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辑录,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本书是《论语》的全注全译本,由肖卫译注。
| 书名 | 论语(国学经典全注全译)(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春秋)孔子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辑录,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本书是《论语》的全注全译本,由肖卫译注。 内容推荐 《论语》由春秋·孔子著,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试读章节 六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释】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孔子说,要尊崇五种关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说,君子为政,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劳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问,何谓惠而不费。孔子便逐条解释五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王肃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为政者要以适当的政策来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仍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诸实施。例如因仍农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仍工商之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这些利民的政策来辅助各地各业人民,使其安居乐业,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费。“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邢疏以学而篇孔子的话解释:“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推行公共建设,如修治沟洫,或养护道路桥梁等,需用民间劳力,但需选在农闲时期,民间可以出动劳力,这才劳动人民,又有谁怨呢。“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贪。《皇疏》:“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待之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子张既知五关是何意义,再问何谓四恶。孔子为子张解释:“不教而杀谓之虐。”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杀,这叫做虐。“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此意是说,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戒,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人民。“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注:“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疏:“有司,犹库吏之属。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孔注“犹之”为“俱当”。刘淇助字辨略:“犹之,犹俗云总是也。”皇疏之意,犹若以物与人。应以皇疏较优。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具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要让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费力了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无论大小,都不怠慢,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进行教育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就要求成功叫做暴;政令发布很慢却要求限期必须完成,这叫做贼;应该给别人的财物,出手时却很吝啬,这叫做小气。”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释】 知命、知礼、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诉学者不可不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虽然同受于天,但有穷通夭寿之异。何谓其然,必须了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为生民立命。这才能成君子之德。“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知礼,无从立身。皇疏:“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皇疏又引证礼记礼运篇孔子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见礼是如何的重要。“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刘氏恭冕说:“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刘氏引孔子与孟子各一段话以为示范。《周易系辞传》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孟子》公孙丑篇:“何谓知言,日,破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此为圣贤知言知人之学,学者闻一可以反三。 【译文】 孔子说:“不知晓命运,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处身立世;不知晓言语,就无法了解别人。”(P336-339) 序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是记载孔子思想最集中的一部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三岁时丧父,十七岁时丧母。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他生活于春秋晚期大变革时代,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而在当时,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十四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用自己晚年时间,集中整理出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二十篇。《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记载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学说,尤其是记载了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辑录,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通览全书,可以体会到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论语》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常常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都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更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撰形式,也从多方位、多视觉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品行、才识、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上讲,《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用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中庸处之,方得《论语》之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