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清两代读书人最羡慕的“远大前途”,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就是读书、科举、考中、做官的“一条龙”,这“成功道路”中最关键的桥梁,是考试中最主要的内容——八股文。
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个部分组成的议论文,由于字数和内容都有严格限制(三百或五百字一篇),且考官在阅卷时要在短时间内连续阅读许多题目一模一样、意思大同小异的“高考作文”,想让自己的“这一篇”一下抓住考官眼球,留下深刻印象并借此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文章结构安排上下足工夫,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巧妙借助八股文的结构形式,将原本有限的文章主题用起承转合、反复对比烘托的方法层层渲染。要知道明清科举对八股文的要求是结构规范、字迹不能有涂抹错误,不能跑题,所有议论都必须出自古代“圣贤”,不在文章结构上“做足花样”,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这种起承转合、正着反着来回折腾的写法,被当时编写“高考教参”——“时文选”的出版商和编纂者们称作“一波三折”,并且他们在“教参”中指出,这种写法古已有之(中国古代读书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讲个典故,要拉几位古人来帮衬),最出名的则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古散文。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北宋人,宋代科举的主要考试形式是“策论”,这是一种较八股文体裁上稍自由的议论文体,而欧阳修和三苏都是写策论公认的高手,尤其是苏轼,时人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说法,指苏轼的策论波澜起伏,意象万千,让阅卷者一见之下便爱不释手,是当时考生模仿的对象。苏轼的写法其实颇类后世八股,剔除钳制思想、个性一类的缺点,必须承认,较诸策论,八股文是更严谨精炼的议论文形式,苏轼用“准八股”去考策论,颇有些“穿越剧”主角用现代“法宝”欺负古人的“不公平感”。
当然,“一波三折”不一定指八股、策论,结构类似的散文也可以这么形容。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曾赞扬欧阳修的名篇《泷冈阡表》,“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狱,语凡数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笔,自然刺目”,这段话表明,“一波三折”的文章结构,其目的是在有限篇幅内尽可能制造曲折和悬念,增加有限文意的感染效果,从而达到“自然刺目”的作用,也表明直到此时,“一波三折”的含义仍主要停留在形容文章结构上。
那么,形容文章结构就是“一波三折”的本义吗?事实并非如此。“一波三折”最初出自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是用来形容书法的。
《笔阵图》是西晋大书法家卫夫人所写、现存最早的楷书教学指南,王羲之是卫夫人的学生,《题笔阵图后》是作为学生,对老师这篇教学指南的“读后感”。在文章中,王羲之说卫夫人曾指点他“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并提到曹魏时钟繇的学生宋翼在得到钟繇指点后书法突飞猛进,“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意思是说,在写“横”的时候不能写得太平太直,而要写出波澜曲折的效果,才更有感染力。(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