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最爱过年的是孩子们。
小时候,我特别盼望过年。不仅是因为爸爸妈妈要给我们买漂亮的花衣服,而且因为有好多好吃的食物,可以做很多充满童趣的事儿。我的人生梦想正源于天真烂漫的孩提时期。
有一年,我也就是七八岁,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只有爸爸还没有回来。忽然,里屋的门帘掀开了,一位身穿白花花羊皮袄的白胡子老头儿,头戴一顶旧毡帽,手背在后面,弓着背走了进来,他一面慢慢地走着,一面咳嗽着。快走到我们跟前时,他瓮声瓮气地说:“孩子们,你们好!我是新年老人,我给你们带新年礼物来了。”我和姐姐惊奇地瞪大了眼睛,两个妹妹吓得哭了起来。只有妈妈大笑着跑了过来,一把扯下他的胡子,这时,老头儿也大笑着脱下反穿的羊皮袄。噢,是爸爸!爸爸拿出给我们四姐妹买的新年礼物,姐姐是个玩具降落伞,我是个小鼓,两个妹妹也各有各的玩具。我们立刻笑了,欢呼着、跳跃着向爸爸扑去,爸爸抱起小妹妹,在我们每个人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全家人笑作了一团。
吃完晚饭,我们又一个欢乐的时刻来到了。外面噼噼啪啪地响起了鞭炮声,五颜六色的花炮直冲夜空。我们都是女孩子,不太爱放鞭炮,但我们有我们的乐趣。穿上崭新的花衣服,我们姐四个,一人举着一个灯笼出发了。姐姐的是红色的,我的是粉色的,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粉颜色,一直到工作后,粉色的衣服、裙子还不少,大妹妹是绿的,小妹妹是黄的。灯笼用一根筷子挑起,中间有一根小蜡烛。举灯笼得有点小技术,不然左右一晃,灯笼就着了。我们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举着灯笼,排成一行,出发到院子里,红、粉、绿、黄,我们一边走着,一边叫着、笑着。不一会儿,同院子的小伙伴也举着灯笼出来了。于是,我们一起出发到胡同里去,一下子队伍又壮大了,大秀、小梅、建华、德群、骆驼、小发都来了,红的、粉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浅绿的、浅粉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只见一条长长的灯笼队,弯弯曲曲。天上,星星在眨眼;空中,花炮在开放;地上,灯笼在闪烁。多美的除夕之夜啊!
谁想到第二天上午我们睁开眼时,院子里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了。“噢,下雪了!”我们欢呼着从热呼呼的被窝里爬出来,又一个欢乐的时刻到了。妈妈帮助我们穿好棉衣、棉裤、棉鞋,戴上毛围巾、棉帽子、棉手套。我们四姐妹就像圆球似的一起滚到了院子里。雪下得真大呀,房顶上铺满了雪,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银光。院子里的雪早已被大人们扫成堆,我们奔跑着去堆雪人,小妹妹扑哧一下滑倒了,像个小熊猫似的结结实实地坐在了地上,我们赶紧跑过去把她拉了起来,还好,挺勇敢,没哭。我们笑着、叫着,堆起了雪人。雪花,晶莹剔透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小脸蛋一个个冻得通红。但我们全然不顾这些,我和姐姐用小铁铲往这边运雪,大妹妹干脆趴在雪堆上拍打,小妹妹也跟着帮忙。身子堆好了,我们又滚了一个大雪球当脑袋。眼睛怎么办?对,拿来两个黑煤球安上。我和姐姐正发愁没有鼻子,只见大妹妹从屋子里“滚”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根红辣椒,这个机灵鬼还真有小主意呢!鼻子安好了,就差一顶帽子,这时小妹妹叽叽喳喳叫起来了:“爸爸送帽子来了!”原来,爸爸见我们堆雪人,早在屋子里用报纸糊了一顶帽子,这会儿往雪人脑袋上一戴,正好。雪人堆好了!雪人堆好了!我们高兴得又拍手,又跳跃,又滚成了一团。
孩子们最爱过年,童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每当我回忆起童年这些趣事,心里总会涌起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
1982年12月P3-5
值此《寻觅书香》即将正式出版之际,我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聪明和智慧,给了我顽强拼搏、不怕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和力量。我感谢我的亲人、老师、同学、战友、同事和朋友,是他们鼓励我、陪伴我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明天。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在这本书的撰写、修改、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给予我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的兵团战友徐寿虎先生。感谢王邦中先生、马志强先生、周佩先生、赵明女士、关慕兰女士、彭安女士和韦金凤女士,以及一切关心和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们!
彭抗
2017年9月20日
序
自序
第一篇 童年和家庭
过年
赵登禹路55号内4
西屋三间
赶庙会
甘家口一号楼501房间
我和妈妈去颐和园赏桃花
由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所想起的
儿子与“黑子”
儿子在春节里
写给在加拿大留学儿子的一封信
写在《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一书前面
回到宁乡
我的外婆
青少年时代的母亲
怀念我的母亲——写在2013年母亲节前夕
深切的思念——写在2016年母亲节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永记父亲遗言——2004年在纪念彭庆遐同志逝世11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寻找大伯父当年抗倭的足迹
第二篇 追逐和奋斗
1992年第一次回兴凯湖——回到阔别20年的连队
2000年第二次回兴凯湖——3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2012年第三次回兴凯湖——这片魂牵梦绕的黑土地
雪
我爱这一九七八年
我的大学——北大一分校和北京大学
天津之行
春雨
窗下有一位小姑娘
北戴河旅游记
魏公村的变迁
清河巨变
怀念我的好领导、好老师潘菊圭
2006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我终身受益的一段经历
我们和共和国一起走过
三十年感怀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献给祖国60年华诞
美好的回忆
在中国气象局春节联欢会上演唱被授予“最具青春活力奖”
纪检监察审计干部赞
在北京大兴兵团战友聚会时的发言
写给“龙江行”战友们的一封信
感谢国志华兄
读国志华在《经典珍藏》扉页上的文章有感
《岁月如歌——青春记忆》视频是我送给战友的新年礼物
《岁月如歌——青春记忆》视频解说词
写在视频发布一天半
参加战友聚会有感
那遥远甜涩的“黑甜甜”
《我们共同走过从前——兴凯湖十八连知青回忆录》前言
笔耕黑土忆春华——答栖聚影像记者问
写在《我们共同走过从前》完成一周之际
第三篇 加拿大见闻
2013年第一次飞往加拿大
加拿大伦敦印象
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
虎口逃生
到刘寅家做客
加拿大的食品卫生
散步
新型的家庭关系
加拿大像大花园
我最常去的小旅馆
到休伦湖去
给“小钻钻”放生
这里的老年人仍在忘我地工作着
里贾那
到卡尔加里去办美签
爱助人的加拿大老人
在加拿大学习英语
故地重游
跨三省的长途跋涉
2015年游加拿大巧遇梅花鹿
在麦当劳里
这里的人们永远面带微笑
祝福留学加拿大的孩子们
难忘住在里贾那2313一grantwad的日子
1110—575ProudfootLane的记忆
住在1675 beaverbrookaveLondon的幸福快乐时光
金秋时节
这是一个讲秩序讲礼貌讲助人的文明国度
我与老天爷有奇缘
第四篇 做书香女人
读书、奋斗与人生
我眼中的女性角色
读《独处是女人最好的奢侈品》有感
写给书香女友姚莫诩的一封信
书香女友——时建华
书香女友——张宝玲
知书之友——与战友栾恩连的微信聊天记录
知书之友——罗一明
知书之友——郭海远
看望恩师——曹先擢
读毕淑敏《经典散文》有感
我想做一个快乐的真情写作者
明媚的春光——春游颐和园
灿烂的夏日——夏游颐和园
金色的秋景——秋游颐和园
如诗的冬韵——冬游颐和园
我有“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歌声充满我的退休生活
真想去尝试
我永远的梦
读毕淑敏《寻觅优秀的女人》有感
丽人节的感悟
杨绛先生,我敬佩您!
读李银河《人间采蜜记》有感(一)
读李银河《人间采蜜记》有感(二)
读李银河《人间采蜜记》有感(三)
读李银河《人间采蜜记》有感(四)
读《我看北京文化和北京人》有感
我喜欢山水田园诗
杜甫抒情绝句的艺术特色
吟杜甫诗《登高》
咏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诵柳永词《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唱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关于李煜词所引起的共鸣
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读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读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读懂李清照作品中的“愁”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
李清照爱国主义思想和性格特征及其作品
艺术风格的形成
读《生活的从容,来自内心的秩序感》有感
9月3日参加母校(原北京师大女附中
百年华诞有感
做书香女人
后记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他们在校教书育人,在家育女成人。
我从小就热爱读书,喜欢读书。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我把寻觅书香之于我的吸引力比作女孩们对口红胭脂的喜爱。上幼儿园时,我特别喜欢倾听年轻女教师用她那娓娓动听的声音讲述《白雪公主》《灰姑娘》《孔融让梨》的故事。上小学时,我曾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向书本索取知识,向老师学习知识。196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著名的北京师大女附中,在那里,我学习的天地更加广阔、更加自由。我中学以后就有了做书香女人的梦想。
“文化大革命”打碎了我读书成人、长大报效祖国的梦想。上山下乡运动将我无情地抛向了祖国的北疆,当上了一个亦兵亦农的兵团战士。在那终日于大田劳作的日子里,没有书读,没了书香,我也失去了自我。但我心中仍然朝思暮想地祈盼有机会上学、上大学。
恢复高考后,久违的书香之气重又唤回我做书香女人的希望。我夜以继日地自学初中、高中的课程,积极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第一分校中国语言文学系。
我踏进北大校园,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扑鼻而来。我站在未名湖畔垂柳树下,眼望着湖水中博雅塔的倩影,神圣之感在心中油然升起。我久久伫立在北大图书馆前,渴望让书香气息沐泽久旱的心灵。湖光、塔影、书香将伴我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我顽强拼博,用四年时间不仅完成了大学学业,还填补了初中和高中文化知识的空缺。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中共北京市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工作。在职场奋斗的30年间,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挚爱,对文字水平的修炼和提高也从来没有停滞过。
62岁退休后,我又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旁听中文系的研究生课程。我又继续寻觅书香,重新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对我钟情的宋代著名女作家——李清照的再学习、再研究。我用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阅历,理解着、感受着这些作家和作品,比在大学时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真切的体会和感悟。我视读书、学习、写作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们,我的生命将会失去光彩和意义。
知识是我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读书是我不断奋进、走向完美人生的最大动力。读书使我聪明大方,读书使我胸怀坦荡,读书使我气质优雅,读书使我自信无比。即使走在群星璀璨的优秀男性当中,我也不让须眉,毫不逊色。
做一个书香女人,是我终生的奋斗目标。
彭抗
2017年6月20日
彭抗著的这本《寻觅书香--彭抗随笔》收录了作者1978到2017年间于学习、工作闲暇之时创作的百余篇随笔,包括四部分:童年和家庭、追逐和奋斗、加拿大见闻、做书香女人,记叙了作者的奋斗经历和生活见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作者对做一个优秀的书香女人的不懈追求。全书语言平实,耐人回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尤其对于青年读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寻觅书香--彭抗随笔》是一部具有自传性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要有文学性的。文学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口语,它需要作艺术加工。首先在词语上,它不是粗糙的,而更为重要是要真实。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读者才能喜欢,才能从中获益。像喝水,如果是白开水,固然可以解渴,但我们无兴趣去品味。如果是一杯龙井茶,特别是清明前的龙井茶,那就不同了,可以得到回昧无穷之感。彭抗的文章有这种神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