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认为庄子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所以在《史记》中将庄子放在老子之后,然而司马迁对于庄子的描述不见得都适当,也不太公平。司马迁认为《庄子》十几万字(现存约八万字)的内容,大多没有事实根据,皆是庄子个人想象的寓言,且其目的是批判孔子等儒家学者。司马迁只举出三篇:《渔父》《盗跖》《胠箧》,前两篇属于杂篇,苏东坡认为是伪作,第三篇则属于外篇。《胠箧》意指把箱子捆得很紧,强盗把整个箱子拿走还怕你没捆紧,这是从相当批判性的角度来描述社会乱象。由此可知,对于庄子的著作,司马迁的看法并不够全面,也不够完整。
《庄子》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内篇最能代表庄子的内在思想,也是真正的精华所在,七篇都相当重要,依序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是由内到外加以应用发挥,其中有两篇的重要性不亚于内篇,一是《秋水》,二是《知北游》;杂篇所阐述的内容较为混杂,不确定是否受到其他学派影响。总而言之,《庄子》算是庄子跟后代学者合作的成果。
不过司马迁也称赞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能让司马迁这位著名史学家给出这样的评价,代表庄子对当时的所有著作、各家学说都有所了解,透过《庄子》所呈现出来的样貌也的确如此。只要你想得到的古代书籍(包括《易经》),庄子都能通盘领略,并适当批判。我们研究庄子的思想时,亦会觉得他是一代奇才。清朝初年金圣叹选“六才子书’’,第一本就是《庄子》,不过这也是因为庄子的时代较早。
《庄子》这本书确实了不起,光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书中就出现了许多成语、典故,时至今日仍在使用,不过还是很难将真正含义阐述清楚,庄子的思想已经达到西方哲学的最高程度。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构系统,所以常会探讨自然界跟人类之间的根源。尤其人类在面对生与死的现象时,一定会疑惑:我的生命是怎么来的?死后又会去哪里?宗教家在此时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哲学家不一定需要宗教,因为他们可以经过探讨,设法理性说明。如果一定要强调宗教,就要诉诸信仰,信仰与理性的路线不完全相同,所以真正的哲学家,如庄子,就很有把握。关于这一点,之后会详细探讨。
庄子认为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体悟“未始有物”,根本不曾有万物存在。若依照庄子的想法,我们生活在世是不是在做梦呢?庄子梦为蝴蝶,我们呢?到底有没有万物出现呢?就这一点来说,西方哲学家也必须承认,这是最高深的一个问题,人类理性无法超过这个范围。从这方面来看,庄子确实有杰出的地方。
庄子喜欢自由自在地幻想,他曾说:“天空看起来是湛蓝色的,非常优美。如果你从天空的高度看地球,也是一样美。”有距离就有美感,平常我们会抱怨这个世界,是因为没有距离,距离太近容易产生压力。天空距离我们很远,我们自然能够加以欣赏。庄子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委屈、非常穷困的,一个人若是生在乱世、生活穷困,却还能活得快乐,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如果在那种情境之下,必定会痛苦烦恼,甚至想要自杀。
P3-5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几件;值得念的书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几本。因此,面对自己短暂的一生,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给一个说法”:我做这几件事,我念这几本书,以及我选择如何如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无异于探讨一个大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因为“意义”不是别的,而是“理解之可能性”。我过这样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与人来往,这一切作为是“可以理解的吗?”如果说不出所以然,也就是没有一个说法,那么,我的人生就谈不上什么意义,只是人云亦云,随俗浮沉,十六个字就讲完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其他的大道理都只是风声吹过而已。
面对如此处境,似乎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爱好及追求智慧”,而这句话恰好是古希腊时代对“哲学”一词的原始定义。不过,我在此不是要介绍西方哲学,我要推荐的是与我们一样使用中文的、中国古人的哲学。虽说是古人,但一点也不老旧。他们使用古文,却依然照亮了今日世界。苏格拉底有一个年轻朋友,这个朋友借酒装疯,说出他对苏格拉底又爱又恨的心情:“他使我觉悟生命不该因循苟且,忽略自己灵魂的种种需要,迷失在政治往还的生涯中。我起初无法接受,掩耳疾走,背他而去。他是唯一使我觉得自己可耻的人。我曾多次暗咒他早早死了才好,但我又知果真如此,则我的哀伤将远远盖过我的欣喜。”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但针对的“他”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我在这儿要向大家介绍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并称为“中国四哲”,但我年轻时,只觉得他们难以亲近,不易理解。孔子说话精简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结果落个好辩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见地,内容却是恍惚难解;庄子寓言常有巧思,让人感叹浮生若梦。我曾想过,如果没有这四哲,我们求学时会不会轻松一点?传统的包袱会不会减少一点?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没有他们,我的哀伤将远远胜过欣喜,甚至这一生只剩下十个字:“重复而乏味,茫然过日子。”读懂他们的文字,领悟他们的思想,实践他们的教导,品味他们的智慧,然后才发现自己身为中国人,并且能够从小使用中文,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他们身处危机时代,虚无主义的威胁有如张牙舞爪的恶魔。孔子与孟子代表儒家,主张“由真诚引发内心行善的力量”,使价值的基础安立于人性中,如此可化解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老子与庄子代表道家,主张“凡存在之物皆有其来源与归宿”,那即是作为究竟真实的道,如此可消除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前者重视“真诚”,后者肯定“真实”,殊途同归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现明确意义,有如丽日当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悦与快乐也有如空气般自然遍存。 我归纳儒家思想为四字诀:“约、恕、俭、敬”,即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至于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字诀:“安、化、乐、游”,即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这简单的八字心得,可以在这套书中找到详细的说明。
孔、孟、老、庄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难遇的良师与益友。我研究中西哲学四十余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并了解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关他们思想的书籍与有声书很多,现在这一套书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讲的课程,整理成文字稿再经修订而成,所以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轻松可读,结构完整周延,论述一气呵成。不限时空,随手翻阅,压力不大,心得甚深。谈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吗?
本书之整理,要感谢叶莲芬小姐,她在中学担任繁忙的辅导工作之余,在短时间之内全力完成任务。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谢。每次出新书,我都喜忧参半。喜的是心得可以与人共享,忧的是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啊!
以身合心,以心合道,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
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傅佩荣著的《傅佩荣讲庄子》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傅佩荣讲庄子》是华人世界哲学巨擘傅佩荣教授最新作品,融合当代人的生活,讲述传承两千余年的中国智慧。
本书分为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更为具体的小标题,简洁明了,轻松好读,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
打破哲人和著作的对立,打破考据和俗讲的分界,以全新的方式讲人性、讲人格、讲何为道、讲何为圣。
这是一部智慧之书,道家出世,淡泊无为但又有所行动,看本书有所得,有所用。学习庄子体悟“未始有物”,不论身在何处,皆能快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