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著的《机器之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用卓越的想象力描述了一种可能性,在合上这本书后我们都祈祷这样的未来不要变成现实,但它的景象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书中的世界由三种力量构成:原生人类、经过机器改造的人类和超级AI,三股力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不共戴天的对抗,也有不稳定的结盟和共生。人性的纠结和异化、命运的选择和冷酷的毁灭战争碰撞融汇,构成了这段如激流般疯狂行进的未来史,每时每刻都在命悬一线的震撼中度过,甚至不给人以喘息的间隙。
《机器之门》给出了选择,同时也以厚重的笔触描述了这种选择的艰难和残酷,但坚定地表现了这种选择的必然性。
江波著的《机器之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讲述了不远的未来,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人类社会中掀起巨大波澜。著名独立记者楚南天在现场直播时,被一伙暴徒劫持到神秘基地,受到机器人“萨拉丁”的威胁,要求他配合机器联盟的颠覆计划。拥有钢铁之躯的特种战士冯大刚受命潜入恐怖分子基地,营救楚南天。在一个自称“小六”的神秘黑客的帮助下,营救行动成功。然而这期间,全世界风云突变,“阿尔法”人工智能接管了机器联盟,对人类展开全面进攻,掀起腥风血雨!楚南天和冯大刚在不同的情势下,用各自的方式抵抗机器人的攻击。“阿尔法”的军事优势无可抵挡,但来自敌营的“萨拉丁”却带来了最后一丝希望。为了各自的目的,原本的敌人走在一起,去争取人类最后的荣光……
引子 复仇火焰桑迪普
门开了。
这是一扇特别的门,一团漆黑,和墙混为一体。当它没有打开的时候,那儿像是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堵漆黑的墙。
无数的人热爱它、向往它;也有无数的人憎恨它、诅咒它。它是黑墙,只有最热切召唤它的人才能见到。
墙上的门洞正缓缓打开。
门洞里是一个偌大的庭院,一眼望过去,面积或许超过了两个足球场。它也正像足球场一样,绿草如茵,可以一眼望穿。没有一栋屋子,也没有任何设施,无论如何不像是一个工厂。
然而就是这里,没错!
桑迪普跨进门去。
大门在身后自动关闭。
桑迪普摊开双手,示意并没有携带武器,然后从胸口的袋子里掏出了卡片,并将它高高举起。
草地上响起了细微的嗡嗡声,响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在嫩绿的青草上汇聚,就像有成千上万无形的蜜蜂在飞舞。
声音的源头在天上,有什么东西正从天而降。桑迪普抬头张望。
晴朗的天空一片碧蓝,一个黑色的小点正变得越来越大。很快,它变得像一个巨大的碟子,高速旋转,在阳光下,也依稀能看见碟子的边缘放射的彩色灯光。
远远看上去,那就像一个飞碟玩具。
那就是飞碟。
飞碟越降越低,也愈发显得巨大,当它最后悬停在草坪上后,嗡嗡声戛然而止。它的直径至少有三十米,中央鼓起的部分有四米多高。
桑迪普觉得那就像一头巨兽悄然静卧。
银灰的色泽在茵茵绿地的映衬下散发着刺眼的光芒。
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离地半米,没有压弯一根草,没有一丝声响。
这才有点全球最神秘高科技公司的样子。
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自己付出了全部身家,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当然希望看见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这架飞碟是一艘反重力飞船,很不错!据说中国人早已经开始用反重力飞船向空间站运送物资,看来传言是真的。
然而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桑迪普静静地等待着。
“桑迪普·库玛,请上前。”从飞碟里传出声音——是机器合成的标准音,频谱介于男女之间。
桑迪普走上前去,一步一步地靠近飞碟,每一步都像是在试探。虽然他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对于如何发生,却一无所知。这让他紧张不安。
飞碟上突然显露出一个门洞。
门洞里一团漆黑。
桑迪普停下脚步。
“请继续上前。”声音说。
桑迪普继续向前,却放慢了步子。他感到自己正走向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因此需要格外谨慎些。
门洞里有什么东西正向外边走来。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五个。
那是五块扁扁的金属,依次排列,恰好组成一段台阶。
意思再明确不过,这是要自己一直走进飞碟里去。
桑迪普深吸一口气。
“是要我进去吗?”他还是决定先问一句。
“是的,请进。”声音不疾不徐,格外温和。
桑迪普把心一横。十五年了,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还有什么好犹豫?他为自己方才的片刻犹豫而羞愧,他迈开大步,几步跨到了飞碟前,利索地登上台阶,走进门洞。
进入门洞的一刹那,眼前一亮。
身后传来细微的声响,桑迪普惊觉回头。门已经关上,眼前只有一整块银色金属,严丝合缝,完全看不出f1的痕迹。
他快速地打量整个舱室。这舱室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圆柱形玻璃管,大约两米粗细,玻璃管周围众星拱月一般排布着众多机器。地板是一种蓝汪汪的颜色,看上去像是一方池塘。天花板给人印象最深刻,各式各样的机械手从天花板上垂下,参差不齐,仿佛怪异的金属丛林。桑迪普辨认出一款机械臂,他的目光再也无法挪开。(P1-3)
写在“基石”之前
姚海军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夕、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们满怀期待。
精确逼真到窒息的前沿科技画卷,世界极有可能的可怕未来预言,人类及其本性的颠覆性改变之战,千百万年生存和斗争本质的解剖还原。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机器之门》以扣人心弦的节奏和生动精准的细节,描绘了一幅极为惊悚的人机世界图景,在奔放的想象中引发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认识思考。
——复旦大学教授 严锋
《机器之门》用卓越的想象力描述了一种可能性,在合上这本书之后,我们都祈祷这样的未来不要变成现实,但书中的景象总是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