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的《复活(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它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
《复活》恰好反映了千百万农民要求彻底铲除官办教会、打倒地主阶级及其政府、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并且进一步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的愿望和决心,托尔斯泰实际上提出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 书名 | 复活(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的《复活(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它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 《复活》恰好反映了千百万农民要求彻底铲除官办教会、打倒地主阶级及其政府、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并且进一步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的愿望和决心,托尔斯泰实际上提出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汝龙译的《复活(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是作者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目录 导读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关于《复活》 知识链接 试读章节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不大的地方,而且千方百计把他们居住的那块土地毁坏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把石头砸进地里,害得任什么植物都休想长出地面,尽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净,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得烟雾弥漫,尽管树木伐光,鸟兽赶尽,可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除根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长出来,甚至从石板的夹缝里往外钻,到处绿油油的。桦树、杨树、稠李树生出发黏的清香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正在绽开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像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窝,苍蝇让阳光晒暖,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唯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无止地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而且折磨别人。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春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下的这个世界的美丽,那种使人趋于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丽;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他们硬想出来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 因此,省立监狱办公室里的人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就不是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在领受的春天的恩情和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前一天收到的一份编了号码、盖着官印、注明案由的公文,那上面要求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务须把三名看押在监而且受过侦讯的犯人,一男两女,送到法院受审。在那两名女犯当中,有一名是主犯,必须单独押送。于是现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钟,遵照那个指令,看守长走进了女监的昏暗而恶臭的长廊。跟着他走进长廊的是一个女人,脸容疲惫,鬈发花白,穿着制服,袖口上镶着金黄色的丝绦,拦腰系一根蓝边的腰带。这是女看守。 “您是来提马斯洛娃吧?”她问,跟值班的看守长一起走到长廊上一个牢门跟前。 看守长哗啷一响开了铁锁,拉开牢门,顿时有一股比长廊上还要臭的空气冲出来。他吆喝一声: “马斯洛娃,过堂去!”说完,他又关上牢门,等着。 就连监狱的院子里也有新鲜的郊外空气,令人精神爽快,这是由风刮进城里来的。然而长廊上的空气却饱含着伤寒病菌,充满粪便、焦油、腐物的臭气,凡是新来的人立刻感到萎靡不振,心境郁闷。女看守虽然已经闻惯恶劣的空气,可是乍从院子里走进来,也还是生出这样的感觉。她一走进长廊,就忽然感到疲乏,困倦。 牢房里响起忙乱的声音,那是女人说话声和光着脚板走路的响声。 “我说,快着点,马斯洛娃,手脚麻利点!”看守长对着牢门喊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很快地转过身来,在看守长身旁站住,她里边穿着白上衣和白裙子,外边套一件灰色长囚衣。这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鬈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这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那双短而且宽的手和从囚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P5-6) 序言 十九世纪末,俄国文坛出现了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复活》。它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一起成为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一个大贵族家庭,本人是伯爵,早年受西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前期创作,即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既不满于专制农奴制、贵族阶级的寄生和腐朽,又憎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但还寄希望于“理想”的贵族,幻想通过温和的改革使贵族和人民“互相亲近”,变矛盾为“和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会的剧烈变动,加上本人紧张的思索,引起了他的世界观的剧变。他抛弃了上层贵族地主的一切传统观点,完全否定他所属的那个阶级,转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成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广大农民群众思想情绪的表达者。同时,他又提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等作为救世新术。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使托尔斯泰显得既伟大又可笑。而《复活》恰好是这两个对立面的体现。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往往有真人真事为基础,《复活》也一样。一八八七年六月,彼得堡某地区法院的检察官科尼来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做客,讲述了他接触的一个案件:一个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被指控偷窃醉酒的嫖客一百卢布,判处监禁四个月。一位出庭当陪审员的青年贵族,认出了她就是当年被他诱奸过的亲戚家之养女,那时她才十六岁。他良心发现,要求同女犯结婚以赎回过失,请求科尼协助解决。这个故事启发了托尔斯泰的灵感,他便想据此写一本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在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几经思考,六易其稿,终于成书。但此时作者谈到小说的主题思想已是“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 确实,《复活》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它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在堂皇的法庭上,一群执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随随便便将一个受害的少女马斯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不服上诉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到下都没有好人:国务大臣是个贪贿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起义的刽子手,掌管犯人的将军极端残忍,副省长经常以鞭打犯人取乐,而狱吏也以折磨犯人为能事。作者据此愤怒地指出: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从原始森林里开始,而是从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里开始的。 小说又撕下了官办教会“慈善”的面纱,暴露神父麻醉人民的骗局,让人们看清俄国政府和教会狼狈为奸的实质。小说不但比托尔斯泰过去的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地指明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的土地占有制,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双重灾难。这些方面无疑是小说的精华,可以说《复活》恰好反映了千百万农民要求彻底铲除官办教会、打倒地主阶级及其政府、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并且进一步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的愿望和决心,托尔斯泰实际上提出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托尔斯泰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家。 但是小说在反对政府及统治阶级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同时,却呼吁“禁止任何暴力”,否定暴力革命;在反对官办教会的伪善时,却主张信仰“心中的上帝”,号召人们“向你心中的上帝”祈祷,“天国就在你们心里”;反对地主和资产者的剥削也只停留在软弱无力的怨诉、咒骂上。更有甚者,作者的“博爱”思想竞包括“爱仇敌、为仇敌效劳”,小说宣扬“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这就不但是错误,而且在俄国革命日益逼近的年代,越发显得有害了。 所以,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得很中肯:托尔斯泰一方面“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复杂的形象——涅赫柳多夫公爵,这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作者是运用他的“心灵辩证法”,即在这个人物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辩证发展,来刻画人物的。 涅赫柳多夫出于贵族阔少的劣性,诱奸了天真纯洁的农奴少女马斯洛娃,从此把她推人堕落和不幸的深渊。但是,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恶行,而且是贵族阶级对他影响的结果。他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伤害马斯洛娃。因此,他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 他由于青年时代受过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个人身上的善良品性也还没有完全泯灭,加上他有寻根究底的好思索的性格,因此他和别的纨绔子弟多少有些不同。所以十年后他在法庭上重新见到马斯洛娃时,才能被她的悲惨遭遇震惊,产生了忏悔之心。他先是承认自己“犯了罪”,决定替被冤枉判刑的马斯洛娃上诉申冤,借以挽救她,也为自己赎罪。当他奔走于各级政府机关,活动于权贵之门时,看到统治阶级和国家机器的专横无理,逐步意识到本阶级的罪孽深重。在忏悔和醒悟的涅赫柳多夫眼里,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骤然变了个样,一切都显得是罪恶的了。他愤怒起来,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官办教会的黑暗。他看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夺去了”,还有资本主义对他们的祸害。于是他大声疾呼:这种可怕的状况“万万不可再继续下去了”。所以他又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揭露者和批判者。 这种揭露和批判是来自旧营垒中的反戈一击,所以就特别有力。不但如此,他还进一步对革命者产生了同情心,决定交出土地,到西伯利亚去,有了投向人民的表示。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贵族阶级旧性不断死灰复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丰满和真实可信。 涅赫柳多夫出现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国,当时农民和地主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白热化,他的忏悔和对本阶级的背离,表明贵族地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他的这些活动正好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然而涅赫柳多夫究竟旧性荡涤未尽,他只能在“爱”的宗教里求得解脱,宣扬起“勿抗恶”和“道德自我修养”来,甚至干脆捧出《福音书》来宣传“爱仇敌、帮助敌人”的教义。这个形象变得更为复杂了。这是他贵族阶级的局限性,也是作者世界观的局限性。 同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马斯洛娃也是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是农奴的私生女,被地主太太收养,半婢女半养女的身份也不能使她逃脱厄运。先是被地主少爷诱骗,怀孕后被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终于沦落为娼。继而蒙冤被判刑,完全成了社会的牺牲品。 因此,她对这个社会怀着刻骨仇恨,以致当涅赫柳多夫去向她忏悔时,她还加以怒斥。不过她的转变也是可信的。因为男主人公不仅已经转过来关心她今后的命运,而且还要替其他无辜的“犯人”申诉。她开始信任他,接受他的规劝,表示要“向善”。她去西伯利亚受到革命者的思想影响,感情起了变化,和他们“打成一片”,终于完成了转变,达到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她从人民中来,又回到了人民当中。这个归宿也是符合实际的。 然而,作者把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又归结到“宽恕”和“仁爱”。这又让人们难以理解了。 总之,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既复杂,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都是合乎逻辑的。不过作者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每个人身上仿佛都有“兽性的人”和“精神的人”在互相对抗,“兽性的人”占了上风,人就作恶;“精神的人”取胜了,人就向善。这种离开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以“人性”和“兽性”的矛盾来解释人的堕落、忏悔以及精神“复活”等问题的做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然而《复活》依然是一部辉煌的巨作,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