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电视台担任记者时,曾经采访并报道过类似的事件。在我采访时,也常听到类似的反应和言论。
若是在自家附近发生了火灾、盗窃或杀人等社会案件时,就会有人说:“这附近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或者说:“在这么安静的住宅区发生这种事,我想都没想过。”
大家认为自己的身边都是好人,不可能发生这种恶劣事件,或者觉得这类事件跟自己无关,只有在电视或报纸上才会看到。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电信诈骗,骗子会假装成受害者的孩子或孙子,假装陷入困境,然后打电话请求金钱支持。他们会以公款遗失或是被偷,急需用钱;或是谎称自己感冒;亦会有人佯装成警官等为理由。总之,诈骗手法日新月异。
为何会有人把家人的请托毫不怀疑地信以为真呢?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家人,把家人的危机当作自己的,觉得非救不可。
但是,就算骗子再怎么伪装,为何只凭一通电话就能轻易上当呢?为什么不经确认就相信了那样的谎言呢?
我想,在欧美,这样的诈骗估计很难成功。但是在日本,尽管这种电信诈骗案频频登上报纸版面,警察机关也常提醒大家要注意,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被害者大多会自认倒霉,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怪这样的受害者一直没有减少。
我在银行曾经目睹过这样的情况。有位年长的妇人正打算汇出大笔巨款时,被银行职员察觉到异样进而询问,妇人马上回答:“如果不赶快汇出去,我的孩子就惨了。”大家把孩子的危机看成自身的危机,就算是已经成年的孩子,也仍会想办法帮助他。
虽然这也许是温馨感人的亲情使然,但是缺少理性谨慎的思考,慌乱下就容易做出有欠思虑的举动。
日本和欧美社会有一个决定性的差异,就是个人主义和家庭主义的不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或哪个不好,但在家庭这个单纯的空间里,犯罪确实是比较容易潜入的。
我也曾经接到过一通电话,对方知道我的姓名,还说我先生因为在电车上骚扰女性,被扣留在站长室。并且对方表示自己是帮我解决这件事的律师,还要私下和解,因此让我去筹钱。
我知道我先生那时正要坐电车到大学教书,所以就将计就计,仔细问他“那个人身高是多少”“是胖还是瘦”等。
果然如我所想,确实很可疑。我一问,电话那端的人一时语塞。所以就算对方装得再像,只要我们好好询问细节,就不会上当。
因为是家人的事,所以很难保持平常心,就算觉得可疑,也一心想着要赶快解决,所以才让对方有机可乘。为何我们会失去怀疑和再次确认的冷静呢? 为何会盲目相信家人
我们往往会认为家人之间有深厚的信赖基础,应该不会发生冲突,所以不愿承认家庭成员的个人想法与自己之间的差异。
我总是在某个案件或事故发生时,想着也许明天就轮到我了。所谓的家庭,其实每位成员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即使产生冲突,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虽然不至于发生什么大事,但是亲子间的争执或兄弟阋墙等也都是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可能是当时有一方忍了下来,或是另一方有所缓和,之后就好像若无其事地照常过日子。可是,积少成多,小嫌隙可能会变成大心结。
在我家,家人之间也是会闹别扭的。父亲因为无法克制战后被迫卸下公职的焦躁情绪,有时会对母亲动手。
P4-7
“你了解你的家人吗?”
这是我对“家庭”提出的最犀利的提问。
对家人关系感到迷惘的你,或许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何为家人
每每和友人见面时,我都会习惯性地问他们:
“你了解你的家人吗?”
他们都会用狐疑的表情回答我:
“当然了,我们很了解家人呀!”
“真的吗?”
我不厌其烦地又问一次,令他们心生疑惑,反问我:
“为什么要这么问呢?难道你不了解自己的家人吗?”
没错,我最近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家人而感到愕然。
父亲到底是怀抱着何种信念而活?母亲为何对我倾注近乎异常的关爱?哥哥对我这个妹妹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都一无所知……
如果我早一点儿问他们就好了,但这一切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去了一个我再也无法沟通的世界。我只能在心里不停地思索这些问题。
反而,我会为了了解好友而常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因此比起家人我更了解朋友。我想这是因为朋友之间能不被亲情迷惑,能从理性的角度判断彼此的一切,因此能更准确地掌握彼此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虽说是长年生活于同一个屋檐下,到头来还是不明了何为家人。因为每天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而忙碌,所以自始至终都未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不,或许是认为我不能够踏进那个世界,所以大多只在脑海中一边想着“啊,是这样啊”,然后一边守护着家人。
每当电视报道家暴新闻时,我都会想,如果亲子间多一些对话,或是家庭气氛再好一点的话,应该会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吧。但我想有些事本来就是不太可能改变的,或者很难改变。
孩子有时不愿被父母探听自己的内心,也不愿让父母担心。如果父母发觉孩子有异样,常常会企图探问。如果孩子还小就另当别论,他们从小学进入中学,身心慢慢转变为大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不愿被父母窥探内心,正因为处在青春期,所以孩子想要远离父母这个近在身边的“权威”,青春期孩子的冲动行为和他们敏感的内心常常是背道而驰的。
为何这些孩子受到父母亲的虐待,却不愿对外求援呢?我想他们对外应该是不愿说任何一句父母的不是,而只是说自己的不对。就算受挫,孩子还是想要守护家人。
把这些残酷强加给孩子的家长到底是怎么了?
从我开始想了解“何为家人”这点谈起吧。
当我把“家人”视为一个群体时,我发现我根本回答不出“何为家人”。但是,当我把每个家庭成员独立思考,把父亲、母亲、哥哥都视为“个体”时,我便可以讲出他们的关联性。
我不是很擅长以“家人”为出发点的思考模式。因此,我打算从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角度来思考“何为家人”。
……
母亲为了我什么都愿意付出。可以说,她是一个为女儿而生的人,她对我倾注了所有的关心与亲情,为此我感到异常烦恼,从某个时期开始就不再跟母亲说有关自己的事。无论是我上过的电视节目还是写过的文章、书籍等,母亲都是从友人的口中得知,为此她感到非常悲伤。我常想如果她能多为自己而活,我也会比较轻松。
我在轻井泽的山庄里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母亲在结婚前与在外执行公务的父亲有上百封的书信往来。信中的母亲满含少女情怀,那是我所不了解的母亲。母亲生于雪国上越,每天与无边无际的皑皑白雪相处,在暗无天日的灰白世界里,直到遇见父亲才把内心累积的热情一下子爆发出来。在这些信件中,我看到了母亲钢铁般的意志。
母亲是父亲的再婚对象,父亲在上一段婚姻里育有一个3岁的儿子,母亲曾在信中写道:“为了了解这个孩子,希望生一个自己的孩子。”而我就是母亲在那样的意志下所生的孩子。
哥哥直到上大学前都不知道这件事。后来,他和父亲的关系降到冰点,他去了东京的祖父母家,并在他们的照顾下长大,所以我没有什么和哥哥面对面谈话的印象。当时心想着反正来日方长,没想到哥哥罹癌,一年后便离开了人世。
结果,在我深入了解父亲、母亲和哥哥前,他们都离开了人世。
相信不止我一个,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不了解家人的状况下、不确定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想法前,就这般匆匆地面临了生离死别。
我们生来不能选择家人,从出生就决定了将来成长的框架,然后就在这个框架里,扮演着我们在这个家庭里的角色,扮演着名为父亲、母亲和孩子的各种角色。以家和万事兴为名,彼此装模作样,相信彼此相爱着,仿佛家庭是一个可以彼此理解、互相包容的美好空间……在这里,个体被埋没,然后衍生出“家庭”这个巨大产物。
但我认为,了解家人的方法并非陷于“家和万事兴”的幻想,而是找回每个人的独立个体,不是吗?
愈亲近的人,愈让人感到疲倦、恐惧!颠覆传统视角,重新思考“家人”的意义!
对于家人,我们总是习惯于互相依靠,却又时常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到,所以家人也会成为烦恼的来源。下重晓子著的《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一书,开篇提出“何为家人?”“你了解你的家人吗?”作者以其自身经历和独特的心理视角,细述要正视家庭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该如何解决;不再复制父母的错误教养和婚姻模式;与伴侣建立良好的沟通,懂得正确表达爱与关怀,给孩子更健康的家庭生活。
关于父母:父母需要被照顾时,才会表现出软弱的一面;父母会对孩子有所期待,孩子也同样会对父母有所期待……
关于伴侣:即使是夫妻,也未必能真正互相了解;称呼丈夫为“一家之主”是一种畸形文化;“为了孩子而不离婚”是正确的吗……
关于子女:家人的期待是最可怕的压力来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是个乏善可陈的人:家庭不睦,孩子还是能安稳成长……
关于自己:就算不结婚,和他人一起生活也是很重要的;只会讲家庭私事的人很无趣;了解家人就是了解自己……
有爱就有伤害,有期待就会被期待。当面对家庭问题时,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
下重晓子著的《别说一切都是家人的错是人生必读的一本“家庭经”。
作者主张:
女人要有自我空间且经济独立。
不要当大人眼中的乖乖牌,要有主见和自我意识。
只对“自我期许”负责,不再在乎他人看法。但当她接二连三失去家人后,她开始体悟到“家人间是需要沟通的”。因为了解家人的同时,就是了解自己。
她学会:学习倾听对方的声音;不要先入为主地评断你心目中的家人;真正的“家人”与血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