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著的《徐州汉墓/符号江苏口袋本》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越、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高,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全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败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些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 书名 | 徐州汉墓/符号江苏口袋本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作者 | 梁勇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勇著的《徐州汉墓/符号江苏口袋本》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越、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高,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全书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败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些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内容推荐 徐州汉墓是了解徐州、理解两汉文化的重要视角。梁勇著的《徐州汉墓/符号江苏口袋本》重点介绍了徐州汉楚王陵、汉画像石墓以及出土的玉器、陶俑、封泥印章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文物,同时兼顾了徐州汉墓的总体面貌,对科学发掘汉墓的数量、分布、形制与分类,对陵园、墓园、祠堂以及其他文物、文物保护也有涉及。书中收录精美文物图像,文字追求科学准确而又通俗易懂。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第一节 大汉王朝的建立 一、秦末农民战争 二、楚汉战争 三、建立西汉 四、东汉王朝 第二节 徐州的两汉文化 一、什么是徐州两汉文化 二、徐州汉代文物遗存概述 第二章 地下的王国 第一节 地宫探秘 一、徐州汉墓的发掘与统计 二、徐州汉墓的形制与结构 第二节 楚王与楚王墓 一、西汉楚王 二、东汉楚王刘英 三、西汉楚王墓 第三节 天工汉玉 一、幻灭不朽——丧葬用玉 二、遵礼仪俗一礼仪用玉 三、温润如玉——装饰用玉 四、莹润华贵——生活用玉 第四节 俑偶华彩 一、兵马方阵 二、仪卫显威 三、乐舞娱乐 四、职司服侍 五、动物吉祥 第五节 印章封泥 一、印章信验 二、封泥凭证 第三章 石上史诗 第一节 徐州汉画像石墓的发现与收藏 一、徐州汉画像石的发现、分布与收藏 二、徐州汉画像石墓的形制与结构 三、敬天承祖,神庙宗祠 四、悠悠天路,神道石雕 第二节 徐州汉画像石的图像与意向 一、男耕女织,安居乐业 二、宴乐百戏,歌舞升甲 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四、天界神仙,人间祥瑞 第四章 余论 第一节 徐州两汉文化的特色 第二节 徐州汉墓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一、斯基泰式文化因素 二、佛教文化因素 三、胡人形象的出现 四、墓葬建筑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试读章节 第一节地宫探秘 地宫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汉墓发现发掘数量众多,形制多样,等级明显,器物组合复杂,文保任务量大,形成了大量谜团式地宫。这增加了研究保护的难度,也是徐州汉墓的魅力所在。 一、徐州汉墓的发掘与统计 徐州汉墓科学发掘的历史远远不及盗掘的历史悠久。大规模盗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新莽时期,很多楚王陵墓都是那个时期被盗掘的。徐州汉墓的科学发掘始于1952年的茅村汉画像石墓的发掘。1956年江苏省汉画像石保管组的建立开始了有组织的汉代文物保护。1959年建立徐州博物馆,开始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科学发掘。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徐州汉墓已经有相当的数量,据有关学者统计,至1990年调查和发掘约有300座,至2006年徐州地区调查和发掘的汉墓数量有2000座左右;至2014年徐州地区调查和发掘的汉墓数量有2500座左右,至2017年徐州地区调查和发掘的汉墓数量有近3000座。其分布情况是:徐州市区及铜山县发现发掘数量多、密度大、等级高,远在其他县(市)、区汉墓之上;其次为睢宁县、邳州市、贾汪区、新沂市;最少的为丰、沛两县,这可能与丰、沛县遭受黄河泛滥地势被抬高有关。从徐州汉墓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而言,王侯宗亲贵族葬封国,平民葬居住区的家族墓地;王级墓是在山腰开洞,西汉早期墓葬较高等级墓葬发现较多,且位于山脊山梁,西汉中晚期次之;东汉墓葬多位于山坡或相对高亢位置,数量上早期少晚期多。从墓葬形制位置上分析,不同的墓葬形制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等级差别。 徐州目前发现发掘西汉楚王墓9处19座,东汉彭城(下邳)王(后)墓2处5座;刘氏宗室墓17座,其中西汉刘氏宗室墓12座,东汉刘氏宗室墓5座;官吏豪强墓约20座,其中西汉官吏豪强墓15座,东汉官吏豪强墓5座:其余多为平民墓葬。这其中汉画像石墓70余座。目前资料表明王级墓基本没有画像石,只有土山汉墓黄肠石上发现一片面积很小的工匠随意之作。因此可以说汉画像石墓在王级以下才出现。其中东汉刘氏宗室与官吏豪强墓出土汉画像石最为精彩。 二、徐州汉墓的形制与结构 徐州汉代诸侯王墓葬的形制有横穴崖洞墓、横穴岩坑墓与横穴砖石墓三种形制。横穴崖洞墓就是在山腰处横向开凿墓道与墓室,形成巨大的洞室,甚至将整个山头掏空。他们是狮子山楚王(王后)墓、东洞山楚王(王后)墓、驮蓝山楚王(王后)墓、北洞山楚王(王后)墓、龟山楚王(王后)墓、卧牛山楚王墓、西卧牛山楚王(王后)墓、南洞山楚王(王后)墓,时间上贯穿整个西汉;横穴岩坑墓仅仅有一处楚王山楚王(王后)墓,平面与横穴岩洞墓接近,在岩坑南北两侧以条石起券,券顶外用土覆盖,并形成覆斗形,时间当在西汉晚期;横穴砖石墓的方式是在小山坡上整理出岩石平台以砖石垒砌墓室,用土覆盖形成覆斗形,如位于徐州博物馆的土山彭城王墓、位于睢宁古邳镇西蛟龙山麓的下邳王墓。 刘氏宗室与官吏豪强墓可视为一大分类,但是层级差异较大。其墓葬结构情况复杂,随葬品多寡品质也不相同。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岩坑墓、石室墓、砖室墓、砖石混合墓。竖穴岩坑墓是以竖穴岩坑为墓室的墓葬,出现于西汉早期,流行整个西汉,是西汉中型墓葬的主体,包括竖穴岩坑墓、竖穴岩坑石椁墓、竖穴岩坑洞室墓。石室墓是以石材磊筑而成的墓葬,流行西汉后期及整个东汉。砖室墓是以砖磊筑而成的墓室。砖石混合墓是以砖石混合磊建的墓葬,石结构往往位于用力处,多为梁柱。砖室墓、砖石混合墓则流行于东汉后期。西汉时期平民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图五)、竖穴石坑墓(图六),一些墓有石椁,后者竖穴深度较浅。 P23-25 序言 两汉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自信力最为强劲,富有热情奔放、兼容并蓄、浪漫而进取的时代精神,呈现出雄浑威仪、阔大浑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盛世气象,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基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很多与徐州直接有关系,或出土于徐州,成为徐州人民文化基因与难以割舍的情感,成为人们关注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 徐州是刘邦的家乡和发迹地,助刘邦打天下的徐州人很多;徐州人对两汉政治作出了很多贡献,曹参是沛县人,他将任齐国丞相时按黄老学说制定的无为政治推行至全国,成效显著;汉初儒家学说重新抬头的带头人是刘邦及其弟刘交;佛教传入我国和道教的产生也都与徐州直接有关,统治者信奉佛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刘秀之子楚王刘英,五斗米教的首领是丰县人张道陵。可以说徐州的先贤们为大汉帝国的建立、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有人将徐州的汉墓、汉俑和汉画像石称作“汉代三绝”,进而将其作为徐州两汉文化的代表与符号,其实,三者是种属关系,汉墓包含了汉俑和汉画像石。汉俑是汉墓的随葬品,汉画像石多数是汉墓的建筑构件,三者都属于丧葬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徐州汉墓出土的汉代玉器质地好而雕琢精,汉代印章封泥数量可观又自成体系。这一切构成了江苏历史文化最绚丽的华章,是江苏北部最杰出的代表。加之南部的吴文化,便有了江苏历史文化“吴韵汉风”的提法,从而成为形象表达江苏历史文化的一种说法、一种符号。 徐州汉墓是了解徐州、理解两汉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视角与内容,这本小书选取了一个时段——汉代;一个群体——分封在徐州的楚王与彭城王及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个视角——徐州汉墓,来叙述那段丰满而多彩的历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