆期望得到的回报。事实上,成功常常会不期而至,比预料的来得迅速(或者你私下认为成功理所当然)。到这时你就会觉得,念念不忘自己经受的轻蔑,因委屈而闷闷不乐都显得毫无意义。感觉受到冒犯是虚弱的表现——就像担心别人高不高兴一样。

如今疼痛突如其来,麻木的感觉会变得清晰可辨。

你得让理想略微飘离地面,不让它受到亵渎。你还得铲除不幸和屈辱的幼苗,否则它就会深深地扎根,窒息你的灵魂。 就把它看成是一记耳光吧:这不过是妒忌的竞争对手对不可企及的成功所作的疯狂评价。成功倒可以与波格丹分享,然后置之脑后。权且把它看成是一种象征,回应几个月以来她内心需求的一种召唤——这值得悉心保存,甚至珍藏起来。对,她得珍视加夫列拉给她的这一记耳光。如果这记耳光是婴儿的微笑,每当回忆起来她就会报以微笑:如果这记耳光是幅图画,她会给它装上画框,放在梳妆台上:如果这记耳光是一缕头发,她会用它定做一副假发……哎,我明白了,她想,我疯了。这不是太简单了吗?随即她暗自笑了,厌恶地发现她把指甲油涂抹到了自己嘴唇上,她的手在颤抖。痛苦是错误的,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所受的痛苦并不比加夫列拉轻。她只是想得到我所拥有的东西。痛苦始终是错误的。

这是女演员生活中的危机。表演就是效仿其他演员,随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实际上一点也不惊奇),你比其他演员更加出色,其中包括打你一记耳光的可怜人。那还不够吗?不。够了。

她喜欢当演员,因为剧场对她而言就是真理。更高的真理。表演,表演一出伟大的戏剧让人变得更加完美。从你口中说出的全是经过千锤百炼、非常必要而又能净化灵魂的语言。有了化妆技巧,在你现在的年龄,你总是显得非常漂亮。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宏大和丰富的意义。在舞台上,你会感到自己受到角色的感染,得到完善。当她穿着雍容华贵的服装在舞台上转身,表现种种姿态,高声朗诵敬爱的莎士比亚、席勒或斯沃瓦茨基①等人崇高激烈的长篇台词,感觉到观众为她的艺术所折服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我。古老的自我变形而引起的战栗消失了。甚至怯场——真正专业演员必要的震颧——也离她而去。加夫列拉的这一记耳光使她惊醒。一个小时以后,玛琳娜戴上假发和纸做的王冠,最后照了照镜子。随后登台演出。她承认,即便按照她对自己的真实标准,这次演出也不算很差。

赴刑场一幕玛琳娜表演得十分精彩,深深地触动了波格丹。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他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长毛绒的椅子上,双手紧紧地抓住扶手。随后他才惊醒过来,悄悄地从他姐姐、维也纳剧场经理、里夏德和其他客人中间穿过,等到第二次谢幕的时候他向后台走去。

在第三次谢幕以后,玛琳娜回到后台一侧。站在波格丹身旁等待观众再次要求她回到撒满鲜花的舞台,这时候波格丹用口形对她说:“太——精——彩——了。”

“我很高兴你这样想。”

“你听一听观众的欢呼声!”

“观众!如果从没看过更好的演出。他们知道什么呢?”

她应邀又谢了四次幕。随后波格丹陪同她回到化妆室门口。她以为自己应该为演出成功高兴了。然而一进屋,她一句话没说便失声痛哭。眼泪夺眶而出。

“哦,玛琳娜!”佐菲娅似乎也要哭出声来。姑娘脸上痛苦的表情触动了玛琳娜,为了安慰她,玛琳娜扑到佐菲娅的怀里。

“好啦,好啦。”玛琳娜低声说道。佐菲娅把她紧紧搂住,过了好一会儿才松开一只手,轻柔地拍着玛琳娜拳曲僵硬的头发。

P30-32

后记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最令人瞩目”的女作家。由于她在社会文化界的深远影响,读者往往会忽略她在小说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所以,对苏珊·桑塔格稍作介绍似乎对中国读者有所裨益。

苏珊·桑塔格生于纽约。父母是犹太人,长期在中国天津经营毛皮生意,桑塔格六岁时父亲因肺结核死于中国。她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圣安学院和巴黎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英国文学和哲学两个硕士学位。后常常在《党派评论》、《大西洋月刊》、《纽约书评》、《哈泼斯》、《时代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提出尖锐批评,是美国社会“另一面”的代言人。她能“在混沌中看到秩序,在无意义中发现意义”,被誉为“美国文坛的黑女士”、美国的西蒙娜·德‘波伏瓦、美国的默多克、年轻的麦卡锡,以及年轻的苏珊·朗格。桑塔格集文学评论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电影脚本创作人、导演、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学术兴趣涉及文学、哲学、文化、政治、艺术、戏剧、摄影、电影,并对大众文化充满热情。她自称为“思想和艺术领域的漫游者”。有人把桑塔格比做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伊拉斯谟,认为她是“分崩离析、支离破碎世界的交流者”。她“头脑清晰、纵横捭阖、触类旁通”,文章充满机警和火药味,哲学观念十分前卫。在生活上她清贫随意,家里甚至没有电视。她生性开朗豁达,虽两次患上癌症,但都从病魔手中挣脱出来。她说:“我热爱生命,要为生命而抗争。”

桑塔格于一九八七年担任国际作家、翻译家和编辑笔会美国分会主席;她的作品曾荣获美国艺术院英格拉姆·梅里尔基金奖(1976)、全国批评家协会奖(1977)、科学和文学院奖(德国,1979)和全国图书奖(2000)。二〇〇一年四月,桑塔格又获得耶路撒冷奖的桂冠,是继西蒙娜·德·波伏瓦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

《在美国》是继《恩主》(1963)、《死亡匣子》(1967)、《火山情人》(1992)之后桑塔格的又一力作。小说一出版就引起热烈的反响,接连获得全国图书奖和耶路撒冷奖。《在美国》是一部历史传记,主人公的原型是波兰裔著名演员海伦娜·莫杰耶夫斯卡(1840-1909)。莫杰耶夫斯卡一八六八年在华沙崭露头角,一八七七年在旧金山主演《勒库弗勒》英文译剧,“虽英文很差,但仍十分成功”。她偶尔也到伦敦演出。然而,桑塔格的小说《在美国》却不是莫杰耶夫斯卡生活经历的简单重复和记录,而是历史细节、情感刻画和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主人公玛琳娜在波兰舞台上如日中天,被誉为波兰的舞台皇后、民族的希望。但是玛琳娜对自己周围的鲜花和欢呼赞扬已经感到厌倦,人到中年,开始出现生理和心理危机。一八七六年,三十五岁的玛琳娜与丈夫、儿子以及一群崇拜者一道移居美国,栖居在加利福尼亚一隅,希望在傅立叶式简朴的社区生活中完成“自我变革”和“精神复苏”。

波兰的理想主义者们购置农田,研究农事,开辟葡萄园,希望建立自己的种植园。经过几个月艰难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牧歌式的乌托邦终因经营不善和内部分歧而夭折。一些人返回波兰,一些人转到另一社区,还有一些人在美国定居。为了渡过经济上的难关,玛琳娜顽强地克服了语言障碍,重返舞台。在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镇的巡回演出中,玛琳娜风靡美国,成为美国舞台上璀璨夺目的新星。故事在玛琳娜与美国演员布斯对人生和艺术的探讨中结束。

一、历史的真实与社会批评

《在美国》是历史真实与社会批评的有机结合。首先,桑塔格为我们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逼真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评论家高度称赞该小说充满了“眼花缭乱的细节和历史知识”。

……

舞台和表演艺术同样是意义丰富的象征。人生就是舞台,社会就是舞台;“上帝也是演员。”表演就是变形和操控。演员要变换服装道具,要转变角色。演员要表现角色的本质,要强调角色“身上一贯的特征”。然而,演员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本质,玛琳娜陷入了似是而非的两难处境。桑塔格以后现代主义特有的思维方式消解了人世的清晰性、意义的明确性、真理的永恒性和价值本身的终极性。她一方面认为演员在感染观众的同时自己也在变形,在经历与角色同样的情感变化:

伟大的戏剧让人变得更加完美……你会感到自己受到角色的感染,得到完善……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我。古老的自我变形而引起的战栗消失了……需要与扮演的悲剧女主人公取得认同。和她们一起伤心难过,痛哭流涕,自己常常在帷幕落下以后还不能自持,木然地躺在化妆室内直到体力得到恢复。在整个戏剧生涯中,每次演出我都感受到角色的巨大痛苦。

但是,玛琳娜对演员自我本质的探索又陷入迷茫:演员本身的“本质又是什么?如果要扮演自己,又该表现什么样的本质?”,她进而认为,也许演员“根本就不需要本质,也许本质是演员的障碍,演员需要的只是一张面具”。就像布斯向玛琳娜坦言的:演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回事,但表面之下又潜藏着什么?虚无。虚无。虚无”。表演“并不需要出自真诚,甚至也不需要感觉”,“表演只是一种假象”。

桑塔格似乎将表演艺术的本质这个形而上的问题交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其实,社会舞台上的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玛琳娜能否脱胎换骨、改变自我?抑或人只是像演员一样转换角色,戴上另一副面具,逢场作戏?玛琳娜的舞台生涯和起伏的人生似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玩味和思考。

从艺术上看,《在美国》带有浓重的后现代主义的色彩。桑塔格在表现手法、叙述角度和审美范式上大胆创新,将叙述者的内心独白、个人回忆、日记、书信、广告、新闻报道,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意识的涌动都纳入叙事结构,给人支离破碎、穿插跳跃、朦胧但又十分真切的感觉。小说超越了政治、经济对人的塑造意义,而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真谛。桑塔格在对主人公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的同时,又有意有所保留,为读者留有想像的空间。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中就主张:“伟大的思辨性艺术可以让观众意气风发,可以塑造出让人惊骇的形象,催人泪下”,但作品的感情力量应该含蓄,作者对作品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冷漠和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使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富于生活气息。《在美国》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深思、明快活泼和令人惊异”的小说。小说开放式的结尾预示着玛琳娜的艺术追求犹如她在美国的巡回演出,永远不会停止;同样,玛琳娜螺旋式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永远不会终止。

廖七一

目录

正文

序言

1876年,波兰赫赫有名的女演员海伦娜·莫杰耶夫斯卡移民美国,与她同行的有她的丈夫卡罗尔-查波斯基伯爵,15岁的儿子鲁道夫,青年记者、日后《你往何处去》的作者亨利克·显克维奇和其他几位朋友。在加利福尼亚的阿纳海姆小住一段时间之后,莫杰耶夫斯卡在美国开始了红极一时的舞台生涯,改名海伦娜·莫杰斯卡。小说《在美国》的灵感就源自于此。

这就是整个小说……的灵感。小说中绝大多数的人物是杜撰的,但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并无太大出入。

然而,小说中的素材和轶事(经过改动)要归功于莫杰斯卡和显克维奇的著作和文章,以及有关他们的著述。我要感谢保罗,迪洛纳尔多、卡拉·埃奥夫、卡西亚·古尔斯卡、彼得·佩罗诺、罗伯特,沃尔什,特别是本尼迪克·约曼,是他们帮助我澄清了一些史实。我还要感谢明道·雷·阿米兰、雅罗斯瓦夫·安德斯、斯蒂文,巴克利、安·霍兰德、詹姆斯·莱弗里特、约翰·马克斯通-格雷厄姆、拉里·麦克默蒂和米兰达·斯皮勒。1997年。有机会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贝拉乔中心专事写作一个月,为此我深表感激。

苏珊·桑塔格

内容推荐

苏珊·桑塔格著的《在美国(精)》曾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和耶路撒冷奖,是桑塔格为数不多,且为她带来殊荣的一部小说作品。小说以历史传记的形式重新演绎了波兰“舞台皇后”莫德耶斯卡移居美国后,完成自我变革与精神复苏的历程,是历史细节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

编辑推荐

苏珊·桑塔格著的《在美国(精)》以真实故事为题材,写波兰最著名的女演员赫莲娜·摩德洁耶夫斯卡在一八七六年移民美国的故事。

一八七六年,波兰最伟大的女演员玛丽娜·札兰斯卡退出舞台,率领一群同胞,飘洋过海到加州建立他们的乌托邦公社。玛丽娜的儿子与丈夫随同在侧,护花使者中还有一个深爱她、刚窜起文坛的年轻作家。

《在美国(精)》描写拓荒时代时依然空旷的西部,在那里,他们的公社失败,多数成员返回波兰,但是玛丽娜留下来,在美国舞台大放光芒。本书是一本生动、令人惊喜的巨作,是桑塔格最迷人、最杰出的成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