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家训,是家庭教育中,父母为教导、训诫子弟而形成的教育言论。纵观我国家训,篇什繁多,或片言只语,或鸿篇巨制,或口传心授,或身体力行。所涉及的内容,或励志、或勉学、或修身、或处世、或崇孝、或为政、或婚嫁、或治家,颇为宏富。
《先贤家训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何荣著。
| 书名 | 先贤家训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何荣 |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所谓家训,是家庭教育中,父母为教导、训诫子弟而形成的教育言论。纵观我国家训,篇什繁多,或片言只语,或鸿篇巨制,或口传心授,或身体力行。所涉及的内容,或励志、或勉学、或修身、或处世、或崇孝、或为政、或婚嫁、或治家,颇为宏富。 《先贤家训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何荣著。 内容推荐 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通过家训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与养成教育。古人早已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训诫使其意识到“恭为德首,慎为行基”为立身之本,最终形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中国家训内容博大精深,诸如修身、治家、睦亲等。该书通过对典籍的疏爬整理,力求从先秦至清末的众多家训著作中,将适用于启蒙幼童的家训内容编辑勾勒成集,起到“以禔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的效力。 《先贤家训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何荣著。 目录 窿训彘 曾子杀 孟母三迁 戒子飲书 诫兄子书 女诫(节选) 诫子书 诫子书 与子俨等疏 颜氏家训·教子篇(节选) 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 帝范·后序(节选) 柳氏家书(节选) 告诸子及弟侄 家范(节选) 放翁家训(节选) 人不可不孝 兄弟贵相爱 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 小人当敬远 许鲁斋语录(节选) 与子应尾、应箕书(节选) 高氏家训(节选) 十六字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 庭训格言(节选) 做人先立志 佳子弟多由母贤 聪训斋语(节选) 训大儿汝舟.宜守三戒 教弟注重看书(节选)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致孝威孝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曾子娶公羊氏为妻.生子曾元、曾申、曾华。据史料记载,曾子“布衣组袍未得完,糟糠主食,藜藿之羹、未得饱”(《说苑.立节》).穿着不完整的粗衣布袍,吃着糟糠之食,连粗劣的菜汤也暍不饱,想必曾子是不可能想吃猪肉就能吃到的。在《曾子杀彘》的故事中,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也要随母亲同去,曾子的妻子情急之下便哄骗孩子:“你回去,等我从集市回来给你杀猪吃。”当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返回家的时候,看到的一幕便是曾子“欲捕彘杀之”,于是她急忙上前制止说:“我不过是哄孩子呢。”在曾子的妻子看来,孩子应当是懵懂无知的,情急之下的顺口应承自然不必放在心上,但从曾子的角度而言,“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婴儿虽无知,但会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如若不讲诚信,这无异是教育孩子不讲诚信。《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时,木销是连接车的辕与轭处的关键,车如若没有了木销,无法将车辕与车轭组合成统一的整体,车当然也就无法行驶了。孔子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向人们说明生活中深刻的哲理。人一旦没有了诚信,就像是车没有了木销一样.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受业子孔子,曾子深知“信”的重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可窥一斑。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大凡人伦风俗教化.皆是上行而下效。所以,父亲不慈爱则儿子不孝顺,兄长不友爱则弟弟不恭敬,丈夫不讲情义则妻子不顺从。曾子则认为,如若母欺子,就会失信于子,定会使得儿子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于家教而言,便是失败的。三国时的曹操乃“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的疑心病很重.连睡觉都提防着别人。曹操在刺杀董卓未遂之后,与陈宫一起逃睢至成皋,到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家中避难时,曹操听到屋外“磨刀霍霍”之声后,便立起疑心.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斩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发现自己杀错人后曹操连忙逃走,恰遇吕伯奢沽酒回家,曹操一不做二不休.将吕伯奢也给杀了,随行的陈宫对曹操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有父如此,曹丕也是极其不信任他人。曹操生前最喜欢的儿子是曹植,他几次欲立曹植为继承人,都没有成功。曹丕篡汉称帝后,对曹植一直怀有疑心.总想寻找机会将曹植杀掉。《世说新语》中记载.曹丕曾令曹植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若不成将会严处曹植。曹植在听到兄长的要求后,应声而作《豆萁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内心中的悲愤之情以及诗中的暗讽之义显而易见。后世有言:“习尚从何来,影响由先世。”只有父母讲诚信并身体力行,才能真正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中明白诚信的重要,为人也必将以诚信为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言:“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又“故明主信,如曾子杀彘也”。 从《曾子杀彘》中可以看到,曾子的家训重在身教。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下言:“父母正,则子孙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则,生而善教也”。真正善于教子的,作为父母应当行事为人不逾礼制,坚守仁德。《孟子.离娄上》说曾子事奉父亲曾皙“必有酒肉”;撤除饭食“必请所与”;曾皙问是否有剩余,“必曰‘有”’。在其身教之下,其子曾元奉养曾子时,亦是“必有酒肉”。基于曾子身教的家训观,孟子慨然叹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扩展阅读] 曾子家训的特点是重视身教,以其“言必信”教育子弟当“言而有信”。孟子的母亲仉氏独立抚养孟子,她虽为一个妇人,却深明教育子弟不仅要重视书本教育,更加应当以自身言行深深影响儿子,在孟母诸多教育儿子的故事中。除了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还有一个和《曾子杀彘》极为相近的“孟母不欺子”的故事。 P8-9 序言 “国学”是一个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在完成其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有计划地东进,东方世界成为西方开发的巨大市场,并且带着强烈的殖民性。欧风美雨东渐,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而且曾是朝贡体系内的日本,也以强势侵袭。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人惊惧、疑虑、拒斥、反思,有亡国灭种之忧患,进而提出要对中国的学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在保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不冲突的外来成分。实际上,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西方先于东方实行近代化,当东西方遭遇之时,必然会带来冲突。这一现象,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国学”的概念,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认为,“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蔡尚思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偏畸了。”并且说“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中国学术大纲》)。应对西方文化之强势进入而产生的“国学”概念,既要保全中国故有文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极为精辟地指出了国学的根本内涵和意义。 研究国学,并非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排斥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国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是演进的而非僵化的,是历史与现在之间的价值纽带。国学不但是历史的积淀,而且也是面对现在而指向未来的。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是不应该被忽略甚至于忘记的。忽略甚或忘记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当下的根基,无法谋划现实的生存,因而也无法明确未来的走向。譬如,一个人今天早晨起来后,他失忆了,忘记了昨天及以前的事情,那么,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无法安顿自己,即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他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站在大街上,茫茫然不知所从,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去市政府上班,还是进入学校教书,是去清扫马路,还是到工厂做工。不知道今天做什么,就无法安顿心灵,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存状态,那么他将如何生存呢?忘记过去,就是割裂其历史;不知道今天,那么,就无法知道明天。事实上,忘记了昨天,就意味着今天、明天都处于一个无所举措的状态。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忘记其传统,割断历史,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和未来走向;而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以开阔的视野,吸收新的文化素养,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它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国学经典书系”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选篇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为初级版和普及版,由原文、题解、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模块构成。原文,选择佳好的版本,如精校本、注释本,选编原文,力求保持原典的本来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可靠、佳好的文本,使读者能够对原典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题解,乃是对所选的篇章、片段,做出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以便明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及关系,有助于读解文本。注释,力求简洁,一般只注字、词,不注句子,方便阅读和理解。品读,乃是对所选原文的品评、欣赏、理解,着重从故事性、趣味性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讲述其丰富生动的内涵,“理”寓于“事”中,“事”因“理”而深刻、生动。品读也尽可能地揭示思想的力量、文章的内涵以及思维的逻辑,期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扩展阅读,则是选择与原文相关(相似或相反、不同视阈的记载等)的内容,或者见出所选的文字、故事在后世的影响或衍生,启发联想,拓展知识,训练思维。而品读和扩展阅读,事实上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位一体,写是在多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表现。写出来,才是对思维的进一步完善;读、思、写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水平,训练思维,进而使人可能具有天地境界。 这套书系的编撰,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对国学原典阅读的兴趣,丰富其国学素养,培养读书的境界。近代大学者王闾运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能通经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谓记问之学、博而寡要者也”(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就是说,读书人要能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之中,知行合一。期望我们都做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读书人”。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读书学习,就在于确立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古人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所谓“立身”,实乃关乎其人之思想境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则有什么样的“立身”原则、行为方式,也因而确定了其人日后的成就。思想清明、品格伟大之人,介然有守而不因循守旧,也不随波逐流。读书人知行合一,多读书,可以怡情悦性、涵养性情,可以洞明事理、培育思想,从此打开一个智慧的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何乐而不为呢? 2017年11月10日 春融堂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