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的压力(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夏立君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代人文视野下对古人及传统的深度解析,历史的另一种读法。

知人论世,知世论人,寻绎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司马迁,李斯,李陵,商鞅,夏完淳的心灵秘境。

在《时间的压力(精)》里,感受到幽邃的时间压力;在这里,遇到重新释放自己的古人;在这里,完成艰难的发现与自我发现。

作者夏立君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古人共同抵达历史深处,却又能清醒地站在历史的魅影之外。文字干净利索,剥皮见骨,时有水落石出之效,读来简捷畅快,而又时时让人警醒,颇费思量。

内容推荐

《时间的压力(精)》是夏立君解读古人系列散文的结集。作者以寻绎之功力、清理之胆识,通过抵达呼应一个个心灵秘境,展开一场场跨越千载的时空对话,旨在于现代人文视野下,以学术质地的文学表达完成对古人及传统的深度解读。屈原的缠绵悱恻,曹操的诡谲苍茫,李白的青春飞扬……时间压力下的存在困境,历史深处的人性挣扎,在作者笔下一一打开。

目录

序:时间在呼吸

引言

一个人的仪式

诗人的时空:以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为例

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

曹操:说曹操曹操到

陶渊明:那一团幽隐的光明

李白:忽然来了个李太白

司马迁:在肉身与灵魂之间

李斯:失落的家园

李陵:冰雪里的灵魂

商鞅:历史深处的那块木头

夏完淳:少年的绝唱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的仪式

2008年深秋,我结束在广西柳州的会议,返回山东的路上,特意绕道上海。目的很明确,就是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了。知道这三人特别是前两人的人,已是少之又少。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上海松江区小昆山镇、余山镇一带。三百年前相继捐躯的三位英雄都葬在这里。

多年了,明清朝代更迭之际的历史、人物深深吸引着我,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晚明志士、诗人陈子龙,与夏允彝是至交,与夏完淳则是师生兼战友,三人相继赴死。

这里是大都市安静的远郊。放眼望去是一幅低海拔平原景象,蒲苇青青、阡陌纵横的田野里,远远近近穿插着整齐的楼房。远处有低矮的山阜,近处则河渠交织。我难以将眼前的山水,与陈子龙、夏完淳诗文中常提到的山水对应。

一个人悠然走在路上。手持地图,见人就问。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墓地已近在咫尺了,知道的人仍是少之又少。

先到达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在此。

村庄已拆迁,村庄旧址是一片残垣断壁,村民已迁到现代化小区里去了。残垣断壁与一片湿地、一条小河相连,周边疯长着水葫芦一类的水草,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墓地与陆路之间有小路相通。一圈围墙围成一个约两亩大小的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方石碑立在周围。这是隔着高高的铁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怎能甘心?我辗转找到了村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打通了保管钥匙人的电话,对方却说有事来不了。

工作人员对我说:没什么看头。隔着门看看就得了,进去看也就那个样。

我不自觉地大声答复说“好”。心中一个主意已定。

又返回墓园,独立栅栏门外。铁栅栏很高,顶部锋利。我决定翻过去。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钞票,所以注定要寂寞了。好在真英雄不怕寂寞。我打量着这道门,心里说:只好做一回“鸡鸣狗盗”之徒了。背包太大了,就放在门外,相机从栅栏间隙塞进去,外套鞋子脱下来塞进去,然后手脚并用,小心翼翼,成功翻过了栅栏。这一回能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墓前有石柱方亭“沅江亭”,已非乾隆年间原物,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建。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之原物。另有石碑四方,分别刻有陈子龙生平事迹及其雕像。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数分钟。再绕墓一周,原路退出。

大英雄陈子龙,你就义时虚岁四十,我已虚岁近五十了。你就义时还是个青年啊。你看我老夫身手如何?就以你大英雄襟怀,对我这“鸡鸣狗盗”之行付之一笑吧。

离开余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那个令人惊心的少年夏完淳葬在此。

三百年前就有此村,三百年后这个村仍不大。我转了转,村里极安静,所见多为老幼,没见到一个年轻人,大约都出去工作了。1644年国变后,夏家由松江府避居小昆山脚下曹溪村,距荡湾村仅数里。在那个残酷的时代,亲友之所以选择将夏完淳葬在这里,应当是出于安全考虑。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墓园围墙很新,想必修竣不久。门是规整木门,加着锁。幸好,守墓人在村里。

守墓人是个五十岁左右中年人,打开门后就漠然地走了。

夏氏父子墓与陈子龙墓格局近似,只是墓园要大,有五六亩地样子。石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呈半月形,高约两米,面宽约三十米。没有古碑,现有墓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是陈毅1961年题写的。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香樟树,枝繁叶茂,颇具蓊郁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多年了。父殉国时虚岁五十,子就义时虚岁十七,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

1645年(清顺治二年,乙酉年)9月17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自沉于松塘。允彝殉国之心由来已久,曾屡次告诫家人:“我若赴水,汝辈决不可救……”投水时,家人环立池边。池浅,不能没人,允彝伏水而死。

P9-11

序言

时间在呼吸

贾梦玮

夏立君的历史人物系列散文《时间的压力》,给了我强烈而持久的阅读体验。它干净利索,剥皮见骨,时有水落石出之效,通情而又达理,读来简捷畅快,而又时时让人警醒,颇费思量。

为了《时间的压力》,夏立君积累了几十年。他五十岁后始能专心于写作,耗时多年,也就写成了《时间的压力》一部书,常常一文竟需耗时半年甚至一年。写这样的文章,没有相当学养是不行的。这样的作家,可说是学者型作家了。当然,夏立君追求的是文学表达。他把时间差不多都用于钻故纸堆了。这年头谁还能花多年的时间才写一本书啊。“当作家越晚越好”,这话用在夏立君身上是合适的。像《时间的压力》这样的书,年轻时还真的写不了。它真的需要作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能与古人平视,能体贴、对话,甚至能做古人诤友。

有两个大得没法再大的尺度笼罩着这组文章:时间,人性。时间没有重量,却有压力,它淡漠冷酷却又生机勃勃,永远上演着摧毁与诞生的游戏。古人就在我们的对面。他们不再掩饰自己,不会回避我们的眼神,而我们却常常对他们视而不见或者是不敢正视。没有人能够不承受历史的风霜。观察历史,思量古人,擦亮时间这面镜子,还是为了反观自身。夏立君提出了一个“时间单元”概念。读其作品,你分明感到,那时间不仅是有压力的,亦是在深沉呼吸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时光如此慷慨又无情,它让每一个人都能变成有闲说玄宗资格的“白头宫女”。在时间单元的转换里,你若有能力将古人作为审美对象,亦应能将自己置于那个时间单元。《时间的压力》给了我们生动的在场感。我从中“看见”了古人的生动眉眼,自己也在历史的场域中随古人针扎、浮沉。

对古人付出“同情的理解”,作者做到了。这又涉及另一尺度:人性。

人类史极其漫长,人类竟然从兽成人,其性质变化何等巨大。但若检视最近数千年这一“时间单元”,则令人顿生感慨:人性变化何其缓慢?将商鞅、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人性比之今人,难说有质的变化。不必说更小的时间单元了。这正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得以成立的人性基础,亦是今人理解古人、古人理解更古者的人性基础。

贴着人性写,这往往是对小说家的要求。难道有不需“贴着人性写”的文章吗?关键是能否养成“贴着人性写”的能力。夏立君一再把自己放进一个一个“时间单元”里,从那头钻进故纸堆,又从这头钻了出来。疼痛感淋漓满纸。古人之痛,今人之痛,化为一个痛。

夏立君笔下古人无不形神毕肖。他的判断是理性与情感的深度交织——怜悯李斯,崇敬司马迁、屈原,喜欢曹操、陶渊明、李白,警惕商鞅、韩非。历史在颤抖,时间在呼吸,人性在挣扎。我喜欢这样有大局有细节、点面结合、人性丰沛的文章。难用“批判传统”或“弘扬传统”等概念来评判这文章。作者的“自以为是”与深度反省同在。文章皆长,却不觉其长。这是沉重而有大趣味的文章,这是能将大视野落到根子上、天空笼罩大地的雄文。作者在场,古人才能在场,。中国优秀散文的胸襟,从一开始就是伟岸、恣肆、浑厚的。在先秦诸子那里,在司马迁那里,散文所呈现的,就是世界、就是宇宙,就是苍茫又曲折细腻的人心。《时间的压力》在趋向宏大的同时,亦向哲思境界及人性深度迈进。

2016至2017年,《钟山》两次以头条加按语方式推出夏立君历史人物系列散文,计七篇十四万字。这些文章组成《时间的压力》主干。以此力度推出同一作者散文,在我刊尚属首次。是《时间的压力》给了我巨大的压力与动力,不能不如此。如今,能为自己编发过的作品作序,可谓幸事。当初决意作为重点稿使用,就不禁对这文章的下一步去向产生想像。《时间的压力》肯定是要出书的,且肯定是一本品质不俗的书。既如此,何不借此延伸一下我的编辑之乐呢。我主动联络该书的出版,只是想再跟踪一下,观察一下:作家成长不能没有“时间的压力”,作品生命力也要靠“时间的压力”来验证。

《时间的压力》阅读难度指数似略显高了点,也许会令不少未养成深入阅读习惯的读者,特别是惯读煽情文、鸡汤文的读者,望而却步。这不足为虑。夏立君有言:“我只恐惧时间。”

后记

2017年,生活起了几点变化。

这一年下半年,读书创作拟告一段落,想尽快走出故纸堆。该换换空气了。

这一年,《钟山》再次以头条推出我系列散文《时间的压力》续篇。上一年推出的第一组《时间的压力》,获“《钟山》文学奖”,接着又获“林语堂散文奖”。埋头读写是我追求的生活,获奖纯属意外。就把这当作划分个人“时间单元”的一个句号吧。

这一年,生活在海滨小城的我,搬入一临海小区的高层公寓。从六十米高空随心所欲“观沧海”,新鲜感自不待言。地球上这件永远喧嚣不已的大器,仅因相距数百米,就呈现出一派静谧——浪花无声,鸥鸟翔集,浑如幻影。这是黄海。面朝大海,不管是否春暖花开,我皆可随时随地“望洋兴叹”。

这一年,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在北京读书七载的女儿,去大洋彼岸读博士了。女儿原读商科,大二时自作主张复修西方哲学。女儿说:感觉哲学院的师生格外安静些。这话对我管用。女儿的选择使我原有的哲学阅读兴趣更浓了些。女儿在京七年累积书籍无法带走,便托运回家。我将其整理到一书橱里,大都是西方哲学。这些书是花我的工资买的,我却感到赚了便宜。女儿常取笑老爸买书不重视版本。对照女儿的书,只好承认这一点。这中间的差距,亦有耐人寻味之处。

蒙时代之赐,孩子们已大都能自然具备某种国际视野了。而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大人先生却仍不乏追求封闭的力量。不亦惑乎!

自信此后能不断写些新东西,自信不论写什么都应能设立新视野新高度。迟至五十岁开外始能全职写作。终于能自己支配大部分时间了,不出点像样产品对不住消耗掉的生命。碌碌半生,能落根于文学也算幸运。若再用五年、十年去做同一件事,难道不应将事情做得好些吗?

感谢生活的磨难。文学升华磨难。感谢给我帮助给我感召的人。

写这个系列之初,想到求发表,目标杂志我主要瞄准《钟山》——《钟山》的气度容量,我心仪已久。我当然亦要求自己必须拿出对得住《钟山》的作品。后来,《钟山》对拙作的重视程度仍超出意料。与主编贾梦玮先生仅一面之识,多文字之交。梦玮文质彬彬,又高大敦实,汉子气十足,与我的单薄形体,恰成鲜明对照。《钟山》气度,我知矣。

感谢文学前辈梁衡先生、李存葆先生、韩小蕙先生,我铭记他们对我的关爱。感谢赵德发、丁建元、严春友、李木生、李登建、李应该、瞿旋等诸师友,他们是我身边或近距离内可触可感的成功作家或学者,是我成长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创作是一个人的奋斗,但也必须借重同气相求。还有不少我在心中默默感激的亲朋,在此就不一一提及他们的名字了。

2017年11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系统的知识储备、卓越的致思能力,以及把自身投入到历史长河中去的勇气,形成了夏立君开阔的历史感和锐利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和凸显出历史人物本应具备的“时间的压力”。这组极具启发性和互文性的散文,有批判、有自省、有哲思与感悟,亦具宏大又亲切的气象,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散文开阔的胸襟和恣肆的风度。

——“钟山文学奖”授奖词

知人论世,复能知世论人,张扬得开,又收拾得住,苦心孤诣,戛戛独造。深刻与畅快同在,邃密与机智交融。历史人物散文写至此境,有独步之品质了。

——著名作家 李存葆

感性激越,理性坚实,一唱三叹,雄伟沉着。作者调动一己情怀去呼应先人情怀,似有起古人于地下的力量;历史的朦胧深处,一个个古人形神毕肖。这可说是触及灵魂的深度写作了。

——著名作家 梁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