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为何爆红?周梅森写作如何避免陷入套路?
/叶炜
近一段时间,根据周梅森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创下了湖南卫视3年来所有开播电视剧收视率的最高值。而《人民的名义》一书则从今年1月上市以来,特别是同名电视剧开播以后,已先后印刷6次,销量更是在短期内超过了76万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问题是,《人民的名义》为何如此火爆?这部电视剧有何魔力值得全民如此娱乐?作为政治小说代表作家的周梅森,走过了什么样的创作道路?新作《人民的名义》以及他的政治小说写作有哪些缺陷?
我以为,《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在当下形成一个现象级的话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这部剧满足了社会的期待和百姓的需求,反腐败是国之大事和人心所向,这样的一部电视剧和小说自然会吸引大众的目光。换句话说,这部作品同时满足了国家和百姓的双重期待。另一个原因则是,这部作品本身集合了周梅森之前影视剧创作和小说创作的精华,可以说是他政治小说创作的最成功的一次实践。对此,周梅森自己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部剧的火爆,一开始也超出我的意料之外,但是想想呢,它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它不是偶然写的一个东西。在此之前,我起码有七八部各
个时期的小说。所以说,这也是对我付出的心血的回报。这是长期观察生活,厚积薄发,找到了社会痛点,才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周梅森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正不压邪的问题,即便是号称反腐尺度最大的《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这一创作基点,涉及他对生活和时代的评价。周梅森曾经说过,我认为当前的时代是好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法制一天比一天健全。我在作品中并不回避问题的存在,可是我更想让人们看到的是我们身边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一大批优秀的执法工作者,他们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的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周梅森所有作品都是在肯定进步的前提下谈问题。周梅森自己也承认,他在小说中塑造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下笔时往往有一个度,虽然现实生活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周梅森觉得作品必须给人以力量,他的作品中必须出现理想人物、理想人格。基于这一点,我想谁都不会否认周梅森的创作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家的浪漫对于现实生活,也许会构成一种粉饰,往往会消磨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警惕。他曾经说过,从长远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还是能够出现像李达康、齐全盛、刘重天这样的理想干部的。周梅森的话不无道理。我觉得,周梅森的作品至少给各级官员树立了一个标杆,告诉他们真正的好官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至高利益》差点被“毙”,虽然《绝对权力》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和8个月的严格审查,连最符合主旋律的《人民的名义》也经过反复修正,但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至高利益》《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都和观众见面了,我想这离不开周梅森所确立的这个创作底线。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那就是,充分肯定政治文明、民主法制、经济生活等都在不断前进,然后再谈问题。由此,我们在《人民的名义》中,再次看到了周梅森所流露出的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周梅森是一位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经历十分丰富:当过矿工、文学编辑,挂职出任过政府官员,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等。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给周梅森提供了多种文学选择。
……
P3-4
《人民的名义》爆红:主旋律也可以有大市场
《人民的名义》为何爆红?周梅森写作如何避免陷入套路?
《人民的名义》与大众文化中的政治想象
《人民的名义》寻求的是*大的市场公约数
《人民的名义》:反腐剧、涉案剧的前世今生与主旋律问题
谁是范雨素:底层写作的文化意义
关于范雨素的手记
一帮努力的屁股
也谈范雨素
如何让范雨素们享受充分的文化关爱
撕开时代的沉默
恢复高考四十年:寒门再难出贵子?
40年,高考依然公平,但教育亟须变革
40年前高考改变命运,如今高考只是让生活多一种选择
从“赢在高考”到“赢在子宫”,高考神话破灭了吗?
四十不惑:该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了
恢复高考40年:崇仰与进化
《军师联盟》:这是历史该有的样子吗?
《军师联盟》初评:这是三国该有的样子
《军师联盟》火了历史正剧!二次元青年爱上宏大叙事
《军师联盟》:权谋之外,是明媚的青春理想主义
《军师联盟》称得上是一部历史正剧吗?
《军师联盟》与三国戏的拼贴化
有历史硬伤的《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为何远超新《三国》?
《王者荣耀》之围:游戏产业的涅槃与困境
《王者荣耀》:谁的网瘾、谁的愉悦?
从《传奇》到《王者荣耀》,不是所有玩家都只为打游戏
旋涡中的《王者荣耀》:有趣还是有毒?
《王者荣耀》:好玩更要有担当!
《王者荣耀》被批之后,为什么连“低调”的马化腾也坐不住了?
那些年,游戏里的极致荣光
《西游记》的后现代命运
周星驰《西游·伏妖篇》:二十年西游情结得失如何?
《西游记》的全球改编热,是扭曲原著还是尊重原著精神?
《悟空传》强行用“水浒模式”改编成长寓言
《西游记》——国民IP的当代命运
《战狼2》:大国崛起时代的文化镜像
《战狼2》可以更火一些!
《战狼2》:吴京不是美队钢铁侠,他是体制内的超级英雄
如何理解《战狼2》现象: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队长”
《战狼2》:“奇迹”背后
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的来临
不用恐慌,新AlphaGo离强人工智能还有十万八千里
“人工智能”能给“人文智能”带来什么?
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韩少功
“无用阶层论”的谬误——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对话徐英瑾
基本收入·隐私权·主体性——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上)
政治经济学·信息不对称·开放源代码——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下)
在2017:微信朋友圈里的文化观察
/金浪
在2017年尚未结束的时刻,来回顾一年中的文化热点事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微信朋友圈在文化事件的发生中已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微信时代的到来影响的不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支付方式和社交形态,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生产机制上的巨大改变:一方面,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微信朋友圈加速了文化热点事件的生成,随时随地的阅读与转发使得10万+的阅读量已然不是难事;另一方面,众多微信公众号的纷纷崛起,倒逼传统纸媒加入竞争行列,而不少独立评论人更热衷于以个人公微来赚取打赏。这一系列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纸媒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使得多元的声音能够汇入文化评论的众声喧哗,也加剧了当下文化评论在快餐化、碎片化道路上的狂飙突进。本书收录的八个热点事件无一例外地都以微信朋友圈作为事发现场,即便有部分文章来源于传统纸媒,但在纸媒刊发前后,其实也都以各种形式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观察2017年文化热点事件不可或缺的视野。
在较为平淡的2017年上半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乃是名副其实的热点事件。3月28日,该剧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很快便引发了全民观剧热潮,创造了单集过8的收视率纪录,而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同名小说的热销,短时间内狂销76万册,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在商业上的成功之外,《人民的名义》更是在公众中引发了热议,一时间,剧情成为“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达康书记的表情包也一度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一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参与出品的主旋律电视剧,能获得如此高的社会认可,的确堪称奇迹。一方面,反腐题材在对大众政治窥秘需求的满足中使得社会矛盾得到了象征性的升华和转移,主旋律与大众文化实现了融合,另一方面,该剧的社会接受也存在着某种错位,相较于正面角色侯亮平而言,年轻观众便更热衷于追捧“霸道总裁”式的GDP书记李达康,而反面人物祁同伟、高小琴也博得了普遍的同情,其中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变化恐怕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如果说《人民的名义》满足了大众向上的政治窥秘欲望,那么,2017年上半年的另一个文化热点事件则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4月底,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朋友圈中迅速传播,转发量很快便突破10万+。人们在欣赏文字本身的朴实无华之外,更是为身为家政女工的作者范雨素艰辛的生活及其诚实的生活态度所感动。然而,文章的走红也引来网络红人和菜头的批评,和菜头指责范雨素的写作并不符合一名家政工的职业道德操守,对此秦晓宇则撰文反驳,肯定范雨素的写作才是这个时代最言之有物的写作。实际上,范雨素的走红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农民诗人余秀华、打工诗人许立志、纪录片《我的诗篇》及同名诗集的浮出水面,已使得底层文学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底层文学的意义,与其说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不如说从根本上构成对主流文学趣味及其背后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挑战,而如何给予范雨素这样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以更多关爱,也许并不仅仅是个文学问题。
虽然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能引发社会关注,但2017年却有着特殊意义。因为正是在50年前,因“文革”被迫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的恢复,为众多渴望改变命运的人提供了机会。为此各大媒体都推出了纪念恢复高考50年的专题报道,部分1977年高考亲历者也受邀回顾自己的经历并畅谈高考的意义。虽然已不再是万人争过独木桥,但今天高考仍被认为对个人命运而言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社会上针对高考的质疑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人以应试教育扼杀了民族创造力为由,呼吁改革甚至取消高考。前几年,对于衡水中学的报道便常常将之视为高考制度催生出来的怪胎。相较于这种对高考的批评之声,高考面临的更大危险其实源于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所导致的问题。尽管高考制度依旧,却已经越来越不利于落后农村地区的孩子,高考正在丧失其曾经发挥过的促进阶层流动的功能。
继上半年《人民的名义》之后,2017年6月下旬开播的讲述三国时期历史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再次以超高人气引发了热议。与《人民的名义》的热议满足大众的政治窥秘不同,《军师联盟》的热议焦点乃围绕历史想象展开,尤其是在关于司马懿的评价上,争论双方便呈现出了巨大分歧:有论者赞美剧中司马懿的塑造体现了历史大一统和现实政治之间的辩证统一,肯定其是该剧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反对者则批评剧中对司马懿的“洗白”是对历史人物的歪曲与贬低。如果说在对司马懿形象的评价上已然体现了公众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那么更多的争论则在影视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上展开:有论者高度肯定《军师联盟》的改编接地气,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口味,代表了历史剧发展的新方向,而反对者则批评《军师联盟》以拼贴的方式任意歪曲历史,是对当下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的妥协。如何在市场盈利与历史真实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平衡,必将成为长期困惑历史剧创作的普遍难题。
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不仅深刻改变了当代生活方式,也同样促进了手机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王者荣耀》便是近年来国产手机游戏中的佼佼者。自2015年面世以来,《王者荣耀》便受到玩家热捧,注册用户突破两亿人,日活跃用户5000多万人,成为了腾讯游戏帝国中最赚钱的一款游戏。然而,2017年全国各地却频频爆出青少年因为玩《王者荣耀》导致的悲剧,学校、教师、家长纷纷谴责《王者荣耀》,认为其应对青少年沉迷网络负责。从7月1日起,人民网连续发文对《王者荣耀》进行批判。在各方压力下,2017年7月2日,腾讯方面发出了游戏“限时令”等多项措施,同时也将围绕《王者荣耀》的争论推上了风口浪尖。有论者批评主流媒体对游戏的污名化,将不利于游戏产业的发展,也有论者赞同对游戏加强管理,并指出游戏背后的社交网络才是导致青少年沉迷其中的重要原因,更有论者批评腾讯限制措施中存在的漏洞,如果不在立法层面进行约束,游戏背后的资本逐利将很难得到真正遏制。
《西游记》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历来便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西游·降魔篇》(2013年)、《大圣归来》(2015年)、《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6年)等影片的上映,已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西游记》改编热潮,而这一热潮在2017年同样得到了延续。4月,《西游·伏妖篇》上映,暑期档又上映了根据自何在同名小说改编的《悟空传》,加之4月中旬86版电视剧《西游记》总导演杨洁的去世在微信朋友圈中引发的“怀旧热”,更使得2017年关于《西游记》的讨论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有论者批评这两部电影都偏离了原著的精神,《西游·伏妖篇》延续了《大话西游》对于《西游记》的颠覆式重构,而电影《悟空传》同样把小说中的反抗精神改写为了爱情故事,但也有论者高度肯定这种后现代改编,并指出即便是被观众认为最忠实原著的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也是80年代文化精神高度参与下的结果。而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改写和重写,才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一部活的经典。
2017年最为火爆也最堪称奇迹的电影自然非《战狼2》莫属。自7月27日上映之后,《战狼2》便不断打破着华语电影的各项纪录:包括单日票房4.26亿、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榜第一、首部跻身全球票房Top100的中国电影等,这些成绩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了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最大的黑马。《战狼2》的成功,首先在于能够娴熟运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语法,而现实中中印边界争端所激发的爱国情绪,同样也为电影票房助力不少。然而,与观众通过分享民族主义情感而对电影的高度认同不同,评论界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却并不一致。有论者高度肯定《战狼2》的成功在于创造了一种与好莱坞美式英雄截然不同的中国英雄形象:冷锋不是美队钢铁侠,而是体制内的超级英雄,甚至还有人认为电影表征了中国在逆全球化时代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可能,但也有论者批评电影对好莱坞语法的模仿只是对美式英雄的简单复制,尚未摆脱西方文化想象的制约。这一分歧的背后已然超出了电影的范围,其中孰是孰非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判断。
在2016年3月与2017年5月的两次“围棋人机大战”中,世界顶级棋手李世石和柯洁都在与AlphaGo的对战中败下阵来,由此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一时间,人工智能不仅成了各大媒体的宠儿,甚至老牌人文杂志《读书》也连续刊出多篇讨论文章,以至于有人将2017年命名为“人工智能元年”。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惊人发展已使之成为人文知识分子不得不关心和回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对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有学者悲观地认为人类从此将步入后人类时代,也有学者从乐观主义角度认为人工智能会把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学者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突破主体性瓶颈,因此还不能构成对人类的威胁,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真正威胁在于导致劳工的失业,并形成新的技术垄断,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到底是什么关系?人工智能带来的究竟是解放还是新的奴役?相信这些疑问不久都会得到解决。
上述八个热点事件,构成了本书观察2017年中国文化状况的主要线索。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在选文上为求客观公允,力图还原争论的多方立场,但目力所限,在选文上仍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周全处,而篇幅的限制,也使得本书只能挂一漏万,在选文定篇的时候注定了要遗憾地放弃掉更多的文章。至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本书从微信朋友圈中观察的这八个热点事件,能否担起呈现2017年文化整体状况的重担,本人并无十足把握,只能留待读者去检验。最后,我要向本书收录文章的作者们表达感谢,感谢他们在现实关怀下进行的同步性思考与写作。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这个时代的文化现场也就会变得暗哑无声失去光彩。另外,我要再次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王朝军先生,感谢他对本书的鼓励与支持,使得从2016年起步的文化观察工作能够得以延续。此外,我还要感谢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艺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邹居东与王祺,他们作为我的助手,承担了文献搜集和文章录入方面的烦琐工作。
“《人民的名义》爆红:主旋律也可以有大市场”“谁是范雨素:底层写作的文化意义”“恢复高考四十年:寒门再难出贵子?”“《军师联盟》:这是历史该有的样子吗?”“《王者荣耀》之围:游戏产业的涅槃与困境”“《西游记》的后现代命运”“《战狼2》:大国崛起时代的文化镜像”“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的来临”。八个热点事件,构成了由金浪主编的这本《2017年文化观察选粹》观察2017年中国文化状况的主要线索。
金浪主编的这本《2017年文化观察选粹》是对2017年中国文化领域热点问题所做的及时盘点和总结,共计八个热点事件,其中既包括悉心遴选的该年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观察文章,也包括对该年度文化领域的宏观性把握。本书权威遴选,深度点评,由《名作欣赏》杂志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