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下重晓子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在电视台担任记者时,曾经采访并报道过类似的事件。在我采访时,也常听到类似的反应和言论。

若是在自家附近发生了火灾、盗窃或杀人等社会案件时,就会有人说:“这附近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或者说:“在这么安静的住宅区发生这种事,我想都没想过。”

大家认为自己的身边都是好人,不可能发生这种恶劣事件,或者觉得这类事件跟自己无关,只有在电视或报纸上才会看到。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电信诈骗,骗子会假装成受害者的孩子或孙子,假装陷入困境,然后打电话请求金钱支持。他们会以公款遗失或是被偷,急需用钱;或是谎称自己感冒;亦会有人佯装成警官等为理由。总之,诈骗手法日新月异。

为何会有人把家人的请托毫不怀疑地信以为真呢?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家人,把家人的危机当作自己的,觉得非救不可。

但是,就算骗子再怎么伪装,为何只凭一通电话就能轻易上当呢?为什么不经确认就相信了那样的谎言呢?

我想,在欧美,这样的诈骗估计很难成功。但是在日本,尽管这种电信诈骗案频频登上报纸版面,警察机关也常提醒大家要注意,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被害者大多会自认倒霉,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怪这样的受害者一直没有减少。

我在银行曾经目睹过这样的情况。有位年长的妇人正打算汇出大笔巨款时,被银行职员察觉到异样进而询问,妇人马上回答:“如果不赶快汇出去,我的孩子就惨了。”大家把孩子的危机看成自身的危机,就算是已经成年的孩子,也仍会想办法帮助他。

虽然这也许是温馨感人的亲情使然,但是缺少理性谨慎的思考,慌乱下就容易做出有欠思虑的举动。

日本和欧美社会有一个决定性的差异,就是个人主义和家庭主义的不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或哪个不好,但在家庭这个单纯的空间里,犯罪确实是比较容易潜入的。

我也曾经接到过一通电话,对方知道我的姓名,还说我先生因为在电车上骚扰女性,被扣留在站长室。并且对方表示自己是帮我解决这件事的律师,还要私下和解,因此让我去筹钱。

我知道我先生那时正要坐电车到大学教书,所以就将计就计,仔细问他“那个人身高是多少”“是胖还是瘦”等。

果然如我所想,确实很可疑。我一问,电话那端的人一时语塞。所以就算对方装得再像,只要我们好好询问细节,就不会上当。

因为是家人的事,所以很难保持平常心,就算觉得可疑,也一心想着要赶快解决,所以才让对方有机可乘。为何我们会失去怀疑和再次确认的冷静呢?  为何会盲目相信家人

我们往往会认为家人之间有深厚的信赖基础,应该不会发生冲突,所以不愿承认家庭成员的个人想法与自己之间的差异。

我总是在某个案件或事故发生时,想着也许明天就轮到我了。所谓的家庭,其实每位成员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即使产生冲突,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虽然不至于发生什么大事,但是亲子间的争执或兄弟阋墙等也都是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可能是当时有一方忍了下来,或是另一方有所缓和,之后就好像若无其事地照常过日子。可是,积少成多,小嫌隙可能会变成大心结。

在我家,家人之间也是会闹别扭的。父亲因为无法克制战后被迫卸下公职的焦躁情绪,有时会对母亲动手。

P4-7

目录

序 其实大家都不了解自己的家人

第一章 如何处理困难的家人关系

 盲目相信家人的人

 为何会盲目相信家人

 不婚男女增加的原因

 对孩子无法放手的父母,让人看不下去

 家人不睦,孩子还是能安稳成长

 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是个乏善可陈的人

 家人的期待是最可怕的压力来源

 为子孙留下遗产就是对的吗

 金钱,让家人关系变得丑陋

 即使是夫妻,也未必能真正相互了解

第二章 家人这种病

 只会讲家庭私事的人很无趣

 聊私事就是想自夸或抱怨

 和他人比较家庭私事是万恶根源

 称呼丈夫为“一家之主”的畸形文化

 “为了孩子而不离婚”是正确的吗

 没有比婚姻压力更大的事

 女性一定得要孩子吗

 对不孕的女性说“给我生孩子”实在太残酷

 也有人因被家人舍弃而过得不错

 孤独死并非不幸

 死后不进家族坟墓的人越来越多

 就算不结婚,和别人一起生活也是很重要的

 家庭相册代表的意义

 家庭有时让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第三章 了解你的家人

 因家庭照护而增进的亲子关系

 父母需要被照顾时,才会表现出软弱的一面

 家庭为何具有排他性

 以家庭为名的暴力

 不被人依靠的孤独感

 不断改变的家庭结构

 家人关系又近又远

 只有两个人的家庭

 印有全家福的贺年卡是一种强行推销幸福的方式

 真正的家人关系和血缘无关

第四章 给离世家人的信

 了解家人就是了解自己

 给父亲的信——最重要的遗物

 给父亲的信——男人间的吵架

 给父亲的信——堕落的偶像

 给父亲的信——家庭瓦解

 给父亲的信——主治医生的信

 给父亲的信——病情骤变

 给母亲的信——父母信件

 给母亲的信——自信的母性

 给母亲的信——反抗旧生活

 给哥哥的信——无法挽回的遗憾

 给哥哥的信——缠绕的线

 给自己的信——最后还是孤身一人

序言

“你了解你的家人吗?”

这是我对“家庭”提出的最犀利的提问。

对家人关系感到迷惘的你,或许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何为家人

每每和友人见面时,我都会习惯性地问他们:

“你了解你的家人吗?”

他们都会用狐疑的表情回答我:

“当然了,我们很了解家人呀!”

“真的吗?”

我不厌其烦地又问一次,令他们心生疑惑,反问我:

“为什么要这么问呢?难道你不了解自己的家人吗?”

没错,我最近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家人而感到愕然。

父亲到底是怀抱着何种信念而活?母亲为何对我倾注近乎异常的关爱?哥哥对我这个妹妹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都一无所知……

如果我早一点儿问他们就好了,但这一切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去了一个我再也无法沟通的世界。我只能在心里不停地思索这些问题。

反而,我会为了了解好友而常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因此比起家人我更了解朋友。我想这是因为朋友之间能不被亲情迷惑,能从理性的角度判断彼此的一切,因此能更准确地掌握彼此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虽说是长年生活于同一个屋檐下,到头来还是不明了何为家人。因为每天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而忙碌,所以自始至终都未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不,或许是认为我不能够踏进那个世界,所以大多只在脑海中一边想着“啊,是这样啊”,然后一边守护着家人。

每当电视报道家暴新闻时,我都会想,如果亲子间多一些对话,或是家庭气氛再好一点的话,应该会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吧。但我想有些事本来就是不太可能改变的,或者很难改变。

孩子有时不愿被父母探听自己的内心,也不愿让父母担心。如果父母发觉孩子有异样,常常会企图探问。如果孩子还小就另当别论,他们从小学进入中学,身心慢慢转变为大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不愿被父母窥探内心,正因为处在青春期,所以孩子想要远离父母这个近在身边的“权威”,青春期孩子的冲动行为和他们敏感的内心常常是背道而驰的。

为何这些孩子受到父母亲的虐待,却不愿对外求援呢?我想他们对外应该是不愿说任何一句父母的不是,而只是说自己的不对。就算受挫,孩子还是想要守护家人。

把这些残酷强加给孩子的家长到底是怎么了?

从我开始想了解“何为家人”这点谈起吧。

当我把“家人”视为一个群体时,我发现我根本回答不出“何为家人”。但是,当我把每个家庭成员独立思考,把父亲、母亲、哥哥都视为“个体”时,我便可以讲出他们的关联性。

我不是很擅长以“家人”为出发点的思考模式。因此,我打算从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角度来思考“何为家人”。

……

母亲为了我什么都愿意付出。可以说,她是一个为女儿而生的人,她对我倾注了所有的关心与亲情,为此我感到异常烦恼,从某个时期开始就不再跟母亲说有关自己的事。无论是我上过的电视节目还是写过的文章、书籍等,母亲都是从友人的口中得知,为此她感到非常悲伤。我常想如果她能多为自己而活,我也会比较轻松。

我在轻井泽的山庄里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母亲在结婚前与在外执行公务的父亲有上百封的书信往来。信中的母亲满含少女情怀,那是我所不了解的母亲。母亲生于雪国上越,每天与无边无际的皑皑白雪相处,在暗无天日的灰白世界里,直到遇见父亲才把内心累积的热情一下子爆发出来。在这些信件中,我看到了母亲钢铁般的意志。

母亲是父亲的再婚对象,父亲在上一段婚姻里育有一个3岁的儿子,母亲曾在信中写道:“为了了解这个孩子,希望生一个自己的孩子。”而我就是母亲在那样的意志下所生的孩子。

哥哥直到上大学前都不知道这件事。后来,他和父亲的关系降到冰点,他去了东京的祖父母家,并在他们的照顾下长大,所以我没有什么和哥哥面对面谈话的印象。当时心想着反正来日方长,没想到哥哥罹癌,一年后便离开了人世。

结果,在我深入了解父亲、母亲和哥哥前,他们都离开了人世。

相信不止我一个,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不了解家人的状况下、不确定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想法前,就这般匆匆地面临了生离死别。

我们生来不能选择家人,从出生就决定了将来成长的框架,然后就在这个框架里,扮演着我们在这个家庭里的角色,扮演着名为父亲、母亲和孩子的各种角色。以家和万事兴为名,彼此装模作样,相信彼此相爱着,仿佛家庭是一个可以彼此理解、互相包容的美好空间……在这里,个体被埋没,然后衍生出“家庭”这个巨大产物。

但我认为,了解家人的方法并非陷于“家和万事兴”的幻想,而是找回每个人的独立个体,不是吗?

内容推荐

愈亲近的人,愈让人感到疲倦、恐惧!颠覆传统视角,重新思考“家人”的意义!

对于家人,我们总是习惯于互相依靠,却又时常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到,所以家人也会成为烦恼的来源。下重晓子著的《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一书,开篇提出“何为家人?”“你了解你的家人吗?”作者以其自身经历和独特的心理视角,细述要正视家庭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该如何解决;不再复制父母的错误教养和婚姻模式;与伴侣建立良好的沟通,懂得正确表达爱与关怀,给孩子更健康的家庭生活。

关于父母:父母需要被照顾时,才会表现出软弱的一面;父母会对孩子有所期待,孩子也同样会对父母有所期待……

关于伴侣:即使是夫妻,也未必能真正互相了解;称呼丈夫为“一家之主”是一种畸形文化;“为了孩子而不离婚”是正确的吗……

关于子女:家人的期待是最可怕的压力来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是个乏善可陈的人:家庭不睦,孩子还是能安稳成长……

关于自己:就算不结婚,和他人一起生活也是很重要的;只会讲家庭私事的人很无趣;了解家人就是了解自己……

有爱就有伤害,有期待就会被期待。当面对家庭问题时,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

编辑推荐

下重晓子著的《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是人生必读的一本“家庭经”。

作者主张:

女人要有自我空间且经济独立。

不要当大人眼中的乖乖牌,要有主见和自我意识。

只对“自我期许”负责,不再在乎他人看法。但当她接二连三失去家人后,她开始体悟到“家人间是需要沟通的”。因为了解家人的同时,就是了解自己。

她学会:学习倾听对方的声音;不要先入为主地评断你心目中的家人;真正的“家人”与血缘无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