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好几年前,我在成都玉林小酒馆里,与朋友喝酒。那时,我还没动过念头要开白夜酒吧。我与一个刚从法国来成都的女孩聊天,说:“我觉得巴黎很像成都。”周围,顿时笑翻了一片。我想,他们可能觉得我口气之大,令人绝倒。但那法国女孩,却并不这样认为。她认真地回答:“是的,成都很像巴黎,尤其玉林。”
我和法国女孩,说的是一个城市的气质、生活形态、幸福指标和个人自由度。这一点,与一个城市的大小、穷富、在历史地位上的轻重、咖啡的火候和香水的纯正度,无关。左岸都是相似的,右岸却各有各的不同。成都是一个不思大变、小康即富、全民享乐的城市。生活节奏缓慢,物质和精神供应丰沛,气候与阶级关系含混暧昧的城市。富人能够在“皇城老妈”吃火锅,穷人则在街边苍蝇馆吃小火锅(有时富人也爱去)。有钱可以去“太平洋百货”买名牌,买了,也无人问起;没钱,可以去染房街买假货,配搭好了,照样有人喝彩。
1994年,玉林还只是几条街,外加望得到绿色的田野。没有人想到它很快会成为一个繁荣、新兴、开放和享乐的街区,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城南。1996年,我搬到玉林西路时,也没想到这里将会是成都最早的酒吧一条街。很快,尾随而至的五六位画家朋友,看中了这儿的几幢水泥现浇大空间房子,可用作画室。再后来的艺术家,看中了便宜的房租,和已成形的某种气氛。这里,形成了一个艺术圈,也形成了心醉神迷、放纵轻盈的“左岸生活”。玉林西路虽然没有世界著名的画廊、手握大权的艺术经纪人,但不妨碍这类人乘坐波音飞机,飞到这儿,然后,对某个不知名的画家,进行“点金术”。后者通常很快又乘坐同样的飞机,飞往世界各地。
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这成了玉林西路的常态。
白夜和距此不远的“小酒馆”,最先在玉林西路扎下来。那时,我们谁也没有经营经验。对我来说,一个自由、散漫、无拘无束、能挣点生活费、又不影响写作的职业,是我一直向往的。“白夜”,就这样呼之而出。
十年过去了,我没能像村上春树那样,靠在酒吧写作赚了钱,又卖掉酒吧专业写作。也不能像波伏瓦那样,在酒吧清淡时,埋头在咖啡桌旁,写出一本又一本著作。而是骂骂咧咧、厌倦又和好、和好又厌倦地,与白夜纠缠不休。同时,看着玉林西路,从只有三个酒吧发展成有十几家个性不一的酒吧,成为成都最活跃的酒吧一条街;也看着这条街,从入夜后黑灯瞎火,变为霓虹闪亮、鬓影摇动、活色生香。
随着玉林西路的规划,酒吧街在几年后衰落了(这也导致老白夜缓慢衰落)。不久,这里,变成了服装一条街。个性小店成了玉林美女们的最爱。于是,有了许多美院毕业生,以此为据点。他们设计些千奇百怪的服装、首饰、灯具,或手工艺品。生意或门庭若市,或门可罗雀,视其品味价格,或女店主姿色而定。甚至,有一家以黑白色装点门面的服饰店,名为“左岸”,取其字面的前卫之意。
阳光灿烂的下午,各个酒吧都拉起窗帘。没有人在酒吧里写作,但美女在玻璃窗前埋头读书的造型,却是玉林独有的。
……
P24-25
自序
第一辑 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我和白夜
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白夜逃亡
白夜联句
午夜断语
不是失去,也不是拥有
女士最爱鸡尾酒
第二辑 白夜的诗人和艺术家
马松
李亚伟:不是豪猪非莽汉
旁观者:钟鸣
小竹和他的舅舅
石光华:在伙食中拈伙食
从女书诗社到桃诗社
作家马原
马达vs 邱黯雄
刘家琨:白夜最早的塑形师
唐丹鸿:痛苦不是可耻的
乌青是怎样拍《找钱》的?
依然逍遥依然醉之个人简史
第三辑 以白夜为坐标
以白夜为坐标
白色装置我们
白夜月色
白夜十问
宽窄韵
第四辑 白夜现场
白夜的第一次朗诵会
白夜影音周成立始末
在白夜的空间与戏剧相逢
与蒂姆一席谈
“方言与写作”以及阿历斯
从一万平方米到六十平方米——关于被取消的诗歌节和白夜诗会
第五辑 白夜时光
十年前,白夜满十周岁。那年,是白夜的转折点。
十年后,白夜,甚或成都,甚或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白夜,也改变了我。
白夜十周年时,我着手写一本关于白夜的书。这本书,拖了很久。因为,总有别的事情、别的写作计划,干扰它。就像我很难把白夜,看成我全力投入的事业一样;我很难放下别的写作,一心,去创作它。然而,我的生活中,又无法完全抛掉它。白夜和这本书,始终是我生活和写作的一根辅线,若即若离,伴随着我。
2008年,我完成《白夜谭》,次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那年,白夜从玉林西路,搬到窄巷子。
2007年秋天,我走进宽窄巷子,欲为白夜遴选一个院落。我看了许多院子,不是太大、便是太小,不是造作、便是簇新,终不如我意,直至步入窄巷子32号。进得门来,只见一方庭院,筑基四尺。进门拾级而上,入狭而肠曲。左有一小小亭阁,让我想起电影《春夏秋冬》中一个场景。右有一道据传是清代传下来的老墙。中有庭院,幽深,有古韵。两棵枇杷树,树高及檐。我看了很喜欢,就对朋友说:以后,可以每年在此枇杷树下,开“枇杷诗会”。当场拍板,我租下院落。
2008年8月5号,新白夜正式开张。从4月份开始施工,中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最后仓促收工。我清楚记得:有一天,坐在新白夜的书房,身下的椅子,突然横向摇晃。摇晃并不十分剧烈,但你知道:这是自然之力,而非人力。
一切都不如人意。为了实现自己那点可怜的设计,还要和施工队做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张前,我给北京的李陀打电话说:我马上就要崩溃了。李陀说:坚持住,至少等新白夜开张,我们到了成都之后,再崩溃。
8月5号,我终于坚持住,没有崩溃,而是假装一脸轻松的样子,出现在朋友面前。
外地的朋友李陀、刘禾、周瓒、欧阳江河都来了。
导演贾樟柯也从北京飞过来,参加我们的开张酒会和朗诵。此前,我只是随口问了他一句。他是大忙人,肯定没时间来。谁知,他真的来了,让他的影迷粉丝们喜出望外。
余震中开业的新白夜,萧索冷清、惨淡经营。今天,走进宽窄巷子,看到拥挤不堪的人流,无法想象当年宽窄巷子悄无一人的状况,新白夜开张时的热闹,只维持了几天,其后孤寂、冷清和困难,却是用了几年,才得以复原。
十年之后,白夜的庭院,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年及檐的枇杷树,早已冲出屋顶。遮天蔽日,层层叠叠,夏日暑气不到,雨天滴水不侵。每逢枇杷结果时,工作人员需扶梯而上,才能够及累累果实。那枇杷果,总也香甜沁口,胜过街卖。每年,白夜周年庆,均可拾摘一大筐,每桌匀分。
枇杷诗会,却从未开过。皆因窄巷子日益喧闹,小吃叫卖声、游客嬉笑声、对门川剧顶灯声、隔壁小品曲艺声,声声入耳。致使需洗耳静听,不合时宜的诗歌吟诵声,只能移入内堂,供少数知音鉴赏。
唯2009年夏天,我的好友克非,在此枇杷树下,排练和演出了“诗歌剧场”《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克非擅长根据环境排戏,枇杷、庭院、门廊、书房,均成舞台装置。观众可从内堂、书房及艺廊,三面环向,随意观赏。那一天,我觉得:在此环境中,白夜,的确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
当年,吸引我选择这个院子的,还有一景。进门右侧,有一仅存老墙。是一堵清代建渣夯保的老墙。其中,杂有汉代残瓦。那时,我申请“东家”将其用玻璃外墙,保护起来。也保留了院后的巷道,将其视为一道“风景线”。十年之中,这个想象,被粉碎了。每当我带人“观看”这堵老墙,一腔热情,戛然中止。墙的对面,扫帚、撮箕、抹布,堆在一起;将那一抹古意,抹杀得一干二净。听说,最近三联书店将入驻隔壁,希望老墙焕新颜:扫帚、撮箕、抹布,一去不返。
成都发展太快,保留历史,已无可能。连保留改造过的历史,亦属不
易。至于保留历史的残渣剩瓦,更属多余。
新白夜,承载了我许多梦想—那些老白夜60平米空间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十年,为了搞活动,白夜吧台,换了三次,终于挪至左边角落。让空间,得以敞亮和开阔。新白夜,除了依然注重文学活动,不时举办各种中外诗歌朗诵会之外,以过去“白夜影会”为背景,也举办与电影有关的讲座。我们曾与电影资料馆、峨影1958合作放映。也与歌德学院合作,组织德国电影协会以及德国导演在白夜举行讲座,与白夜的观众、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验。同时,也举办了各种不同领域的讲座,如戏曲、实验音乐,这与我的爱好有关。
新白夜,在窄巷子驻留,匆匆,又已十年。老白夜,在玉林西路,也仅存十年。十年,好似一个轮回,中国正在“坐过山车飞向未来”。白夜,未来会搭上这辆过山车,还是被甩出车外?抑或被抛到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欲知答案?十年之后,再听分晓。(我的意思是:希望白夜能再坚持十年。)
这本书,原计划2008白夜十周年庆推出。时间拖得太久,一度,我失去耐性。2013年,在朋友何小竹敦促下,我重新打开电脑,调出书稿,把未完成的部分,重新修订,于次年完成。这次白夜二十周年出版,重新增加了新白夜内容,梳理了新白夜的变化过程。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读到我近年的生活和写作轨迹,也能从中,读到些许乐趣。没有乐趣的书,和没有乐趣的生活一样:再怎么重要,也让人生厌。
1998年,翟永明在成都开了一家“诗、酒、艺、文”兼备的白夜酒吧。这个“白夜”酒吧文化沙龙,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年里,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白夜”已不只属于翟永明自己,还属于整个当代诗歌、文化、艺术界。
如一部另类文学史、艺术史,《以白夜为坐标》一书记录了近二十年来闪耀着大半个中国的诗人、艺术家等文艺之星的生活、文学写作和艺术创作状态;像一个沙龙成长史,本书记录一个历时二十年的文学沙龙——“白夜”的生存、成长和现状。通过“白夜”二十年来的人和事、诗和酒、白夜影音会、白夜小事记等,翟永明向我们展现“白夜”的二十年及她个人在二十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翟永明著的《以白夜为坐标》是一部另类文学史,以中国最大的诗歌重镇——成都为核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当代诗人、艺术家的生活和写作状态。
马松、阿来、朱文、北岛、“莽汉”、“非非”、野夫、于坚、韩东、余幼幼、何多苓、刘家琨、钟鸣、JackHirschman等天南海北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云集在文学艺术沙龙——“白夜”,不但畅谈对诗歌、小说、戏剧、雕塑、绘画等文学、艺术的所思所想,更展现了外界不曾见过的活脱、生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