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以后,我对教室里排挤别人的声音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你不能玩”这句话,听起来真让人感到难受,就像一记冷酷的耳光,响彻教室的每个角落。一个孩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常常决定了另一个孩子的命运。
小孩子们常常很天真地问别人:“你是我的朋友吗?”其实答案才是问题所在,如果回答“是”,会怎么样呢?反之,被人拒于千里之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总之,进入幼儿园,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这也将是奠定其一生与别人互动的基石。有的人会享有排挤别人的特权,就这样,这些“统治阶级”会用自己的方法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否被接受,而另外的一些人就得尝尝闭门羹的滋味。长久以来,老师们努力地禁止学校里打人和骂人的行为,但对一种更具有破坏力的现象却视而不见,并任其在每个年级中像野草一样蔓生着。
事情非得如此吗?今年我下定决心要找出答案。我在教室里贴了一个标语——不可以说:“你不能玩!”我向孩子们宣布了这项新规定,孩子的反应是:我不相信你真要我们这么做!
在我班上的二十五个孩子中,只有四个人觉得这个新规定很好,而这些人正是常吃闭门羹的孩子。反对最强烈的是最常排挤别人的人,不过,每个人对我这项不可思议的新规定都显得有些怀疑。
他们心中暗自思忖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要我把私人游戏王国的大门打开吗?朋友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如何?莉萨甚至哭着说:“那有什么好玩的啊?”
在讨论这个新规定时,孩子们迫切地想找出漏洞,我也向学校里高年级的学生们征询意见,虽然他们觉得“不可以说:‘你不能玩!’”是个很公平的规定,但似乎和人的本性不尽相符。
幸好,人们不只是在辩论中过日子,有一个更有效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些争论——讲故事,虽然不是对议题直接仲裁,但那是孩子们熟悉,而且也是比较能接受的方式。这一次,我发明了一只爱说话的喜鹊来拯救那些寂寞、害怕的人,它用说故事的方法让这些人的心情好起来。后来我发现,喜鹊拯救的第一个人竟然是我自己。
今年教室的气氛很不稳定,嘈杂声、哭声不断,我的新规定像乌云一样悬浮在教室里,雨水淋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但更多淋的是我自己。我再也找不到那个理性、平和的中心点。我想我嘶喊得声音都快哑了!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要到加拿大一个偏远的城市给一群老师演讲,而讽刺的是演讲的题目竟是有关快乐的教室的。虽然我只离开两天,但我的心情很沉重,好像是抛弃了那些需要我的孩子,也同时背叛了我自己。我脑子里不断地想着——安吉洛是不是在和人打架?当克莱拉躲在小小的游戏屋时谁来安慰她?我实在不该离开他们。
一路上我觉得很不舒服,飞机一再地延误,到达时也没有人在机场接我。进了旅馆匆匆地换了衣服,赶紧到演讲厅去。我不认识任何人,也不记得到底是谁邀请我来的,我开始觉得有点儿恐慌,这群陌生人是谁?人群中有人亲切地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更加紧张,我也不认得在我旁边微笑的面孔,她用麦克风说话,接着介绍我,并引用我书里的句子,我却一点儿也记不起来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字眼,耳边听到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回谢了主持人,并开始念演讲稿。一个小时以后,我含混地找了个借口,快速离开了会场。在这个时候,我最需要的是独自面对孤独。
第二天早上太阳还没升起,我已穿好了运动服,在第一道曙光中,来到旅馆对面空荡荡的公园里,开始每天三英里的晨跑。跑到第四圈,也就是快一英里的时候,我的空虚感如预期般消失了。我记得常跟孩子们提到我的晨跑就像他们的游戏,如果我觉得悲伤,跑步常奇迹般地让我恢复愉快的心情,思绪也变得条理井然。不过,此刻即将发生的奇迹却是令人惊愕的。(P3-6)
佩利老师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沉静反思,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儿童内心世界的大门。那里有孩子神奇的游戏,有他们不为人知的交往经验,还有被视而不见的心灵困扰……那是一片扑朔迷离却又精彩纷呈的秘密花园,芬芳迷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儿童图画书研究中心 孙莉莉
关于幼儿教育,大人应该做什么与不要做什么——这实在是很困难的话题。可佩利老师却做出了清晰的回答,而且非常令人信服!读她的幼教论著,就像在读特别明快的哲学作品,好读又大开眼界。
——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邑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阿甲
佩利借由开放式故事的巨大力量,引领我们看见美好且震撼心灵的教育之真正可能。身处其中,没有专家,没有权威,人人皆是主角。日常的儿童生活中充溢哲思、惊奇与发现。这是我热爱佩利的原因。
——叁伍锄教育创办人、知名童书作家 粲然
听,喜鹊在讲故事
孙莉莉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儿童图画书研究中心
2012年盛夏,我在台湾台东大学儿文所林文宝教授的书库里,认识了佩利老师。《手拿褐色蜡笔的女孩》《直升机男孩》《孩子国的新约》《坏人没有生目》……在艳阳高照、风景如画的太平洋之滨,我却躲在书库里挥汗如雨地读着佩利老师的故事,一本又一本。
是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名从业近20年的幼教工作者和一个孩子的母亲,是什么让我深陷于佩利老师的世界无法自拔?佩利笔下的孩子和我那么遥远却又那么亲近,那么模糊却又那么清晰。我走进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可测量的具有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儿童世界,而是一个柔软的多样性的有着无数细小冲突而又总是可以自我调整的更加鲜活的儿童世界。在佩利的笔下,我看到了丰满多样、面貌各异、思想活跃、有笑声也有泪痕的孩子。他们和佩利老师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展现自己的思想,让年轻的生命闪闪发亮。
是的,是佩利老师让我再一次看见了儿童,看见了儿童更加深邃的内在世界;同时,佩利老师也让我再次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
小时候,我心目中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感”的大人;接受了多年师范教育之后,我心目中的老师是支持儿童发展的“脚手架”;在佩利老师的教室里,我发现,教师可以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忠实的记录者,是和儿童一起成长的伙伴。这时我才发现,无论是大写的“师者”,还是甘心奉献的“脚手架”,在我的理解中,教师其实都是一个凝固的、静止不动的已完成的个体,我并没有意识到教师(或者家长)也是在生长中的、需要成长的人,一个成长的人意味着永远保持好奇的勇气和倾听的能力。
佩利老师是一位耐心而敏锐的倾听者,她有独特的认识和研究儿童的方式,她总是把孩子们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到家里反复倾听和记录,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探寻意义。同时,佩利还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反复地询问着自己,寻找着个体的意义,体会着自己的情绪,试图超越感觉的限制,颠覆日常性的思维方式。
在佩利老师眼中,倾听意味着开放和接纳,意味着充满好奇和对不确定性的认可。佩利老师的倾听建立了她和学生们之间的关系,而她对自己内心的倾听,也成为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孩子国的新约——不可以说:“你不能玩!”》里,两个故事并行前进着。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佩利老师的班级里,它始于一次倾听。佩利老师听到了拒绝人的孩子说“你不可以玩”,也听到了被拒绝者的失落。于是她开始带着这个问题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展开讨论,倾听他们的看法。可不可以说“你不能玩”,可不可以设立规定不允许人说“你不能玩”。谁有权利拒绝别人,谁又有权利限制别人的拒绝?不同年龄的孩子关注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时候是情绪和感受,有的时候是公平和制度。每个人都体会过被拒绝的沮丧,每个人也都曾经拒绝过别人,那么到底可不可以拒绝别人参加游戏呢?怎样才算是公平?一旦这条规定实施,孩子们能够放弃“拒绝”吗?……阅读佩利老师的书,竟然让我像在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我被佩利老师的思绪牵引着。仿佛和那些孩子们作伴,一起面临他们要面临的难题。
另一个故事则是佩利老师对自己内心的倾听,她一直用说故事的方式和孩子们沟通,在她的故事里,有奇幻的想象,更多的则是她对自己和常规的质疑。为什么必须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是那样?于是,一只喜鹊讲述了它的冒险经历,而喜鹊的故事又和教室里孩子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两条在空中交缠重叠又时而荡开的丝线。
佩利老师将很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思过椅”视为一种思想的陷阱,因为它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放弃了倾听和对话,只实现了对孩子的控制。同样,在她的喜鹊故事和班级的新约定故事中,她也在试图激发孩子们去思考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伤害和不公平,挑战“理所当然”。虚构的故事和现实的班级生活在这些对日常思维的审视和挑战中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在故事中出入自由,阐释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
阅读佩利老师的故事,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我们很少如此直接而又鲜活地走入一位教育者的内心世界,走进她的教育现场,随着她倾听到孩子的声音。也许,佩利老师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放弃成人高高在上的身份,唤醒内心成长的渴望,用好奇和接纳开始倾听,用倾听搭建崭新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我想,每一位成人都应该阅读佩利老师,不仅仅因为我们要向她学习如何看待儿童,如何倾听儿童,更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一个始终都勇敢保持好奇的自己,一个需要被倾听的自己。自从认识了佩利老师之后,我总在心里问自己:你的那只喜鹊也在讲故事,你听到了吗?你的喜鹊也会勇敢地对那些理所当然说“不”吗?你敢把喜鹊的故事讲给你的孩子听吗?答案是肯定的,佩利老师一直鼓舞着我,成为一个勇敢细腻的倾听者。
薇薇安·嘉辛·佩利著的《孩子国的新约(不可以说你不能玩)》讲述的是当孩子抱怨说:“他们不让我玩!”您该如何处理?佩利老师在班上订了一条新规定——不可以说“你不能玩!”,并通过讨论、与小学生交流,探究新规定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在这本书里,佩利老师温柔且生动地描述了儿童的社会关系,以及被同伴忽视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薇薇安·嘉辛·佩利著的《孩子国的新约(不可以说你不能玩)》借由开放式故事的巨大力量,引领我们看见美好且震撼心灵的教育之真正可能。身处其中,没有专家,没有权威,人人皆是主角。
倾听幼儿园社交中那些微妙难解的童年心事,走进孩子内心的秘密花园。
孙莉莉、阿甲、粲然、林文宝、王添强、马志娟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