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住未名湖/北大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么书仪//洪子诚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北大往事之一

1965年秋天到1966年上半年,我和学生一起,在北京近郊农村的朝阳区小红门参加“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时,我毕业留校任教已有四个多年头。6月1日,中央电台广播了聂元梓等的大字报后,学校很快派进“工作队”,并要我们立即返回,参加被称作“文化大革命”的运动。踏入校门,看到到处贴满大字报,到处是骚动激昂的人群:这很有点像我想象中的或从文学作品中看来的“法国大革命”(或俄国“十月革命”)的样子。按当时的规定,我不再到学生的班里去,而返回教研室,教师集中学习、开会。

6月上旬的一天,我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的一个学生干部来到我的宿舍。敲开门后,站着且神情严肃地通知,下午去参加他们的班会。我问会议的内容,他不肯坐下,也没有回答径自离开。下午2点我来到32楼,楼道里贴满了大字报。也有关于我的,还配有漫画,好像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凡卡在跟我说着什么——《凡卡》是我给他们上写作课时分析过的文章。我来不及细看,推开他们通常开班会的房门,发现全班三十几位同学都己挤在里面。所有的人都沉默着,屋里出奇的安静;都看着我,却没有人和我打招呼。我看到床的上下层和过道都坐满了人,只有靠窗边空着个凳子:意识到这是我的座位。便低着脑袋,匆匆走到窗边坐下。

这时,主持人宣布:“今天我们开班会,对洪子诚同志进行批判。”这突如其来的“批判”,和突如其来的“同志”的称呼,顿时使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脑子陷于慌乱之中。接着便听到“洪子诚你要仔细听大家的发言,老老实实检查自己……”的话。于是,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掏出笔记本,转身面向桌子作着记录。从批判发言中,我逐渐明白了我的问题是什么。一是在教学中,散布资产阶级毒素,特别是小资阶级情调;另一是当班主任犯了“阶级路线错误”,重用出身反动阶级家庭的学生。不错,团支部和班会干部大部分出身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家庭,但“洪子诚没有真正依靠我们,思想深处是喜欢那些少爷、小姐的”。发言有的尖锐激烈,有的语调措辞却有些迟疑;可能是前些天还称我老师,现在当着我的面,不知怎样才能做到理直气壮直呼我的名字。桌子是靠墙放的,这使我记录时可以不面对学生,情绪也因此稍稍安定。

大约过了一个多钟头,已经有些平淡的会议,突然出现一个小“高潮”。一位坐在上铺的学生揭露我在课堂上“放毒”,说到激动处,放声大哭起来。“你不让我们写游行见到毛主席,是什么居心?!我们革命干部、贫下中农子女最热爱伟大领袖,我们最最盼望、最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见到他老人家,你却不让我们写……”他哽咽着,无法再说下去。这真诚、发自肺腑的控诉,引起在场许多人的共鸣;有人便领着呼叫“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我愣住了,但他说的确有其事。在写作课上(毕业后我一直给中文系和文科各系上“写作课”),通常对一年级刚进校的学生,会出“初到北大”之类的作文题,许多人便自然会写他们参加国庆游行的情景。在文章讲评时我好像说到,如果我们要战胜平庸,就要注意和培养你的敏感,发现你的真实体验;拿游行这件事来说,每个人的发现是不相同的,因此,不要千篇一律地从准备、出发,写到见到毛主席,到最后回到学校;可以写出发之前,也可以写归来之后;你所认为最重要的,并不一定是最值得写的……这个同学说的,应该是指这件事了。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批判会倒不知如何再进行下去。于是,主持人宣布结束。屋子里又回复到开始前那种异样的安静。我收起本子,在众人沉默的注视下,匆匆离开。

回到宿舍,从本子上一条一条地看着我的“错误”,越看越觉得伤心、委屈,甚且产生怨恨的情绪。回想着我如何认真准备每一次课,如何批改每一篇文章,在上面密密地写着批语,如何对学生个别指出存在的问题……我忘记了当时的社会情势和社会心态,钻牛角尖地想不通:真诚的劳动为何得不到承认,反而受到指责。很长一段时间,便陷于“自艾自怜”的沮丧之中,并为这种情绪寻找合理的解释。但这件事很快就被“我们”忘记。说“我们”,是因为不管学生还是我,都被引导并投入到对更大的事件和更大的人物的关注。大大小小的批判会,在那几年,也已成为家常便饭。我和学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很快也恢复到原先的状况。而且,好像是一种默契,关于那次批判会,我们后来谁也没有再说过一个字。但是,对我来说,存在于心理上的隔阂、障碍,却没有完全消除。(P1-3)

目录

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北大往事之一

我的最好的“演出”——北大往事之二

哲学楼101

外来者的“故事”

“严”上还要加“严”——严家炎先生印象

“知情人”说谢冕

我和“北大诗人”们

祝贺曹文轩的四条理由

他们都“曾经北大”

“艰难的起飞”

教学与科研纪事

《南方都市报》访谈

《1956:百花时代》前言和后记

《问题与方法》初版自序

在“学术作品集讨论会”上的发言

北大退休之后

到北大念书

我的老师——记吕乃岩、林庚、马振方

在北大经历“文革”

入团纪事

日记的故事

“大象”——记副系主任向景洁

结婚证的麻烦

家住未名湖

和吕薇芬在一起的日子——忆念《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的编辑和考订

博学多闻的王学泰

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

吴晓铃先生的伴侣石素真

求扇面的故事

日本的中国古代戏曲专家传田章

东京大学文学部的平山久雄先生

序言

这本《家住未名湖》的前身是《两意集》和《两忆集》。

1999年《两意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内容是由“东京记忆”和“当代文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由于两部分命意不同,寓意有别,所以书名定为《两意集》。

2009年《两忆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序言》中写道:

本书的前一半应该叫作“北大记忆”,因为自1956年和1963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北大:在北大求学、毕业、教书、生活……做学生的时候勤奋努力,教书的时候也算兢兢业业,政治运动中“革命”和“被革命”,改革大潮中或随波逐流或“与时俱进”,在自己的研究中“衔泥垒窝”……

时至今日回首前尘,一万八千多个工作或者生活在北大的日子,几乎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其中经历的顺境和逆境,体验的快乐和欣慰、辛苦和懊悔、检讨和反思……这一切都和生命镶嵌在一起,不可分割……半个世纪以来,源于北大的胸襟和眼界让我们受益匪浅,北大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也让我们磕磕碰碰……扪心自问,我们对于北大的“感情”是理不清说不尽的,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或许应该这样说:今生今世能够生活在未名湖边,生活在北大,生活在与清华一墙之隔的蓝旗营小区,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大的幸福。

这里记载的文字只是难以忘怀的片片段段,当然远不是五十年的全部。

……

而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两忆集》,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两个人的回忆,另一是回忆的事情是两个方面,不过事实上,“东京记忆”也还是属于“北大记忆”中的一部分。

这本书仍然是两个人分别撰写、互相修改和订正——毕竟说的这些都已是记忆中的旧事了。仍然循照《两意集》的旧例,不再一一署名,减去麻烦啰嗦。

今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建议重版《两忆集》,大概是为了纪念北大120年校庆。出版社提出,希望删除“东京记忆”部分,加强“北大记忆”部分。他们的建议很有道理。因此,我们删去有关东京生活的篇目,搜罗加入了近几年所写的与北大生活相关的,包括记述具有“北大身份”的学者和朋友的文字。因为内容的改动,便取集中某一文章的题目,将《两忆集》易名为《家住未名湖》。

著者 于北京海淀蓝旗营

2017年9月

内容推荐

《家住未名湖》属于为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而策划的“燕园记忆丛书”,收入么书仪、洪子诚夫妇的三十余篇散文。一部分为对六十余年北大生活的回忆: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不同时期的教学和生活状况,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衔泥垒窝”;另一部分写北大的老师及友人,勾勒出生命各个阶段里一些难忘的面影。作者夫妇的求学及工作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北京大学度过,一直居住在燕园附近,这些经历在北京大学老一辈的教师中是有代表性的,可使读者了解这一代学人的人生历程。

编辑推荐

么书仪、洪子诚著的《家住未名湖》的前身是《两意集》和《两忆集》。

而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两忆集》,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两个人的回忆,另一是回忆的事情是两个方面,不过事实上,“东京记忆”也还是属于“北大记忆”中的一部分。因为内容的改动,便取集中某一文章的题目,将《两忆集》易名为《家住未名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