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教学参观完印刷厂,班上的孩子都在志工的引导下做了一张版画。版画刚印好,油墨仍未千,如果沾上衣服就洗不掉了。我们班大部分的孩子嫌麻烦,作品一扔,不要了。
祥祥和别人不一样,他从头到尾都小心拎着画,上车看着,下车顾着,他说:“我要带回去给妈妈看。”
瞧祥祥那认真的模样,你会以为那幅作品是世界第一。
其实也没什么啊,就只是一张很简单的纸版画,他在上头画了几棵树,一个看起来像小孩又像青蛙的东西,画面上还有太阳和月亮。如果他没解说,我实在看不出来这张图讲的是小红帽遇见大野狼。
几天后,去祥祥家做家访,我又见到那张版画了。在他们家的客厅,最显眼的墙上挂了一块三尺见方的软木塞板,上面分隔成两部分,一半展示祥祥的作品,一半是妹妹的成果栏。
祥妈说,孩子带回来的作品,她都会定期地帮孩子们更换,妈妈介绍妹妹的作品时,口气好骄傲:“我最喜欢妹妹画树了,她画的树有一种生命力,老师你看出来了吗?”她说话的样子,仿佛在介绍毕加索的大作,她的介绍词热情洋溢,我可以感受到她有多么认真看待孩子的作品。
祥妈手机里,还录了不少孩子们吹直笛、陶笛的音乐,我和妈妈聊天,祥祥和妹妹播放自己的音乐给我们评鉴。我想起来,学校每回的才艺表演。祥妈都是最早到场的家长,她总是抢着坐在第一排,认真帮孩子记录。从孩子读一年级,到现在祥祥五年级,她都没变过。
祥妈来自东南亚岛国,自谦不会教小孩,可是她珍视孩子作品的程度,我相信其实比很多人强。我们班的孩子每次上完美劳课,作品不是放在抽屉就是丢进垃圾桶,勉强要他们带回家,他们也是胡乱塞在书包里,最后变成一坨一坨皱巴巴像抹布又像垃圾的东西。
我想,很久以前,班上的孩子应该也常带作品回家去,或许家里长期以来,都没人重视他们那种“看起来像乱画”的作品。既然爸妈都不怎么在乎,久而久之,他们对每一次的作业,也就越来越像“乱画”。因为父母的漠视,等于在告诉孩子你不必认真做作业,不管做得好或不好,都没人在意呀!
因为没人在意,他们又怎么会去要求自己呢?
可见,肯定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认真看待他们的作品——是作品,而不是作业哦。
教养也能这样做
在家里帮小朋友布置一个作品区吧!地方不用太大,冰箱外头就很适合,把孩子的作品贴上去,帮他们不定期更换。只有家长重视孩子的表现,他们才会为每一次的作业全力以赴。父母慎重地看待孩子的作品,他们就会把作业当成挑战,愿意把作业变成作品,那是最棒的学习动机。
当然,孩子的运动比赛、小朋友的活动晚会,记得带上照相机去抢第一排,别忘了,孩子童年稍纵即逝呀。
P3-6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学走路、去上学,看着一个小生命日渐长大,那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我们与人分享。
迫不及待,日日在社群网站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
每次与其他父母见面,聊来聊去总不外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然后,我们看很多亲子教养书,当然,包括你手上拿的这一本。我们也会去参加各种读书会,听很多有名或有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育儿经。
我们盼望孩子越来越好,不希望他们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会保护他们,给他们最理想的成长环境:用最好的无毒家具,四处查找哪里的保姆最细心,哪一家幼儿园最棒。
这样,就够了吗?
如果你细心回想自己的成长背景,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成长环境,你会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在当年,父母并没有这样对待我们。
过去我们的父母都生养比我们现在多的孩子,他们也不怎么管我们,然而,我们也这么一路走了过来。该读书的读书,让工作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子,现在过得也都还不错。甚至在他们那个年代,也很少听闻什么宅男宅女的新闻,好像一切就是这么理所当然,人人都是这样的成长过程。
是的,我们的父母不懂太多教育理念,以我为例,父母甚至没有读到初中,更别提参加什么读书会,什么座谈听讲与分享,然而,我也长大了。
我并没有要你放弃做父母,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而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除了给孩子无穷的呵护与富裕的物质生活,能不能多给他们一点信任,信任他们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来。
“孩子上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脱鞋子。在家有家长协助,到了幼儿园有老师帮忙。家长不放心,担心孩子穿不好、穿太慢,那以后还要上小学、上初中,到时孩子怎么办啊?”
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甚至怕他们制造更多麻烦,所以很多家长就把事情全打包自己来做,说穿了,这不就是根本不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吗?
所以,我在学校常看到很多孩子,即使上了小学一二年级,他们连系鞋带这种事情还要依赖大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住在同一个家庭,他们长大后依然会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养孩子时,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但现在孩子少,个个都是宝,所以大家把孩子捧在手心,走在路上怕碰着,出去外头怕撞着。食衣住行,教育娱乐,玩什么、怎么学,处处可见家长呵护备至的痕迹。
一旦孩子习惯这样被人保护,你怎么怪他长大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呢?即使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莫怪长大后去读书去工作,每逢周末还是把大包小包的脏衣服寄回家。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恰好相反是父母过度不信任孩子,因为我们吝于给他们成长学习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想让孩子独立,我们应该要让孩子能独立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还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父母当然要爱孩子,但爱孩子的目的不是帮他做出每一个决定,替他决定交朋友,替他决定读书的顺序……孩子的人生要能自己做主,那是大人无法代替的。
最后,家长要能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承担了孩子的一切,顺带也剥夺掉孩子成长的机会。这种做法,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依赖家长,又怎么学会自立,成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九年期才能成为健康、独立的成年人:第一个九年,孩子对于父母是完全的信任和依赖,父母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且渐渐学会独立,父母的责任是能适当控制,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最后的第三个九年,孩子独立自主了,父母退到幕后,只需适时提供支持即可。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信任。
信任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关系,它是比终日溺爱更紧密的。
溺爱孩子的家长,打心里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理的。
而信任孩子的父母,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孩子会因此更有自信、更爱父母,因为父母相信他们。
小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长大了则要学着放手。只有信任孩子能成长、能学习,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王文华著的《故事知道答案》通过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真实故事,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日常。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有其独特的动机,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单从家长的角度,经常会流于片面,王老师作为常年工作在小学一线的教师,积累了大量触动人心的案例,可让你更深入地看到孩子的心思,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做事动机。很多时候,孩子心中的美好,是家长所始料未及的。
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孩子,重新发现孩子,进而重新看见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故事,你可以知道真正的答案。
孩子在家庭和在学校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在学校老师面前,在同学之间,孩子是怎样一种表现,作为家长,你了解吗?王文华著的《故事知道答案》从家长读者的需求入手,以案例的形式,从老师的角度来展示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小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长大了则要学着放手。只有信任孩子能成长、能学习,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