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刘美芳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惩罚和表扬,为何有时都不管用?

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何纠正?

你知道什么是“正面管教”吗?

千万不要做攀比的家长,不然孩子也会攀比父母。

刘美芳编著的《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讲述的是身为父母,要“读懂孩子”方能与孩子一起快乐前行。

在你因为孩子而头疼的同时,也许孩子也在因为有你这样的家长而深感苦恼。

内容推荐

刘美芳编著的《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剖析了孩子种种特殊行为的心理符号,例如孩子为何吃独食、为何迷网游、为何厌学、为何偷钱等。通过对孩子种种“劣行”的解读,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并改变自己的孩子。

第二部分剖析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包括孩子性格中的一些小缺陷,帮助家长解读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动机,让家长懂得怎样去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和心理误区。

第三部分将为家长解读如何利用心理法则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更自信、更快乐地慢慢长大。

第四部分重点讲述了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问题,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种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如偏科、厌学、惧考、贪玩等,告诉家长如何改变孩子,让孩子克服内心的障碍,自主、白发地去学习。

第五部分盘点了家长有意或无意地在家庭教育中犯的错误,例如将“写作业”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用分数去衡量孩子、把握不好奖罚的尺度等,并为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提供了建议。

最后一部分则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担当,阐述了父亲和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并给父母提供了一些中肯的方法,以使其改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角色,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港湾。

目录

第1章 小行为大信号——解读孩子的种种“恶行”

 吃独食:判断力的缺失,不懂区分“自己”和“别人”

 电视瘾:兴趣缺失,找不到更好的娱乐方式

 电视孤独症:缺少与外界接触的窗口

 不专心:总被其他事干扰留下的“后遗症”

 没毅力: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

 迷网游:现实生活中缺失成就感

 乱发脾气:无法排遣的孤独

 乱扔东西:希望唤起家长的注意力

 厌学:源自怯懦的逃避心理

 偷钱:关注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盲目竞争:家庭教育目的性太强

 心理测试:你和孩子之间存在哪些代沟?

第2章 情绪有密码——解读儿童的负面语言

 “恋母情结”:离不开妈的孩子怎么办

 偏执其实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杞人忧天:孩子的心思你怎么猜

 情绪失控:别人的话他为何听不进

 自负:膨胀的“优越感”

 怯懦的孩子,你到底在怕什么

 悲观情绪:孩子缺少积极的心理暗示

 爱慕虚荣:孩子的价值观为何脱轨

 叛逆不羁:被宠坏了的“小大人”

 敏感脆弱:孩子有走不出的心理阴影

 爱嫉妒:孩子没看到自身的优点

 心理测试:你的孩子自尊心有多强?

第3章 情感抚慰力量大——利用心理法则培养孩子

 激励孩子,满足他的“成就需要”

 世上没有蠢材,只有被放错位置的天才

 给孩子信心,做他成功的“充电宝”

 正面鼓励,保护孩子的创造性

 表扬孩子,你得知道何时为他鼓掌

 孩子迷失方向,家长要把信号灯点亮

 做一次“胆小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策略性地退让,让孩子自己踢开绊脚石

 良性循环鼓励,不断强化孩子的优势

 心理测试:你的孩子属于敏感的人吗?

第4章 爱上学习有方法——剖析成绩差的心理原因

 厌学的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和期望值高的产物

 防止作弊,从增强孩子的信心着手

 因懒惰而废学,如何让孩子变得努力

 孩子惧考,压力来自家长的期望

 孩子的偏科,给了家长发掘天赋的机会

 孩子太贪玩,这种天性并不可怕

 孩子很粗心,为他找回缺失的责任感

 防止孩子上网,“疏”的效果大于“堵”

 心理测试:孩子具备哪种天赋?

第5章 家长也会犯错——悉数不可取的家教行为

 真心悦纳孩子,“小冤家”来自“大冤家”

 家长的否定,让孩子“心理性矮小”

 恶语伤人六月寒,别口无遮拦伤了孩子

 学习有道,别拿写作业当惩罚

 规避消极暗示,不给孩子否定性评论

 奖励得法,不拿金钱当作诱饵

 正确看待孩子,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尊重孩子的隐私,别偷看他的日记

 宏观看待优缺点,别拿孩子做比较

 家长会后,别拿批评当家常菜

 心理测试:你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吗?

第6章 教育是一种合作——揭示父母正确的角色扮演

 别让妈妈唱独角戏,家教不是一人之事

 父爱不缺席,警惕“缺乏父爱综合征”

 转变家庭角色,不要一味地只唱“黑脸”

 别模糊了性别定义,做孩子的意识指南针

 教育是一种协作,家长意见要一致

 以身作则,不小觑爸爸的榜样力量

 父亲的夸奖,女孩的自信来源

 创造和谐的氛围,绝不因孩子而翻脸

 解决分歧有底线,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心理测试:你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

试读章节

教育是一种协作,家长意见要一致

父母不让孩子饭前喝饮料、睡前吃巧克力,但是孩子的奶奶允许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是爸爸却认为孩子做家务就应该得到奖励……

以上的矛盾和冲突经常会在生活中上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所以很多人无法与周围的亲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保持意见一致。这样就会难为孩子,让他们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中。

姗姗每个周末都会去奶奶家,然后周日晚上回到自己家以便周一上学。一次,姗姗从奶奶家回来之后,又蹦又跳的,看起来异常兴奋。妈妈看到后,就随口问了一句:“在奶奶家吃的什么,这么高兴呀?”姗姗笑着回答:“一块大蛋糕和一包巧克力。”听了这话,妈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因为孩子正处于换牙时期,多吃甜食对牙齿的生长很不利。但是孩子只有在周末时才会去奶奶家住,姗姗的妈妈并没有要求孩子的奶奶与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一致,所以孩子在奶奶家时,就会把父母定的规矩忘到脑后,等到她回来以后,家长就会习惯性地“召回”那些规矩。

当孩子面对大人们不一致的规矩和要求时,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谁制定的规矩最重要,慢慢地就会对所有的规矩和要求持一种不予理睬的态度。所以无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老师,对于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始终站在统一战线上。为了保持一致性,教育专家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做了分析以帮助家长找到最好的应对措施。

观点一:孩子做家务,是理所应当还是应该奖励。

观点争执:妈妈让8岁的女儿学习整理房间,认为这是她应该做的,并且认为孩子有必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爸爸却认为孩子做家务就应该得到一些物质奖励,如糖果、玩具等。那么到底该不该给孩子一些“应得”的奖励呢?

解决之道: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典型的行为,就是喜欢与家长对立,如果妈妈持反对意见,他们就会说:“爸爸同意。”此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与配偶在观点和行为上保持一致,也可以换一种方式鼓励孩子,如:“你和妈妈来进行一次比赛,看看谁打扫房间又快又干净?”当这种方式起效果时,你就可以和孩子谈谈,告诉他做家务人人有责,而家长看见他能够做家务时,是很开心和自豪的。

观点二:面对老师的“严厉”,家长不要过于责备。

观点争执: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要到学校里接受教育。因为孩子比较调皮,不听老师的话,有一次你去接孩子放学时,看见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教室外面站着,问及原因,原来是老师让他们几个不听话的孩子在罚站。(P184-185)

序言

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改变家庭环境,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在谋权或谋钱上,认为为孩子创造所谓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最重要。家长在吃穿上,给孩子锦衣玉食;在玩乐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在学习上,不惜花重金选择条件好的幼儿园和学校。

为了教育好孩子,我建议家长重视孩子儿童时期的心理状态,针对自己孩子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状况,适时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孩子茁壮成长。

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都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我们家孩子现在简直没办法说了,不只是学习差,其他各方面也没一样好的。”孩子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这到底是谁的责任?真的就应该单纯地去追究老师的责任吗?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父母的素质和采取的教育方法,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很多人都将教育比作一棵树,如果教育真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一定少不了家庭教育这个发达的根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谓“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如果没有方法得当的家庭教育这块奠基石,孩子的成长很可能会歪歪扭扭。

其实,对大多数认为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来讲,与其说他们没完没了的操心和烦恼是由孩子所致,还不如说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教育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意识到了这点,并且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肯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愿意耐心地与孩子平等地交流,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本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剖析了孩子种种特殊行为的心理符号,例如孩子为何吃独食、为何迷网游、为何厌学、为何偷钱等。通过对孩子种种“劣行”的解读,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并改变自己的孩子。

第二部分剖析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包括孩子性格中的一些小缺陷,帮助家长解读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动机,让家长懂得怎样去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和心理误区。

第三部分将为家长解读如何利用心理法则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更自信、更快乐地慢慢长大。

第四部分重点讲述了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问题,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种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如偏科、厌学、惧考、贪玩等,告诉家长如何改变孩子,让孩子克服内心的障碍,自主、白发地去学习。

第五部分盘点了家长有意或无意地在家庭教育中犯的错误,例如将“写作业”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用分数去衡量孩子、把握不好奖罚的尺度等,并为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提供了建议。  最后一部分则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担当,阐述了父亲和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并给父母提供了一些中肯的方法,以使其改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角色,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港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