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著的《海底两万里》描写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却不幸被那“怪物”俘获。而所谓的“怪物”竟然是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该潜水艇的艇长是一位失踪多年的绰号“尼摩”的人。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他们沿途饱览了海底变化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的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三人终于冒险逃离,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小说悬念迭起,高潮频仍,趣味盎然,在引人人胜的故事和精彩的海底景观描写中,蕴蓄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并引发不同深度的人文思考。
儒勒·凡尔纳著的《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1866年所发生的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怪事。当时不少航行船只在海上发现了一头大“海怪”,而且有船只遭到“海怪”的袭击。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阿罗纳克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伴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跟随“海怪”周游四海,探寻海底秘密,历尽艰辛和风险。最后,他们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又设法逃走,最终重回陆地。
二 赞成与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刚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土地进行完一番科学考察之后回来。我是作为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客座教授,由法国政府委派,前去参加这项科学考察工作的。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工作了半年,采集了不少重要的标本,然后,于3月末到了纽约。我预定于5月初返回法国。返国前的这段时间里,我便对我所采集的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斯科蒂亚号发生意外的时间正好是这个时候。
这件事我十分了解,因为它当时已是个热门话题,我不可能不知之甚详。我把美国和欧洲的报纸看了又看,但并无更多新的东西。这事真是个不解之谜,令我困惑。我游移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之间,没有定见。这件事肯定是确有其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还被邀请去亲手摸了摸斯科蒂亚号上的那个窟窿。
我到纽约时,这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浮动的小岛啦,看不见的暗礁啦什么的,但这类假设被彻底地否定了。确实也是,除非这所谓的暗礁内装有一台机器,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飞速地移来动去呢?
同样,说它是一个浮动的船体,是一条遇难船只的巨大残骸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它为什么速度会那么快?
因此,可能的答案只有两个,人们因而分成了观点极其对立的两大派,一派认为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海下”船。
可是,这后一种假设尽管还算说得过去,但经过对新旧两个大陆的调查,它也站不住脚了。因为某个人要想拥有这样的一种机械,那是不可能的。他是在什么地方建造它的?是什么时候造的?造这么个庞然大物,他又怎么能保守得住秘密呢?
只有一国政府才可能拥有这种破坏力巨大的机器。在人们想尽办法提高武器杀伤力的悲惨时代,某个国家背着别国研发这种可怕的武器是有可能的。继夏斯勃枪①发明之后,又发明了水雷,水雷之后又出现了水下撞锤,随后又是各种各样的对抗性武器的出现。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各国政府对此纷纷发表声明予以否认,所以这种战争机器的假设也就不能成立了。各国政府的真诚是无法怀疑的,因为这事关乎公众利益,远洋运输遭到破坏,各国政府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撒谎的。再者,建造水下船只,岂能掩人耳目?个人干这种事而又密不透风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个一举一动都受到敌对国家密切监视的国家而言,想保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因此,在对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甚至土耳其进行调查之后,所谓水下大马力船的假设最终也被否定了。 尽管小报仍在不断地讽刺挖苦这个大怪物,可是它依然在海上漂来漂去。因此,人们任由想象力驰骋,竟至荒诞不经地说它是一种神鱼。
我抵达纽约后,有些人便专程前来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两卷四开本的著作——《海底的秘密》。该书深受学术界重视,而我也因此成为博物学这一极其神秘科学的专家。别人当然要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了。只要是能够否定事情的真实性,我绝对是要持否定的态度的。可是不多久,我被逼无奈,只好明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纽约先驱论坛报》也给“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尊敬的皮埃尔·阿罗纳克斯先生”发了约稿函,请他对此事发表看法。
我只好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无法保持沉默,所以就说了。我从政治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写了一篇内容翔实的文章,于4月30日发表在该报上,在此,我把拙文的摘要抄录如下:
“我对各种不同的假设一一地加以研究之后,由于所有其他的假设都被排除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海洋生物存在。
“我们对海洋深处毫无所知。探测器下不到那么深的地方。海洋深处到底是什么个情况?海面以下十二到十五海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存在着?它们的机体是怎么的结构?对此,我们一无所知。
“不过,面前这个问题,可以用两难推理②加以解决。
“要么我们对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所了解,要么我们并不了解。如果我们对它们并不全都了解,而大自然又仍然对我们保守着某些鱼类学中的秘密的话,那么,承认某些鱼类或鲸类新类别甚至新品种的存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种新的鱼类,其器官基本上‘不适合漂浮’,它们生活在水下探测器无法达到的海底深处。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或一时兴起,或纯属任性,它们偶尔也会浮出水面。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所有这类生物,那就该从已经分类了的海洋生物中去查找我们所说的那个动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就会倾向于它属于一种巨大的独角鲸什么的。
“一般的独角鲸或海麒麟,身长通常为六十尺。把它扩大五倍,甚至十倍,再根据其增加的长度赋予它相应的力量,同时增强其攻击能力,这便是我们所要查找的那个动物了。它将具有香农号的军官们所确定的长度,具有撞击斯科蒂亚号的触角和撞坏一只汽船铁壳的力量。
“确实,据一些博物学家的看法,独角鲸有一把象牙质的利剑或一支骨质的戟,那是一颗坚如钢铁的大牙。有人在鲸鱼身上发现过这种长牙,那是独角鲸成功地攻击了鲸鱼之后所留下的。还有人在船体吃水线下拔出了这类牙齿,它们像锋利的钻头戳穿木桶似的把船底凿穿。巴黎医学院陈列室里就收藏着一颗这样的巨齿,长二点二五米,根部宽四十八厘米!
“那么,假设把这种动物攻击武器的威力加大十倍,那它的力量也得加大十倍,再让它以每小时二十海里的速度游动,用它的速度乘以它的重量,便可求出它所造成的海难所需要的冲击力了。
“因此,在获取更多的资料之前,我认为那是一头独角鲸,它体形庞大,身上长着的并非一支戟,而是像驱逐舰或战舰的金属冲角一类的武器,它既具有舰船的重量,又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动力。”
“这一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这么做了解说,要么干脆就说,不管大家是瞥见、看到、感觉到或觉察到什么,反正这纯属无稽之谈。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P7-9
写作背景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一位为青少年写作探险小说的著名作家,他作为科幻小说的创始人而享誉全世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19世纪最后的25年,人们对科学幻想的爱好蔚然成风。这与这一时期人们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凡尔纳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写下了大量的科幻题材的传世之作。
凡尔纳于1828年2月8曰生于法国南特。1833年入桑班夫人学堂读书。桑班夫人的丈夫是远洋海轮的船长,死于海难。1839年夏,他离家出走,欲乘“珊瑚号”海船出海,当见习水手,但被父亲找回。1840年,凡尔纳全家迁往南特,就读于南特公立中学。1847年,他北上巴黎攻读法律。其间,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48年至1850年,凡尔纳创作了剧本《火药阴谋》《摄政时代的悲剧》《断了的麦秆》《阿布达拉》。1852年,他在抒情剧院当秘书,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他不愿当律师。1863年,他出版了系列小说《奇妙的漫游》的第一部《气球上的五星期》,声名鹊起,其科幻小说家的地位从此确立。1864年3月发表《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同年10月,《地心游记》出版。1865年《从地球到月亮》在《辩论报》上发表。1868年,出版发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71年,出版发行《海底两万里》单行本。1872年,凡尔纳定居亚眠市,开始创作《八十天环游地球记》,并于11月起在《时报》上连载。当年,亚眠市学士院接纳他为院士,并于7月荣获法兰西学院一等奖。1874年,他的《神秘岛》开始发表。1884年,凡尔纳在地中海做了一次漫长的旅行,经过葡萄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意大利等地,受到盛大的欢迎。抵达罗马时,还受到教皇列翁八世的接见。年底,在《费加罗画报》上发表《费列特一弗拉克》。1894年,他的《安提凡尔师傅奇遇记》出版,开始创作《飞行岛》《第二祖国》《利伏尼的悲剧》《壮丽的奥利诺科河》《迎接旗帜》。1896年,凡尔纳去巴黎,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巴黎之行。1905年3月24日,这位享誉世界的伟大的科幻作家在亚眠与世长辞。
名著快读
《海底两万里》描写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却不幸被那“怪物”俘获。而所谓的“怪物”竟然是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该潜水艇的艇长是一位失踪多年的绰号“尼摩”的人。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他们沿途饱览了海底变化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的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三人终于冒险逃离,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小说悬念迭起,高潮频仍,趣味盎然,在引人人胜的故事和精彩的海底景观描写中,蕴蓄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并引发不同深度的人文思考。
艺术魅力
凡尔纳不同于脱离现实生活的书斋学者,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作品《海底两万里》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志趣不一,性格鲜明的人。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凡尔纳的作品中,文学性与科学性表现得最好的作品。在作者的笔下,该小说简直就像是一部悲壮的史诗,或者一部引人人胜的电视连续剧,让人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读者在阅读中,可以任随自己的想象力驰骋,想象未知的大海深处的种种神秘情景,并随着尼摩艇长遍游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的海底,经历险难,探奇览胜。
凡尔纳是19世纪伟大的科幻作家。在19世纪,潜水艇尚未问世,可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与我们今天现实中的潜水艇,几乎没有差异。他对海底世界的描写,对各种海洋生物的介绍,激发着人们去不停地探索。正如法国的利奥泰所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法国的埃泽尔也说,“凡尔纳的目的在于概括现代科学积累的有关地理、地质、物理、天文的全部知识,以他特有的迷人的方式,重新讲述历史”。总之,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科幻创作,乃至其他文学作品,都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人物名片
尼摩船长 鹦鹉螺号潜艇艇长,身份神秘,知识渊博,富于智慧,举止高雅,威严冷峻,具有正义感。他反对压迫,热爱海洋,带领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们,常年驾驶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探险,执行他秘密的神圣“计划”,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阿罗纳克斯教授 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客座教授,年约四十岁,正直仁慈,学识渊博,热爱科学考察事业。他受命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海上“怪物”的行动,被尼摩船长俘获,囚于其潜水艇中。在近十个月的海底航行中,他与尼摩船长及其船员一起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同时也饱览了奇异壮观的海底风光,最后与其仆人和捕鲸手一起逃离潜水艇,把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孔塞伊 阿罗纳克斯教授的仆人,三十岁,性格稳重,为人热情,正直诚实,精通分类学,对阿罗纳克斯教授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内德·兰德 加拿大籍捕鲸手,年约四十岁,体格健壮,身手灵活,头脑冷静,有勇有谋,但脾气暴躁,难于交往。他与阿罗纳克斯教授主仆一道被俘,囚于潜水艇上。他对尼摩艇长心存敌意,难耐海底的孤寂生活,故多次寻机逃跑,但均未能成功。最后,与教授主仆一起逃回陆地。
凡尔纳的书,尤其是《海底两万里》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潜水艇的发明者 西蒙·莱克
看完《海底两万里》,再回顾刚结束的战争(一战),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
——法国元帅 利奥泰
凡尔纳是我的领路人,我建议将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国海军上将、极地探险家 理查德·伯德
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1884年教皇利奥十三世接见凡尔纳时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