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国学流派
国学以古代书籍为研究对象,因为古文字深奥晦涩,且记录、保存不全,又多有错误、不真之处,故而国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只能或多或少地加入自身的想象和理解,来复原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此一来,因个人对古书籍内容的理解不同,对同一古书的解释自然也会相异。久而久之,国学的流派便产生了。
最早的国学流派为:“义理”、“考据”、“词章”三派,其中:
义理学派即所谓的宋明理学。义理学在解释古书籍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去参考其他古书籍来核实其要表示的意思,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望文生义。所以,很多人认为义理学缺乏准确性。事实上,义理学派也并不是完全不进行考证,它之所以这样处理难解之处,是因为自身的内在特征——义理学派实质上是在借用古书籍来宣传自己的学说,例如:朱熹编著的《四书注》,表面上是在解释古书《四书》,其实是在宣传自己的“二元论”。朱熹意在用孔孟的话来讲述自己的思想,对此,他的解释是:“依照人情物理,孔孟的话就应该这样解释。”朱熹是依照人情物理来解释古书,而朴学的另一派创始人陆九渊则完全依照本心,属于纯正的唯心主义论。相对于陆九渊和王阳明的陆王之学,朱熹的程朱理学尚存很强的客观性。
考据学兴盛时期在清朝。清朝时期,国学之风侧重实事求是、讲究证据,对空疏的理学进行了彻底的批评,考据学就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当时,考据学虽然在学术界占据了霸主地位,然而义理学依然是官方对外宣传的唯一学术。这可能是人们对流传已久的古代学术的依赖性导致。千百年的文化熏陶,想要彻底清除,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考据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欧洲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一致。梁启超先生曾经就考证学派的特点总结出了以下十点:
1.任何主张的成立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证据基础上。
2.在证据的选择上,越是年代久远的证据,可信度越高。
3.仅有孤证支持的结论需暂时保留,待后期寻得更多的有力证据再断定是否。
4.隐匿和曲解证据,都被列为不端正的治学态度。
5.同类事物需要进行归纳、比较,从中寻找通用的规律。
6.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他人的理论,必须注明出处。
7.积极鼓励学术上的良性辩论,即观点不一时,师生之间亦可辩论,且不伤和气。
8.见解不同的双方,要互相尊重对方。 9.提倡钻研,提倡“精深”的研究态度。
10.表达风格提倡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很显然,清代考据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式较义理学派更加先进、合理。然而,因为清代统治阶级对国学范畴的控制,导致国学研究对象非常狭隘。所以,清代国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
在词章方面,“古文”和“骈文”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古文”派在文体上相对自由,是不讲究对仗的散文。而“骈文”则在形式上有严格的格式,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因此,支持骈文其实就是反对古文,支持古文其实就是反对骈文,两个派别对同一古书的解释内容会大相径庭。
国学与世界文化
国学从来就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属人类共有财富。对此认识,外国人要比我们更加深刻。早在很久以前,一些国家的学者便开始有意识地将国学的精华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不惜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千方百计地将中国祖先遗留下来的古物运回他们的国家,陈列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此后,他们又利用各种先进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刊登出来。尽管这些人中不乏手段卑劣者,但是我们自身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客观存在的状况。P8-10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写道:“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国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智慧中最璀璨的明珠。国学,中华文化之本,荟萃百家,包罗万象,是先贤智慧之结晶,虽经朝代兴替,世易时移,但其价值一如江河行地,历久弥新。
从时间的跨度来看,国学与中华文明同步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就人类文明而言,国学创造了华夏文明史,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精神层面来看,国学中既有君主的“治国之道”,也有世人的“普世情怀”,更有寻常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说,国学是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学习和了解国学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
国学,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恢弘深广,五千年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有哲学智慧、有修身养性、有治国韬略……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国人的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是我们汲取精神养素、修身养性、增长智慧的最佳范本,是祖先们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孔孟的儒、老庄的道、六祖慧能的禅,还有孙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谋略,黄帝的养生之道……
不足的是,国学包罗万象,初学者竟不知该从何下手,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国学中的思想精髓。本书根据读者的阅读特点与阅读层次,从浩瀚的国学海洋中节选出了经典的、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国学精髓,由国学概论、国学知识、国学掌典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国学概论部分系统、简洁,方便读者泛读、了解国学;国学知识部分旁征博引,延伸国学常识内涵,引导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国学的精髓,同时增加学习国学的兴趣和阅读快感;国学掌典部分全面、系统介绍了历史中经典的国学范例,为读者提供生动、新鲜的文化感悟。
本书知识面广,涉及国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古典哲学、历史、伦理、诗歌词赋、蒙学、科学、天文、地理、中医、文学、艺术、兵法韬略、国家政治、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文化范畴。在编排上主要介绍各方面的重要、经典、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博而精。
在书中,读者可以与老子论道,与孑L子论理,与司马迁述历史,与李时珍谈养生、与祖冲之一起研究天文历法、圆周率,陪着李太白云游四方,与诗歌为伴,参悟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修齐治平、佛法的博大精深、兵家的雄韬伟略、法家的强国强家……国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包容着一种文化的精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
本书既让读者对国学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情趣,可谓一举两得。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先贤的智慧。下面,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细品本书,感悟国学的魅力吧!
国学,中华文化之举荟萃百家,包罗方象,是先贤智慧之结晶,虽经朝代兴替,世易时移,但其价值一如江河行地,历久弥新。
墨羽著的这本《受益一生的国学智慧课》整汇集了《国学概论》、《国学婚说》、《大学》、《国学典藏》、《中国文化史》、《老子》、《庄子》、《论语》《史学与史籍》等一百多部国学巨著,以产谨的论述,经典的考证,从国学发展、国学解识、恢弘浩瀚的经、史、子、集等多方面探索国学之深邃、内容涵盖了中国古典新学、历更伦理、诗歌词赋、蒙学、科学、天文、地理、中医、文学、艺术人兵法韬略、国家政治、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文化范畴。
在书中,读者可以与老子论道,与孔子论理,与司马迁述历史,当李时珍谈养生、与祖冲之一起研究天文历法、圆周率,陪着李太白云游四方,与诗歌为伴,参悟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修齐治平、佛法的博大精深、兵家的雄精伟略,法家的强国强家……国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包容着一种文化的精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
墨羽著的这本《受益一生的国学智慧课》知识面广,涉及国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古典哲学、历史、伦理、诗歌词赋、蒙学、科学、天文、地理、中医、文学、艺术、兵法韬略、国家政治、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文化范畴。在编排上主要介绍各方面的重要、经典、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博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