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地》是韩玲写给藏地的一曲发自肺腑的情歌,沉郁,真挚,绵长。因为她的书写,康家地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名,升华为在文学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魅力地标。全书分《原乡记忆》《天涯行踪》《冷暖人间》《来龙去脉》四部分,乡土色彩浓郁,文笔细腻动人,展示了散文特有的艺术美。读者从中既可领略淳厚的乡土风情,也可分享作者对于时光和生命的哲思。
| 书名 | 康家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韩玲 |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康家地》是韩玲写给藏地的一曲发自肺腑的情歌,沉郁,真挚,绵长。因为她的书写,康家地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名,升华为在文学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魅力地标。全书分《原乡记忆》《天涯行踪》《冷暖人间》《来龙去脉》四部分,乡土色彩浓郁,文笔细腻动人,展示了散文特有的艺术美。读者从中既可领略淳厚的乡土风情,也可分享作者对于时光和生命的哲思。 内容推荐 韩玲著的《康家地》是一本女性作家的散文集,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的和故乡人事及成长心路有关的作品。其中饱含对故乡和往昔时光的深情眷恋,以及对自己从童年到中年的人生历程的无限感喟,并触及对生命的深层思索,是一部兼具思辨性和文学性的美文集。 目录 第一辑 原乡记忆 康家地 老街的腔调 八家寨往事 昌都后山的刻经人 村民李小花,或者我的黄金时代 深山里的旧时光 静静的万林 雪后,故乡在眼前 老房子 第二辑 天涯行踪 青海册页 在北京,以唐卡的名义 西行记 辽沈行记 寒冬,向行走借点温暖 大唐松州的寂寞与繁华 行走达古,情愿做冰山上一块晶莹的冰凌 第三辑 冷暖人间 病友 像活着一样美丽 九婶 陪着母亲走天涯 隔墙有耳 第四辑 来龙去脉 良美·西绕坚赞的故乡及传人 马奈锅庄,东女国的文化符号 “若木纽”,嘉绒人沿袭千年的狂欢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又是某个午后,人们又听见跛王声嘶力竭的骂声,接下来是他扔东西的声音。是驼妻和那郑姓男人的东西,很旧,扔在地上卷起一阵灰就又悄无声息了。六户人家有三户都墙连着墙,有个风吹草动听得一清二楚,于是大家就又忙着去劝架。原来,那个郑姓男子是驼背妻的旧年相好,犯事出狱后无处可去,就寻到了她家落脚。只是大概又不守安分,被跛王发现了。跛王要撵他们走,那两人又解释又道歉,跛王看了看身边大小不一的三个孩子转身进了屋,接着屋里传来狼嚎一般凄厉的吼声,然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声响了。一向骂声响亮的跛王三个多月没有一点骂声,连顶讨厌他的外婆也让母亲过去看看他。等大家再见到跛王时,他瘦了一大圈,连胡子都白了一大半。那人还是没有走,母亲觉得跛王不易就出面保媒,把郑姓男人介绍到山上另一寡妇家做上门女婿。多年以后再听到郑的消息是他犯了强奸幼女罪再次入狱,警车呼啸而过,公审大会上母亲才知道他在康定犯的也是强奸罪。为此,母亲一直念念叨叨,觉得自己像个罪人。 外婆对跛王的反感要从一只瓜说起。外婆说,跛王是做过“过恶事”的,“过恶事”大概指的就是很坏的事情吧。跛王小的时候用刀在邻居种的瓜上旋个洞,然后往瓜洞里屙屎,完事后又把用刀旋下的瓜放回原来的瓜洞上,让瓜自然长合,而不知情的邻里只是以为瓜长了个疤而已。直到被人发现,外婆说起这事时总是耿耿于怀:“我们都是吃过他的屎的人,菩萨也是。”外婆每每从地里收回成熟的瓜果,总是虔诚地把那些瓜果堆在“天地君亲”位的两边,她说菩萨吃了人才能吃,那大抵是经历了饥饿的人对五谷的敬畏之心吧。“人咋就不做人做出的事呢,咋就不做人做的事呢!”外婆失神地望着远方。 跛王也许就是一只麻雀,一只折翅后自己给自己建了一个笼子的麻雀,被人捉弄也捉弄别人。 李家表叔夫妻俩不仅骂声响亮,而且把孩子也打得鸡飞狗跳,直到今天我似乎还能看见李家表叔从我身边经过时虎虎生风的样子,连带脚下的土地也被震得咚咚作响。他们夫妻俩年轻的时候都人过狱,两口子人长得清清爽爽,听说是因为“富农”进去的,一去十年。男的出狱后总是很愤恨,或者说仇恨更准确些。他在他的土地上泄愤,他家的台地与我家的紧紧相连,那是长长的二亩五分地,他犁地时甩起牛鞭赶牛的声音能亮出一两里地,伴随他沉闷的低喝声“踩沟”,牛就按着他的样子跑得规规矩矩、大汗淋漓。牛是他借来的别人的耕牛,有时候半夜了还能听见他在地里的吆喝声。其实不止犁地,他常常是借了月光收拾他的土地,有时是打土包,有时是给庄稼灌水,有时是收割,有时是往家里背麦草或是玉米秆。总之,他把自己的那几亩地伺弄得像件艺术品。我们小时候从来不敢去他家的地埂上扯猪草,那等于是找打,纵使他从来没有打过我们。 P17-18 序言 诗人喜欢向天空突围,他们采用旱地拔葱的身法,或羚羊挂角,或呼啸而去,我们不容易在诗人的手段里发现其学养和踪迹。小说家委身于虚构,希望让蒙面人代自己说话。在我看来,他们的学识是神龙见首又见尾,有些像那些穿墙的大师,上半身融入了雾气,下半身却卡在了现实的墙壁间,露出了毛手、毛脚。我丝毫不敢小看他们,我的意思是,散文家的学养无法遁迹,鉴于写散文没有欲盖弥彰的技术,所以,散文的字里行间,都是写作者的一呼一吸。 2017年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文学阿坝走向”研讨会暨“阿坝作家书系”首发式在成都隆重举行。我应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之邀,做了阿坝州文学创作综述报告,没有涉及散文家韩玲的写作。会后,她来给我敬酒,她的一双眼睛,比我和她手里的酒杯还要大,缓缓流淌着被用来酿酒的甘泉特有的苍远与野意。我向她深表歉意,答应她一定会细读她的散文。 她陆陆续续发来了几篇文章,我陆陆续续地读。自认为对四川散文情况十分熟悉的我,开始对自己阅读的遗漏深感自责。韩玲一直生活在川北高原深处的金川县,置身于媒体聚光灯之外,也许她本就不打算厕身其中的。而像韩玲这样蛰伏而潜心写作的散文家并不少,恰是他们以自己的背影,不断侵蚀、拓展着既定散文的疆域。 我算是韩玲的散文集新作《康家地》的较早的读者之一。韩玲的散文最为明星的特点是充满对事物纤毫毕露的狂喜性呈现,这种呈现具有无限丰富而纵深的层次,犹如渐次妖娆,渐次怒放,渐次凋谢的花朵,它们渐次在逆风里回望自己刚刚站立的枝头。呈现之力,逼迫那些看不见的灵念与情感噤若寒蝉,迫使它们不能绕开事体而忘情发声。在纸上得以呈现、崛起的金川山河,才逐渐打开了一个人的情感河口。这样的书写,托举起风物背后厚重的历史与那些令人永难忘怀的沧桑面容。 与一般女性散文家长于抒情的特点不同,韩玲的散文还具有一种沉稳、冷静、沉思、回甘绵长的文体气质,具有一种与高原非常融洽的莽野大气,她完成了一部关于故土金川的大地之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的思想呈现,并不需要他在写作中兀自凌空蹈虚,做哲人支颐状,做屈原问天状,做伟人两手卡腰俯视山河状,韩玲是谦逊而虔诚的,宛如高地上的绿绒蒿,她只是把自己的思绪,混于花绒,随风播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这既缘于时间之河的阻隔,又暗含空间演变造成的疏离与陌生化。每个人都会拥有对乡土、乡情的常态回眸,但是,只有极少数人会由此生发出乡愁的美学。登高望远,使人心悲;隔河对望,令人怅惘。而我们几乎可以认定,乡愁就是爱国主义情怀的终极美学呈现。在此意义上,《康家地》达到了对乡愁的臻于圆满的诉说。 《康家地》里的文章,在我的脑海里经常幻化为一条穿过草甸的野水,那是一条冰河,在初春的阳光下消融,缓缓流动。那些漂浮的冰块,相互碰撞,发出时而清脆时而沉闷的撞击声。究竟是生命向往的猎猎滑翔之声,还是色彩本身述说的欢娱,已经很难分辨了。冰河与飘垂的松萝为邻,看似无心而设,又似乎充满了一种神谕。 韩玲在《雪后,故乡在眼前》里写道: “雪覆盖了整个河山。游走在山里,扑人眼帘的山川河流,大景小物都被一场雪装饰得很干净。在这片白雪中我看见了柿子,被白雪包裹的柿子,又红又圆的柿子,红白相偎,美得炫目,美得从容,美得晶莹。狗尾巴草,干枯了的狗尾巴草在雪中保持着挺立,雪落在它身上,它也变成一弯笑眼,青绿与干枯不过只是换了个颜色而已。倔强的不肯凋谢的玫瑰与冬雪竞艳,一团艳红惹人生怜地出现在皑皑白雪中,常青的松柏树上也挂满了白雪……大自然中有很多景象都是神奇的,它们用自验,最大限度依托事实的一次自我确认。在我看来,非虚构写作的成功与否,除了遵循以上原因,还在于对“跨文体”的娴熟运用。韩玲在多次穿越沟壑、深犁高原的过程里,已经进入非虚构写作的畛域了。《大唐松州的寂寞与繁华》《在北京,以唐卡的名义》《青海的天空》《西行记》等篇章,明显在向非虚构靠近。不足之处是在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合与离、史料叙述与文学叙述的转换方面,尚存在生硬、镶嵌之处,因而有些地方显得突兀。 在风物、景观之中,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是人的精神气韵赋予了风物、景观以生命。从韩玲描述的藏地的多个人物身上,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来自藏地白铜一般的暖照。她写《老房子》里的婆婆与用于晚间择菜的灯,她写《病友》里高婆婆的慈爱对自己的影响:“一场痛成了往事,慈悲心却更甚了,当生命中有能量很高的人出现时,他的磁场会带动万事万物变得美好祥和,我相信自己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磁场中了。”写到了深处,又不失减嘉绒藏人的雍容与自尊。 2017年的某一天黄昏,夕光四散的西蜀坝子,韩玲与我、伍立杨、卢一萍、阿穆楚以及两位成都美女聊天喝茶。韩玲坐在拐角,她一回头,眼神里呈现出一片晶亮……这样的无垢凝视,在1990年之前尚未绝迹,如今仅能在旷野里惊鸿一瞥。处于一个眼眸只会分泌酒色的时代,对于这样的光,我只能肃然,只能目送飞鸿。 2017年9月2日蒋蓝写于成都 后记 我常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阿坝高原的一个偏远小城,这里因为梨花红叶盛景而小有名气。除此之外,它安静、偏远、与世隔绝。因地处高原,日照时间格外多,受紫外线长期惠顾,这片土地盛产各种农作物,这里的人生活得也很炽烈。 之前的我大抵也受了此影响,生活得百折不挠,又或者是骨子里遗传了东女国女子的骄傲与好强,表面上水波不兴,内心里却里千回百转。后来渐渐厌倦了,除了必要的工作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更重视内心的需求,旅游和写作成了业余生活的全部。因受体制内的工作的限制,旅游变成极为奢侈的事。所以我对旅游的界定是,走出我固定的生活圈就是旅游,而我的生活圈极为狭小。但我可以把去邻近的县城和乡村当成一种精神的巡游,我意外地在这样的行走中发现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和写作天地。 我逐渐把一些思考变成文字,在文字里寻找精神的高地,视角从自我转移到乡村、行走和阅读,更多地关注民生,也涉猎佛教文化,笔下的文字素颜朝天,内心却愈渐丰盈。心和笔都在乡村游走,人物完全生长在土地上,不夸张不做作,甚至许多地名和人名都是真实的。在场写作,让我不再放纵抒情,表达更为舒缓,在文字里将个人体验逐渐转变成共同体验。 2013年,我出版了散文集《遇见自己》,我曾一度为当年的思考感到骄傲,在后来风起云涌的“遇见自己”中长成开始的样子。“太多的时候,我们感慨身边的人和事,而我,和自己相遇,愿意驻足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长期与自己相遇,又常常被孤独侵袭,所以旅游就成了我遇见世界的另一个途径。在路上,我遇见了许多意趣相投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励,并从不同角度给予我关照,这使得我在文学路上的脚步更加坚定。走的路多了,人也像高原上八九月的青稞,低下头,没了锋芒。 驻足或者行走,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这大概是写作和旅行之于我的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韩玲的散文笔触聚集在她熟悉的高原物象里,以藏地生活为写作舞台,善于在牛活的细微处发现光亮,试图以自己的眼力向更多的人揭示一个并无他异的藏地。因此,她的散文充满泥土的质朴和真诚的情怀。 ——阿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