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列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吴永萍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问长者。中国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在历史的早期,就已见圆熟,而且形成深厚的积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是它的个黄金期,而后的两汉、魏晋、唐宋亦是高潮迭起。诸子百家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诗家词人则或热情或低回地咏唱生命之歌。而这蜞一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呼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至今仍不断发出智慧的幽光,撞击着每一代华夏儿女的心灵。

《老子列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吴永萍著。

内容推荐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老子(又名李耳、老聃),约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道”诠释宇宙万物演变的规律,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韵文、箴言式的文学著作。《列子》作者列御寇,相传为战国前期郑国人,学尊老、庄,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列子》中大量的寓言故事妙趣横生,饶有兴味,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

《老子列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吴永萍著。

目录

《老子》品读——向老子借智慧

 一、道可道、非常道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七、天长地久

 八、上善若水

 九、圣人为腹不为目

 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十一、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二、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十三、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四、大道废、有仁义

 十五、绝学无忧

 十六、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十七、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十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十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二十、善行无辙迹

 二十一、圣人无为故无败

 二十二、物壮则老

 二十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二十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二十五、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二十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十七、昔之得一者

 二十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二十九、万物负阴而抱阳

 三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三十一、清静为天下正

 三十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三十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三十四、善建者不拔

 三十五、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三十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三十七、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十八、道者万物之奥

 三十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四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四十一、江海善下之、故为百谷王

 四十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四十三、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四十四、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四十五、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列子》品读——御风而行的自在人生

天瑞第一

 一、列子居郑

 二、荣启期有三乐

 三、林类拾穗

 四、杞人忧天

 五、盗天致富

黄帝第二

 一、黄帝梦游

 二、御风而行

 三、偻者承蜩

 四、美人不美

 五、朝三暮四

周穆王第三

 一、华子医忘

 二、逢氏医迷

 三、燕人哭晋

仲尼第四

 一、孰为圣人

 二、伯丰不应

汤问第五

 一、大禹迷途

 二、两小儿辩日

 三、薛谭学讴

 四、伯牙鼓琴

 五、西戎献奇

力命第六

 一、力命之辩

 二、北宫之寤

 三、管鲍善交

 四、景公游悲

杨朱第七

 一、生怜死捐

 二、晏子问生

 三、端木散财

 四、一毛不拔

 五、田夫献曝

说符第八

 一、列子观影

 二、孟氏效施

 三、公子笑伐

 四、利出实及

 五、歧路亡羊

 六、鲍子进言

试读章节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生平,可采信的史料并不多。传世的各类文献中虽然记载了大量有关老子的逸闻趣事,但多为文学虚构,并不是可信的历史资料。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宇聃,周守藏室之史。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至今留存着许多与老子有关的珍贵文物。《史记》又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关于老子“至关……莫知其所终”的记述,带着固有的神秘感,给历代解读老子的人们留下了无限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在这个想象的空间里,尹喜是一个重要人物。根据《中国名人大字典》记载。“尹喜,天水人”;据《秦州新志》记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相传老子骑着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一路向西域游走。当时尹喜任函谷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就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的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执意西去。尹喜于是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过散关,沿渭水,一路历尽千辛万苦,行至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伯阳。他们在伯阳、元龙花石崖筑庵讲道,一晃便是好多年。至今,天水仍保存着伯林观、尹道寺、尹道村、教化沟、伯阳渠、伯阳乡、牛头河(老子青牛埋藏处)等文化遗址。

据陇上传说的故事,老子的后半生约略在陇上度过。传说中,老子人陇的大体游走轨迹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过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进入甘肃。在游历了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在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去世)”。临洮县岳麓山至今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与老子有关的遗迹。

传说老子在临洮“飞升”后,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临洮,古称“陇西狄道”,是“李唐故里”。唐太宗李世民修纂的《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老子也被唐太宗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和道家学说在唐代盛极一时。

关于老子的生平际遇,至今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归根到底是《老子》一书,让我们姑且回到书中。静心品读《老子》,品味老子的隽语箴言,感悟老子的智慧,借以思考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社会。  《老子》,又称《道德经》,通行本共八十一章。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论“道可道,非常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以“道”解释世间万物的演变,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一书后人注解的版本众多,各本之间均有原文字句的差异。在多种通行本中,三国魏时王弼的注本对历代影响最大。本书以陈鼓应注译本为底本(参见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简帛本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并参照王弼注、楼宇烈校本和近现代学者的多种校读本进行注释和品读。

P1-3

序言

“国学”是一个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在完成其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有计划地东进,东方世界成为西方开发的巨大市场,并且带着强烈的殖民性。欧风美雨东渐,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而且曾是朝贡体系内的日本,也以强势侵袭。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人惊惧、疑虑、拒斥、反思,有亡国灭种之忧患,进而提出要对中国的学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在保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不冲突的外来成分。实际上,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西方先于东方实行近代化,当东西方遭遇之时,必然会带来冲突。这一现象,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国学”的概念,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认为,“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蔡尚思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偏畸了。”并且说“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中国学术大纲》)。应对西方文化之强势进入而产生的“国学”概念,既要保全中国故有文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极为精辟地指出了国学的根本内涵和意义。

研究国学,并非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排斥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国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是演进的而非僵化的,是历史与现在之间的价值纽带。国学不但是历史的积淀,而且也是面对现在而指向未来的。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是不应该被忽略甚至于忘记的。忽略甚或忘记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当下的根基,无法谋划现实的生存,因而也无法明确未来的走向。譬如,一个人今天早晨起来后,他失忆了,忘记了昨天及以前的事情,那么,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无法安顿自己,即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他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站在大街上,茫茫然不知所从,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去市政府上班,还是进入学校教书,是去清扫马路,还是到工厂做工。不知道今天做什么,就无法安顿心灵,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存状态,那么他将如何生存呢?忘记过去,就是割裂其历史;不知道今天,那么,就无法知道明天。事实上,忘记了昨天,就意味着今天、明天都处于一个无所举措的状态。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忘记其传统,割断历史,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和未来走向;而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以开阔的视野,吸收新的文化素养,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它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国学经典书系”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选篇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为初级版和普及版,由原文、题解、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模块构成。原文,选择佳好的版本,如精校本、注释本,选编原文,力求保持原典的本来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可靠、佳好的文本,使读者能够对原典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题解,乃是对所选的篇章、片段,做出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以便明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及关系,有助于读解文本。注释,力求简洁,一般只注字、词,不注句子,方便阅读和理解。品读,乃是对所选原文的品评、欣赏、理解,着重从故事性、趣味性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讲述其丰富生动的内涵,“理”寓于“事”中,“事”因“理”而深刻、生动。品读也尽可能地揭示思想的力量、文章的内涵以及思维的逻辑,期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扩展阅读,则是选择与原文相关(相似或相反、不同视阈的记载等)的内容,或者见出所选的文字、故事在后世的影响或衍生,启发联想,拓展知识,训练思维。而品读和扩展阅读,事实上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位一体,写是在多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表现。写出来,才是对思维的进一步完善;读、思、写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水平,训练思维,进而使人可能具有天地境界。

这套书系的编撰,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对国学原典阅读的兴趣,丰富其国学素养,培养读书的境界。近代大学者王闾运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能通经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谓记问之学、博而寡要者也”(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就是说,读书人要能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之中,知行合一。期望我们都做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读书人”。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读书学习,就在于确立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古人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所谓“立身”,实乃关乎其人之思想境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则有什么样的“立身”原则、行为方式,也因而确定了其人日后的成就。思想清明、品格伟大之人,介然有守而不因循守旧,也不随波逐流。读书人知行合一,多读书,可以怡情悦性、涵养性情,可以洞明事理、培育思想,从此打开一个智慧的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何乐而不为呢?

2017年11月10日

春融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