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的女人
华灯初亮时
人们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
唯独她从家里出发,通往那雪白之路
自从白大衣披在她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再也不能停下来,一直在通明的灯光下穿梭着,她的身影时而出现在病房内,时而出现在走廊上,时而又出现在治疗室、配置间、护士站。她不停地飞奔着,像个女超人。
医院里曾经流行过一句这样的话:“医生的嘴,护士的腿。”这不无道理。
测量中心静脉压、监测血糖、送鲜红的血液化验、健康教育、换瓶……烦琐的工作在她的脑子里变得井然有序,却也毫不留情地消耗着她的脑力和体力。
每每忙到晚上10点钟过后,她的肚子就会饿得咕噜咕噜作响,仿佛对抗着饥饿发出叫喊。在很多时候,忙得让人看着心碎,连喝一口白开水,或吃一块面包也顾不上。
在数九寒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安稳地待在家里,美滋滋地睡一觉,幸福地睡到自然醒来。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睡到自然醒。而她,却不得不在夜深人静之际,从温暖柔软的被窝里爬起来,睁开惺忪的眼睛,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护士更衣室的门。
走进左右两边都摆放着几乎与墙一样高的米黄色储物柜的更衣室。进门的前与后较矮的是鞋柜,每人一个小柜子,用于放置护士鞋。护士鞋,统一为白色,由医院发放,护士下班后一般都换下护士鞋,才走出医院大门。
鞋柜的上面米白色的墙壁,整齐安置着挂衣钩,护士姐妹们备用的白大衣就这样并排着,热闹地拥挤在这里。
前面的墙壁留有一块净地,那里有一面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的长方形大镜子,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上班前还是下班后,都会在这里看看自己的着装是否整齐。
更衣室在整个病区的中央区域,没有窗也就谈不上透气了,靠抽风机的呼吸进行换气,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更衣室,供20名护士更衣使用。
夜深人静的时候,灯光总显得特别明亮,甚至有点儿刺眼,让刚从被窝爬出来的她不敢猛然睁开眼睛,她眨了眨眼睛,又用手轻轻地揉了揉眼角,独自一个人在护士更衣室里更衣、系鞋带、戴燕尾帽。本来狭窄的空间,在夜里,却显得有点空旷。
一个人对着镜子,偷偷拭去自己眼角上不自觉泛出的点点泪花。
当一身洁白的护士服穿在身上的那一刻,睡意、烦恼、悲伤、恐惧……却通通被抛诸脑后。
为了不惊醒那可能已进入梦乡的患者们,她常常提着一盏灯(手电筒)去巡视病房,正如《提灯女人》诗歌中写道: 多少个寒风刺骨的夜晚
她心里亮着一盏灯
轻轻地打开每一扇病房门
撩开蚊帐,观察每一个患者
观察他们是否安然入睡,或摸摸脉搏,同时看看他们的呼吸是否均匀,引流管是否通畅,流出什么颜色、什么性质的液体,手术切口有无渗液、渗血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或者说对病情的观察方式,都是如此自然流畅,仿佛天然形成的公式一般。
每每巡视完病房的时候,她在心里总是默默地祈祷:“这是一个平安夜,没有人因为夜晚的黑暗而离去……”
在灯火长明的长廊,常常会遇见三两个家属,他们要么在打瞌睡,要么在沉思着什么,要么在偷偷抹眼泪,也有不甘寂寞的年轻陪伴者,时而会走近护士站,与值班的她搭上几句话,拉拉家常。
有时候他们的肚子饿了,就从医院的后门走出,在执信南路转弯拐角处街道的小食店吃点什么,时而会捎回一碗热辣辣的酸辣豆角面或及第粥。
如果是夏天,可能会是一个冰淇淋,一支冰凉冰凉的饮料,或是一碗绿豆糖水。当他们把夜宵递过去给她时,总会用关切的眼神望着她,并加上一句关切的话语:“姑娘,辛苦了,这是顺便给你捎回来的夜宵,请快点吃了吧,吃了才有力气干活。”
“太感谢了!”这人间真善美,让她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特别是在寒风呼啸的冬夜,一碗热辣辣的酸辣豆角面或及第粥就会让她感动一整个的夜晚,甚至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暖乎乎的。P2-5
这是一本护理人员书写的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涯、事业成长的书,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南丁格尔精神,故事情节真实动人,道出了护士内心深处的心声,是一本好读本。
——张振路(广东省护理学会前理事长)
护士、医生与病人,在医院里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张红霞把日常的医疗护理情景融入文学元素,展示了生命的诗性光芒。
——杨克(著名诗人、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看到《最美的年华一一名资深护士的日记》,就联想到“非典”时期的《护士长日记》,它们都出自护士长的手笔,不同的表述,却同样能触摸人心,让人感动。
——温远辉(著名诗人、评论家、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最美的年华——一名资深护士的日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反映当代护士工作、生活的书。张红霞一笔一画,描绘生命的线条,记录医院发生的历史瞬间镜头,具有时代特征,故事真切感人。
——何晓顺(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山一院副院长)
人们只知道护士是“白衣天使”,认为她们天然承担着奉献的义务,却忽略了她们也是母亲、女儿、妻子。在生活中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快乐、痛苦的人,也需要理解、呵护和疼爱。一然写护士的苦、乐与成长,写脱下白大褂后的生活,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群体的内心、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蒲荔子(畅销书作家、“你是我的虚荣”空间创始人)
我为什么写《护士日记》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佛罗伦斯·南丁格尔,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南丁格尔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富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当护士,并于1854年10月21日丰动申请担任战地护士,同时率领38位妇女,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护理战争中的伤病员。6个月后,战地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下降至2%,这种堪称“奇迹”的护理效果震撼了英国,并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护士的看法,显著提高了护士的社会地位,护理工作从此受到重视。
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被人们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5月12日是南丁格尔的生日,国际护士节定在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被称之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
南丁格尔不仅开创了护理事业,还撰写了《医院笔记》《护理札记》等主要著作。她的《护理札记》为现代西方护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用笔记式的写法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够使人不生病或者是使人从患病中康复,该如何正确地照顾他人的健康,也让人们学会自我护理。
《护理札记》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被医疗卫生界的著名人物认为是“头等重要的著作”和“划时代的稀有著作”,并立即成为一本畅销书,不但在英国本土大为风行,在美国也深受欢迎。
2003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在进入“非典”病房前,心里就想着“买的是一张单程票,若有回程更好”。在奋力抗“非典”的过程中,她真实记录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白衣战士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动人细节,那是被称之为震撼人心的《护士长日记》。
在2016年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她从“非典”的故事谈到目前的“医患关系”,并坦言:“如今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理解和偏见让人‘心寒’,再这么下去,真的不敢甩开膀子干了。”确实如此,她道出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心声。
多少伤痛的故事一幕幕在各大医院轮流上演,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病魔,本应并肩作战,彼此却成了对立。当听到某问医院的主管医生被刺杀,看到某个医院怀孕的护士只因一句“等一下”的话被踢到流产的报道时,我们的心在不断地滴血,眼泪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涌出来。
尽管如此,广大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在自己岗位上,责无旁贷地,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只是心里多了一份悲伤,多了一些无奈……
当然,我不是南丁格尔,没有她的伟大和丰功伟绩;也不是张积慧,能在轰动全中国的激烈的抗“非典”战争中,在生命随时可能遭受袭击,随时遇难的情况下,写出震撼人心的《护士长日记》…… 作为中国320多万护理队伍中一员的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里工作了20多年的资深护士,曾经与护理事业轰轰烈烈地谈过一场持久的恋爱,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出院的满意度调查表中10个出院的人,有9个会默默在“满意的护士”那一栏填上我的名字。无疑作为临床一线护士的我,成就感主要来自自己护理的患者发自内心的感动,但是后来,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
在整个中国,护士的离职率高居不下,平均超过10%。原因很多,诸如社会地位、晋升机会、待遇、工作量、夜班、紧张的医患关系……作为一个以生命为重心的护理职业,离职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下影响着它的质量和效率。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看到护理队伍从原来的五六百名护士,发展到今天的3000多名,从招收护校的毕业生到今天的本科护士,目前中山一院还拥有博士毕业的护士,护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看到医疗技术的推陈出新,医院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下人们看病方式的变迁,医患关系随之发生的微妙变化……
我读过作家六六写的一篇《万能的护士》很多遍,她讲述故事的时候并非直接描述护士本身,而是通过第三者在护士出身的白小姐严格要求之下发生的蜕变,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万能护士的例子。作为一个外行的作家尚且可以把一个护士写得如此传神、生动、深刻,字字句句散发着正能量,怎不令人叹服。而作为护士作者的我也从中受到启发。
很多很多的人不了解护士,而我的身边有太多的优秀护士,我却无法一一在书中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正如一生热爱护理事业的张振路主任在看了《最美的年华——一名资深护士的日记》之后说:我无法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护理人员那种飒爽英姿,他们的任劳任怨与无私奉献,他们的才艺……
说到这,我多想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表达一下护士。此时,我不自觉想起了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第二届羊城护理文化论坛“护十感想”的征集中.诗人世宾的文字:“白衣天使的工作就是人类美好事业的最后防线,她们守护肉身,留住了精神。”目前为止,我想不到更好的文字,更扼要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它,为此我把世宾的这句放在文的开头,送给天下的白衣天使,送给天下所有与白衣天使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们。
张红霞2017年11月19日
护士的爱与智慧
《最美的年华——一名资深护士的日记》一书,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耳濡目染的感受,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写出了护士职业生涯中的酸甜苦辣,道出了护士成长的艰辛。作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南丁格尔精神——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南丁格尔的誓言牢记在心底;闪烁着护士的爱与智慧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护士工作的确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辛而又劳苦,既含有语言的艺术又有精湛的技艺。无论白天、黑夜,护士都巡视在病人身旁——以精湛的技术配合医生成功抢救垂危的病人;白天,细心的观察、亲切的话语、满含哲理的讲解给予了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晚上,通宵地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地为病人解除痛苦。
护士24小时巡视在病房,技术上精益求精,执行医嘱,给予病人生活护理、健康指导、康复锻炼和营养教育等,用美好心灵和精湛服务全心全意地呵护着每一位病人,增进病人的健康、延续病人的生命。
护士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护士、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即使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误解和不理解,她们仍能坦然处之,微笑仍然挂在脸上,充分体现了护士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
感谢作者张红霞,通过自己身历其中的感受,细腻的观察,描述了护士群体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追求,鲜活形象和无私的奉献,写了护士群体中的你、我、她,也写出了护士内心深处的心声,增进了各行各业对护士的认知和理解。
这是一本护理人员自己书写的描述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涯、事业成长的书,故事情节真实动人,是值得一读的一本好读本。
广东省护理学会前理事长:张振路
2018年4月16日
张红霞著的《最美的年华——一名资深护士的日记》是一部纪录和表现当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生活,尤其是护理工作的非虚构作品集。作者张红霞(一然)是生活、工作在广州,坚持业余创作多年的诗人、作家,也是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副主任护师。她以自己第一线工作的真实体验,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靠精彩的案例,丰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护理工作的真实内情,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医护工作细节的神秘面纱。作者以作家的情怀,运用清丽生动的文笔,细腻真切的心理感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直观生动的场景,刻画了一个个亲切可爱的年轻护士的形象。在写下她们平凡朴素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着力表现她们丰富的情感天地,努力展现她们朴实纯真的心灵世界。可以说,这本书是献给即将到来的护士节最好的礼物。
《最美的年华——一名资深护士的日记》一书,作者张红霞以亲身的经历和耳濡目染的感受,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写出了护士职业生涯中的酸甜苦辣,道出了护士成长的艰辛。作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南丁格尔精神——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南丁格尔的誓言牢记在心底;闪烁着护士的爱与智慧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