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建设对于引导、服务员工把牢“定盘星”、握稳“方向盘”、种好“责任田”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员工的心,组织的根;心是一切的答案,“我”是一切的根源;激发心的动力,需要从心开始的管理。员工心理建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与业务建设不同,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加之我的能力、学习力乃至作风存有“赤字”,无疑,自己探索和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遗憾和不足,真诚欢迎读者不吝赐教。我的初心是希望能够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理论界、实践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员工心理建设,适应、服务时代和事业。
《管理从心开始》由川水流著。
由川水流《管理从心开始》汇集了作者在担任四川省广元市国税局局长、党组书记等领导职务时给员工写的50封公开信,以及员工的一些感悟。公开信内容不涉及业务工作,只是从“心”这一角度,鼓励员工积极奉献,为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之一 你的安全,我们共同的责
之二 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就不简单
之三 学习与思考——带着智慧去工作和生活
之四 胜利,就在最后一刻的坚持中
之五 生活还要继续
之六 秩序,展示我们的精神
之七 拥抱一颗感恩的心
之八 身心的健康——我们自己可以创造的财富
之九 办法总比问题多
之十 知识+智慧,快乐的不竭之源
之十一 和谐,从心开始,
之十二 自信——人生动力之源
之十三 归零,让我们实现自我跨越
之十四 节约时间——提高生命的效能,
之十五 自我超越,从点滴进步开始,
之十六 行胜于言
之十七 血在,生命就要向前流动
之十八 自我审视,自我修复
之十九 有效沟通,铸就和谐
之二十 在取舍之间品味人生
之二十一 服务,原来可以是举手之劳
之二十二 每个人都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
之二十三 阅读生活,分享快乐
之二十四 团队,我们共同的船
之二十五 专注目标,倾力而为
之二十六 “We.corn”,一支最具潜力的成长股
之二十七 跳出定式,走出“想当然”
之二十八 0.1,绩效的关键
之二十九 自我调适,乐在心中
之三十 往高处走,往安全处走
之三十一 我们的星空,因你而更加灿烂
之三十二 开放包容,跨越团队的“陷阱”
之三十三 守住希望,守住生命的光芒
之三十四 善友,让我们走得更远
之三十五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之三十六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之三十七 给力“wc.com”,给力2011
之三十八 放低心境,获得平衡
之三十九 践行低碳,举手之劳
之四十 心在,爱在,一切在
之四十一 问题,是一座富矿
之四十二 创新,突破惯性思维的困境
之四十三 能力,为我们带来尊严
之四十四 自信自助,让我们创造奇迹
之四十五 写好人生这本书
之四十六 竹式生存,建设一支包容性团队
之四十七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之四十八 2012,向幸福再出发
之四十九 责任,是一种能力
之五十 团队健康,需要体检
之五十一 自知者智,自知者明
之五十二 我与团队同成长
各位同事:
大家好!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一书说,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如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上班,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一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学习和思考这个习惯问题。我感到,从一定意义上讲,不善于学习和思考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最为昂贵的成本之一,学习和思考是开启我们人生和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人问李嘉诚:“李先生,你成功靠什么?”李嘉诚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比尔·盖茨说:“你可以离开学校,但是永远不能离开学习。”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曾提出警告:“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
的确,我们也许具备一定的文凭,但它如同牛奶一样,保质期是有限的、短暂的。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浩如烟海的典籍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是我们穷尽一生也学习不完的。我们所知的,只是有限圆圈之内的内容,而圆圈之外的内容则是无限的。视野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决定我们人生前行的长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知识的半径。
这该如何办呢?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和身边一些同事的经验启示我们,一是在途径上要多渠道学习,要多上网、多读书。上网可以及时迅捷地了解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把网上海量的信息当成自己的信息库,随时为我所取、为我所用,以使我们从个体观察团队,从团队观察个体;从局部观察全局,从全局观察局部;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大背景来观察我们作为一个“小人物”的人生,也从我们“小人物”的角度来思考大时代的主题。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是用思路、灵魂、情节、词语、智慧构筑人的心灵大厦,能给人智慧、思想,让人对得失、挫折、名利有了正确的认识,让人成熟、达观。二是在内容上要全方位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学习,法律法规要学习,自己手头的工作和有关业务要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特点灵活把握学习内容,增强针对性。三是在方法上要以调研式、比较式、开放式学习。学习不是目的,不能为学习而学习,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自欺欺人。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调研,提出意见、建议,进而推动工作发展。“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要善于向历史“取经”,善于向他人“取经”,换位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要善于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收获成长和进步。
“行成于思,毁于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强调学习,主要是把做人、把工作、把事业当成学问来做。有A和B两个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工作都很努力,但A一再被提升,而B却原地不动。B找总经理评理,总经理便出了一个主意,让二人到集市看有什么卖的。结果B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看见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总经理问一车大约有多少袋,B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总经理又问价格是多少,B准备再次往集市上跑,总经理就让他看看A是怎么做的。A从集市上回来,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还带回几个样品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想到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A因此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农民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总经理于是对B说:“看到了吗?A是带着智慧去工作的,而你仅仅是带着指令去工作的。”B恍然大悟,心服口服。这个故事说明,善用大脑工作的员工肯定比用四肢工作的员工更有绩效。
一个好员工应该是勤于思考的,是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说实话,本书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由作为一名基层行政单位负责人的我的工作笔记与底稿汇集而成的。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员工面对社会的压力、职场的重负、事业的坎坷、家庭的困扰,如何把员工的“闹心”转化为“顺心”,把“心结”转化为“心智”,把“心理负担”转化为“心理资本”?我感到,铸就一个优秀的团队,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以业务为本的融合。谈到人本管理,要统筹管理本我、自我、超我,首要的是管心,进而管思维、管思想、管行为方式。10年前,即2008年1月开始,我出任四川省一基层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近7年,坚持以每月写一封公开信的方式与员工展开交流,历时54个月。而54封公开信相当于交给员工54张扑克牌,员工作为心理建设的主体,是真正的“玩家”。从一定意义上讲,本书也是我作为一名基层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心学、组织心学的草根实践之一。基于工作底稿成书,我对个别地方进行了技术性微调,如文中“wc.com”,实际上是代指我服务的团队;又如,有两封信更多地涉及内部工作事务就未予纳入。有朋友戏称。两篇信件的空缺,正暗合了“残缺是美好的”和“满招损,谦受益”以及留有余地。我想,这相当于一副扑克牌中的“大王”和“小王”两张王牌,其实自在心中。
员工心理建设对于引导、服务员工把牢“定盘星”、握稳“方向盘”、种好“责任田”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员工的心,组织的根;心是一切的答案,“我”是一切的根源;激发心的动力,需要从心开始的管理。员工心理建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与业务建设不同,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加之我的能力、学习力乃至作风存有“赤字”,无疑,自己探索和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遗憾和不足,真诚欢迎读者不吝赐教。我的初心是希望能够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理论界、实践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员工心理建设,适应、服务时代和事业。
在实践中,我学习和借鉴了大量的中外书籍、报纸杂志及其他文献资料,浏览了许多中外网站,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本书的出版,也是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李特军同志、李晓嵩同志的激励、关心和支持下实现的。在此一并谨表诚挚的谢意!其中的问题和错误,概由我负责。
谨以此书献给我所有的亲朋好友和同事,献给选择本书的读者.献给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
我将永远心存感激,更好地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