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上万小时的练习才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安德斯·艾瑞克森(Karl Anders Ericsson)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他发现,知名音乐学院最优秀的小提琴家都经历过至少一万小时的小提琴练习,而其他那些比他们练习时间短得多的人,只能成为第二小提琴手。这个“一万小时定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如果是为获得顶尖的成绩,这条定律或许是适用的,不过用在专注力上则有所不同:专注力虽然也可以训练,却不需要一万个小时。
人们在两百多年前的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知道这一点了。例如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就曾强调说,对不听话的注意力进行训练,“绝对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今,现代认知科学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神经科学研究就为我们带来了好消息:专注力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常常专注做事的人,长期如此便会取得更多的成就,也会更有效率,即使这个人已经上了年纪。
来自旧金山大学的亚当·盖斯利(Adam Gazzaley)也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一群超过80岁的实验对象要在一个电脑游戏中驾驶车辆并在此期间辨认出特定的交通标志,同时忽略其他标志。几轮下来,这些老年实验者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高,甚至超过了没有经过训练的20岁实验者,同时他们的记忆力也得到了提高。上述实验证明了一种假设,即练习与训练能够提高我们的认知控制。丹尼尔·戈尔曼补充说:“注意力的完全集中显然提升了大脑的运转速度,加强了突触之间的连接,并为我们所训练的内容扩展或建立神经元网络。”在此过程中,大脑的控制中心前额皮层被激活并强化。所以,去精神健身房提高你的专注力吧!
别担心,正如一个好的健身房里有不同的健身器材一样,你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三种最佳的训练方式分别是:
·冥想;
·学会感知;
·禅修(即全神贯注从事某事)
思考 如果你已经定期进行冥想和注意力训练的话。你可以跳过下面的讲解。或者你可以看一下是否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发。无论如何都建议你阅读第三部分“禅的奥秘”。
冥想:为什么?怎样做
几乎所有的冥想方法都是可以最大程度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大量研究结果证明,练习过冥想的人比没有练习过的人能更好地控制专注力。通过大脑断层扫描可以看出,进行冥想时,大脑的前额皮层,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控制中心会被激活。冥想除了有利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及保持内心平静外,在加强专注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选择哪一种冥想方式并不重要,可以是瑜伽、坐禅、内观禅修或者只是简单的呼吸冥想,也就是坐直身体,观察呼吸的过程,当你发觉自己的注意力从呼吸上转移开时,只要简单地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即可。最重要的是要有安静的环境,同时将注意力投注在某个对象上,这个对象可以是一幅图片、一句话、一句经文、体内的一种感觉或者呼吸。(P99-101)
《专注力》值得每个身处信息超载时代的个体去阅读。一方面,它能让我们重新认识长期被误解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给了很多实用方法,让那些焦躁的内心获得安宁。
——黄伟强
是谁在杀死你的专注力?《专注力》一书深入解析了我们的行为密码,从被信息掌控到主动掌控生活,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潜力无穷。
——清南师兄
缺乏专注力是现代人的通病,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原因。《专注力》一书结合生动朴实的日常案例,深入剖析了专注力产生和逐渐流失的过程,提出了简单易行的专注力训练方法,让你重新拥有专注力。
——雾满拦江
《专注力》并不是一本包含革命性见解的书籍,而是一本有用的指导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找回其工作效率、承受巨大压力的脑力工作者来说。
——读者评价
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普及,数字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固定组成部分。数字化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但是,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处背后,新的数字媒体也在不断制造着各种困惑与苦恼。在办公室里,正在工作的人会不断被电话和邮件打断,在表面的快节奏之下,实际的工作效率因为无法专注于一项工作而总是不尽如人意;走在路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甚至开车的人也会见缝插针地看看手机,因此引发的事故越来越频繁;回到家中,电视、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可能,但是人们却无法再专注于其中的某一项,取而代之的是常常在各种娱乐设备之间不断调换;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似乎依然离不开自己手里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永远心不在焉……缺乏专注力俨然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顽疾。
《专注力:如何高效做事》针对的正是“专注力缺失”这个越来越困扰现代人的问题。其作者马尔科·冯·明希豪森博士与他的团队常年从事心理咨询及培训工作,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撰写成书,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欢迎的包括本书在内的心理咨询类图书。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现代人正在逐渐丧失专注这项极为重要的技能,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打断,习惯了一心二用,就会把心不在焉当成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明希豪森博士认为没有人能够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并且持续被打断而造成的专注力下降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破坏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而必须得到重视。
不过,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专注力就像人体上的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的。掌握了适宜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重新找回专注力。
这部著作既非普通“鸡汤”类的书籍,也没有艰涩的专业内容。作者用清晰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从专注力形成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造成专注力缺失的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等方面展示并分析了这个数字化时代特有的问题,并在书中重点介绍了重新找回专注力的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相信面临着专注力缺失这个数字化社会通病的读者,将会从书中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太多分散我们注意力的诱惑,我们如闪电般快速回复着每一条消息、每一个请求,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做事效率,还降低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感。
经验丰富的咨询顾问马尔科·冯·明希豪森在他著的《专注力(如何高效做事)/心理成长系列》一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享众所周知的生活实例,他向我们展示了导致人类分心与浮躁的事物究竟藏在哪里以及它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技巧来帮助我们对它们进行控制,从而轻松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时间范围。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在完成任务时保护自己不受外界影响——远离电话、邮件或者待办事项清单。
在完成任务时也保护自己不受内在影响,将未完成的任务写下来,从中解放自己。
运动和音乐可以用来放松身心,使注意力更集中,冥想、注意力训练甚至简单的微笑同样也可以。
利用休息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方式分散工作中的压力,但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阶段避免分心。
专注力的缺失以及工作时不停地被打断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成为职场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在我们重新找回原来的思路之前,30分钟已经过去了。同时,专注力的缺失也是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总是被告诫要“专心点”,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专心。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应该只专注在一件事上。
马尔科·冯·明希豪森博士将会在他著的这本《专注力(如何高效做事)/心理成长系列》中告诉读者:
专注力在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
为何现在专心做一件事情如此之难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新集中注意力
这样你不仅能避开不断分心的雷区,还会明确知道如何才能减少外界干扰、更好地专注于日常生活与工作、完成并实现更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