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些常识的真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陶短房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读书人最羡慕的“远大前途”,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就是读书、科举、考中、做官的“一条龙”,这“成功道路”中最关键的桥梁,是考试中最主要的内容——八股文。

八股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个部分组成的议论文,由于字数和内容都有严格限制(三百或五百字一篇),且考官在阅卷时要在短时间内连续阅读许多题目一模一样、意思大同小异的“高考作文”,想让自己的“这一篇”一下抓住考官眼球,留下深刻印象并借此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文章结构安排上下足工夫,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巧妙借助八股文的结构形式,将原本有限的文章主题用起承转合、反复对比烘托的方法层层渲染。要知道明清科举对八股文的要求是结构规范、字迹不能有涂抹错误,不能跑题,所有议论都必须出自古代“圣贤”,不在文章结构上“做足花样”,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这种起承转合、正着反着来回折腾的写法,被当时编写“高考教参”——“时文选”的出版商和编纂者们称作“一波三折”,并且他们在“教参”中指出,这种写法古已有之(中国古代读书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讲个典故,要拉几位古人来帮衬),最出名的则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古散文。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北宋人,宋代科举的主要考试形式是“策论”,这是一种较八股文体裁上稍自由的议论文体,而欧阳修和三苏都是写策论公认的高手,尤其是苏轼,时人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说法,指苏轼的策论波澜起伏,意象万千,让阅卷者一见之下便爱不释手,是当时考生模仿的对象。苏轼的写法其实颇类后世八股,剔除钳制思想、个性一类的缺点,必须承认,较诸策论,八股文是更严谨精炼的议论文形式,苏轼用“准八股”去考策论,颇有些“穿越剧”主角用现代“法宝”欺负古人的“不公平感”。

当然,“一波三折”不一定指八股、策论,结构类似的散文也可以这么形容。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曾赞扬欧阳修的名篇《泷冈阡表》,“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狱,语凡数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笔,自然刺目”,这段话表明,“一波三折”的文章结构,其目的是在有限篇幅内尽可能制造曲折和悬念,增加有限文意的感染效果,从而达到“自然刺目”的作用,也表明直到此时,“一波三折”的含义仍主要停留在形容文章结构上。

那么,形容文章结构就是“一波三折”的本义吗?事实并非如此。“一波三折”最初出自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是用来形容书法的。

《笔阵图》是西晋大书法家卫夫人所写、现存最早的楷书教学指南,王羲之是卫夫人的学生,《题笔阵图后》是作为学生,对老师这篇教学指南的“读后感”。在文章中,王羲之说卫夫人曾指点他“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并提到曹魏时钟繇的学生宋翼在得到钟繇指点后书法突飞猛进,“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意思是说,在写“横”的时候不能写得太平太直,而要写出波澜曲折的效果,才更有感染力。(P3-4)

目录

成语的前生今世

 “一波三折”究竟是怎么“波折”的?

 什么是“文武之道”?

 从飞鸟依人到小鸟依人

 铮铮铁骨原本没那么“值钱”

 从“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

 “穷且益坚”的“穷”是“贫困”之意吗?

 “走马观花”的“走”是什么意思?

 “洪荒之力”有多大?

 “学而不厌”是不厌倦学习吗?

容易误读的称谓

 孟姜女到底姓什么?

 “杜工部”是多大的官?

 “司马”和“大司马”是一回事吗?

 丞相与宰相本不相同

 古今不同话说“选举”

被误解的常见词

 “中国”也会被误读吗?

 莫误“娑婆”与“婆娑”

 张飞的“丈八蛇矛”是什么武器?

 一误再误的“年方”

 “颇有慈心”是有多少慈心?

 敌国就是“敌对国家”吗?

 比窦娥还冤的“封建”

 什么是“压轴戏”?

 关公的大刀有多重?

混淆视听的常识

 “春风十里”莫胡吹

 不能乱用的“未亡人”

 “人尽可夫”原本没有贬义

 各领风骚的“风骚”

 你的饭爽不爽口?

附录

 容易误用的成语

序言

当昨日的常识变成今天的僻典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诗词诵读蔚然成风,有人知道我喜欢写诗文,请我听诵读“多提宝贵意见”,我往往笑而不答,逼问急了只好吐一句“你们读的唐诗,唐朝作者怕都听不出哪酋是他自己写的”。

这并非一句笑谈:尽管中国自秦灭六国以来,讲究“书同文、车同轨”,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统一,但社会毕竟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语言文字说到底,终究是用于社会成员间相互沟通、表达的,总会随着时代、社会、风俗的变化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一年、十年,当事人对这种改变可能浑然未觉,但百载、千载后回头再看,我们会惊觉沧海桑田、造化之妙:昨天人人耳熟能详的常识,今天或已成为连专家、教授都会混淆的僻典;同样的一个词、一句话,字面未变,含义却已大相径庭,甚至连褒贬都颠倒了过来。

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已与昔日大不相同,“常识变僻典”的速度也在加快,“咬文嚼字”之类的节目一面在努力纠正某些用错的典、读错的音,一面自己也常会一不小心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号称全世界最重视语言规范化的法国,其文字纠察部门也成年累月为这些问题疲于奔命。

但对于那些稍稍“沉淀”,却仍然“活”在我们口中、笔下的语言文字,适当的讲究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毕竟,语言和文字承载着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的许多掌故和秘密,只有顺利理解、准确解读隐藏在“今天僻典”中的“昨日常识”,而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杂音所干扰,造成歧义、误读,才能更好地继承由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宝藏。

这本《那些常识的真相》正是出于上述目的,在近一年时间里陆续写成的一组短文,每篇短文都是对那些因古今歧义、异义和反义,而被许多当代人误解、混淆的名言、成语和典故等的解读。其中有一些,许多读者未必陌生,只是未曾系统、全面了解个中缘由,另一些则大多数读者并不太清楚,甚至在日常中时时用错,却浑不自知。

如今,蒙中华书局将这些短文结集出版,希望对读者辨析、掌握“昨日常识、今天僻典”有所助益,对朋友们借助语言文字媒介,准确深入地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宝藏有所启发。书中必有许多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陶短房

内容推荐

陶短房著的《那些常识的真相》以丰富多彩的事例、生动活泼的语言,对那些因古今歧义、异义和反义,而被许多当代人误解、混淆的名言、成语和典故等进行了解读。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华夏历史文明,累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准确掌握文化常识是一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但很多文化常识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解被滥用,被以讹传讹,造成和本意谬以千里的现象。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普通大众,对我们的文化常识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知。

陶短房著的《那些常识的真相》梳理、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被误用的部分文化常识,还它们以本来面目。本书和《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一起,同为讲解“语言文字、文化常识”的书,为同一系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