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
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
“马路”既然不是“专供马走的路”,那么,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马路为什么叫马路(车走的那些路)?不叫猪路、牛路、虎路…一偏偏叫马路呢?
原来,在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
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上面所说的“马路”。
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这样,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
于是,人们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这种路为“马路”,以表纪念。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
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东西这个词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从前人家把东西叫物事。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有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
盛温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的说法。
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他笑着回答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
朱熹独自思忖,“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一
突然,他如梦初醒,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
从此,“东西”就成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清朝对此说有精到的解释:“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说,百姓的吃穿用都取之草木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不是直接得来,便是用金钱所买,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不管它的词源解怿正确与否,反正吃“东西”的涵义还是人人可以理解的。
名词就是表示事物或者人的专有名词。如,表示事物或人的名词有:人民、党员、女士、熊猫、老虎、杨树等;表示事物的名词有:桌子、椅子、铅笔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知己的朋友称为“知音”。那么,“知音”一词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个皓月当空之夜伯牙正在乘兴弹琴,意在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声赞道:“好啊!峨峨兮若泰山!”P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