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初期纳粹军队的迅猛攻势到1941年冬季时已被苏联红军渐渐逼停,对莫斯科的进攻也被红军成功的反击并瓦解了。1942年春,苏联领导层认为纳粹部队已是强弩之末,觉得红军若是在前线南端的哈尔科夫城附近进行反突击,就能有效地逼退德军。然而事与愿违,苏联指挥层自负的后果是数十万红军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苏联军事史上,这是结局极为惨痛的进攻战。之后的几十年,苏联对这次战役的惨重结果秘而不宣,直到近三十年来一些档案公开后,世人才有机会探究战役的内情。
《哈尔科夫1942(苏军视角下的哈尔科夫战役)》主要是从苏军角度对哈尔科夫战役进行叙述。作者大卫·M.格兰茨在苏联档案和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德国档案中的新资料,对苏联军事技巧和苏联在哈尔科夫惨败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分析。
《哈尔科夫1942(苏军视角下的哈尔科夫战役)》主要是从苏军角度对哈尔科夫战役进行叙述。许多德国军官和历史学家也对这场战役进行了记录,作者大卫·M.格兰茨在研究中融入了大量德国档案中的新资料。为增强研究的可信度,满足专家和专业军事学者的求知需要,作者加入了战役的日常地图和一些附录,其中包括所有关键战役文献的完整英译文字、苏军的详细战争指示,以及生还者去向的简单说明。
除了作者对该书的付出以外,在面对历史时,还应该对战斗中以及被俘后牺牲的官兵致意,特别是向苏联军士致意,对于上万个逝去的英灵,他们的政府最近才追认他们的名字以及所作出的牺牲,兹以本书作为对这些英灵的纪念。
序
引子
I 序幕
II 部署
战略选择
苏联方面的总体估计
1942年4月1日西南方向的兵力状况
1942年4月1日与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对峙的敌军
部队的集结
德军防御概况
战役准备
部队和参谋的准备
控制和通讯的组织
炮兵火力准备的方案与实施准备
坦克部队部署和准备
空军部署及准备
后方的装备支持及准备
党政工作
西南方面军的改编
III 作战区域
战略方面
战役和战术方面
IV 交战部队
苏军作战部署
南方方面军1942年5月11日的编组
苏军部队结构
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将领
西南方向总指挥部部队
第28集团军
第38集团军
第21集团军
第6集团军
博布金集团军级战役集群
预备队
将领
第57集团军
第9集团军
预备队
德军作战部署(作战序列)
德军部队结构
德军主要将领
德军官兵综述
力量对比
V 战役过程
第一阶段:西南方面军进攻战(1942年5月12—16日)
1.突破敌军主要防御带(5月12—14日)
北部突破集群的进攻战役
南部突破集群的进攻
2.进攻战的进展以及对敌军战役预备
队的作战(5月15—16日)
北部突破集群的战斗
南部突破集群的讲攻
第二阶段: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
在巴尔文科沃要塞的防御战(1942年5月17—28日)
1.对抗敌军在伊久姆一巴尔文科沃轴线
的反攻,西南方面军南部集群继续
展开进攻(5月17—19日)
A.1942年5月17日南方方面军在巴尔文科沃桥头堡的集结
B.5月1 7日德军沿巴尔文科沃桥头堡南面的行动计划和部队情况
C.1942年5月17—19日南方方面军的防御战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继续进攻
2.巴尔文科沃阵地防御战(1942年5月20—24日)
3.南部集群在包围圈内的战役(1942年5月25—28日)
VI 代价和结局
战争的代价
结局
1942年春季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战事记
录,时间不早于1942年11月5日(具体日期不详)
结果和结论概要
VII 结论
章节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战略选择
1942年早春,德军统帅部和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都在积极备战,准备实现1941年和1942年初未实现的目标。面对冬季的诸多失利,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许多人都用目标过大、战线过长、冬季恶劣气候为由加以掩饰,并不气馁。德军研究了自己的战略选择,尽力确定1942年可行的战略目标。他们仍然固执地得出和1941年“巴巴罗萨”战役前同样的结论。他们相信有机会在军事上击败苏联,若要实现此目的,则必须摧毁红军,占领苏联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地区。和1941年一样,希特勒认为若要占领这些地区,最好是将德军力量集中于俄罗斯南部。
德军军事领导层内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讨论往往很激烈,最终,希特勒确定了德军的战略目标、战役决心和作战部署。他指出:德军在冬季艰苦而沉重的战斗之后,一旦休整完毕,就要在夏初恢复攻势。1942年的战略与1941年不同的是,1941年德军沿着三条战略轴线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挺进,而1942年德军将在南部集中,通过顿涅茨盆地这个经济命脉,挺进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顿河河湾,然后向南进入石油资源丰富的高加索地区。对于装甲部队而言,集中穿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入这个开阔地区的路线非常合适,可以再一次像1941年的大包围那样,将兵力庞大、机动能力弱的苏联军队一举包围,等苏军防御力量削弱,经济基础崩溃后,德军或许还可以放松对列宁格勒的围困,挥师北上,取得莫斯科这个丰厚战果。
这就是“蓝色”(Blau)作战方案的雏形,德军的这项野心勃勃的战略计划在1942年春完全占据了德军指挥者的注意力,德军统帅部再一次充斥了过分乐观的气氛,而恰恰是这项战略,最终给德军带来比“巴巴罗萨”作战行动更惨痛的失败。希特勒于4月5日批准了“蓝色”作战方案(见地图2),计划的执行文件是41号指令,指令中的夏季战役包含两个目标:“斩草除根”地摧毁苏军的防御力量,尽可能剥夺其继续战斗的必要资源。希特勒特别指出,要占领列宁格勒,通过顿巴斯进入顿河河湾和高加索地区,获取宝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德军将重心放在南部的突击。
接下来,德军的部署者开始琢磨如何完成这些宏大的目标,他们准备了一系列计划,根据战役阶段分别命名为“蓝色”作战方案1、2、3、4。
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受到1941年末和1942年初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受重创后的退却和部队流动的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莫斯科战略轴心上,也在做着1942年春夏的战役部署。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之一的朱可夫将军这样回顾斯大林的战略思想:
“斯大林相信,到1942年夏季,德军会在两个战略轴线上同时展开大规模攻势,最可能是在莫斯科以及我国南部……他首先关心的是有70多个德军师参战的莫斯科轴线。。”
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将军了解德军战斗和战术技巧,也深知德军对缺乏经验的苏军仍然存在的威胁,他主张在莫斯科轴线实施谨慎的战略防御,先消耗德军力量,然后苏军再展开攻击。朱可夫同意沙波什尼科夫的主张,但因为参加了1941年5月的战役,朱可夫的态度激进一些,他主张苏军先发制人,对仍然驻守在莫斯科以西方向的德军展开攻势。
总参谋部战事总指挥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与其导师沙波什尼科夫意见一致,认为红军在1942年春季最实际的任务应该是“实施暂时性的战略防御,以有准备的防御战消耗敌军,打乱德军进攻计划,为红军的反攻作战创造必要条件”。
斯大林的三大战略顾问——朱可夫、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都主张谨慎策略,但斯大林不时受到中高级指挥员中激进派的鼓动,在最终决策中,过分乐观的态度占了上风。
华西列夫斯基在他的回忆录中解释了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夏季战役开展方面最高决策的理由。所有的苏联高级指挥员都认为:虽然德军在冬季被逼退,但他们的70个师仍然驻留在莫斯科进城道路沿线,对苏联首都构成致命威胁。并且,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多数下属方面军指战员都坚信德军在春末或夏季的主要进攻目标将是莫斯科。问题是如何最巧妙地击溃德军的突进,重建隆冬时节红军的进攻势头。斯大林的主要顾问——特别是总参谋部的军官担心苏军不成熟的进攻只会使薄弱的苏联突击部队羊入虎口,落人老练的、休整完备的德军机动部队的手中。一旦苏军主力在进攻中消耗过大,德军很可能再度利用1941年夏季的闪电战式攻势给予苏军沉重打击,且42年时德军的攻击发起阵地直接深入苏联腹地。
P5-6
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对东线的诸多战役都耳熟能详,提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柏林时,自负的法西斯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与庞大的苏联红军之间四年激战的鲜活场景历历在目。古德里安(Guderian)、梅林津(Mellenthin)、包克(Balck)和冯·曼施泰因(von Manstein)等德军名将在他们的回忆录里描述、夸耀了指挥官的勇武、坦克指挥官的胆魄以及士兵的机智,鼓吹他们如何迎战人多势众的战争对手,同时如何应对政治领袖希特勒的颐指气使。他们的红军对手,例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卡图科夫、巴托夫(Batov)和其他很多人也叙述了他们的战争经历。盖伊·萨杰(Guy Sajer)和其他许多俄罗斯人以战场中一个士兵的角度也讲述了这场战争的宏大、残酷以及刻骨的恐怖。战争双方的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也撰写了大量有关战事、战役的文字。
尽管有丰富的战争文献和其中阐述的大量事实,但这场战争的历史还是笼罩着一层迷雾。在西方国家,直到现在的历史传记仍然几乎都是德国人所著,是从德国人的立场、角度和认知出发,只有少数例外。于是,许多作者和读者都将德国人的叙述当作事实,认为德军尽管精良且强盛,但其最终还是失败,这完全是因为希特勒目标定得过高,在战役和战术的军事决策中过于频繁插手干预造成的。多数德国战争史着墨的阶段是到1943年中期,对于之后的军事行为,则被认为是希特勒人格缺陷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溃败。
苏联军方的记录只是将自己的神秘面纱撩起了一角。严密的政治及言论控制阻碍了苏联对战争的研究和著述。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总体解读,以及苏联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渗透在战事历史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和苏联的世界观。因此,“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的所有战争回忆录,战事记述和军队史都强调了苏联(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只有心思巧妙或资历颇高的著述者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种束缚。和德国记述者的情况相类似,苏联人的著述也并不一定偏狭。单场作战和联合战役的日期、顺序、主要过程、战役的诸多细节以及最终结果通常都是准确的。不过对这些事实的选取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作者经常扭曲理解,始终淡化苏军在胜利和失败中付出的惨重代价。最重要的是,他们始终隐藏了战争中最令人痛苦和沮丧的内容,尤其是红军对战争经验的汲取非常缓慢,且时时因为战争中的政治失误和许多军事行动的失败减缓了向胜利前进的步伐。
多年以后,随着苏联政治和国情的演进,苏联的战争史研究逐渐逼近真实。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国内出现政治争议,同时,军队内部指挥结构也在进行改编,强烈影响到许多军事将领在战时树立起来的名望,包括朱可夫和科涅夫。1958年后,在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运动中,新一轮的揭发运动加强了赫鲁晓夫及其拥护者的名望,斯大林和他生前的许多亲信受到指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出现新一轮的揭发浪潮,对勃列日涅夫及其战时亲信造成负面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对于战争问题的披露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例如,自1957年起,苏联军事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战争初期对闪击战的应对,对于苏联在1941年6月战争中的备战不充分情况进行了第一次真实的披露。当时,此项研究主要与苏联在新核战时代的国防现状与未来相关。这一时期,军事教育者被要求例举更具体的历史事实,以便更好地培养当代和后来的苏联军事领导人。这些批判性和务实性的原因促进了历史研究的真实性,此外,诚实的历史学家也陆续尝试增强苏联军事史的总体真实性,但往往徒劳无功。
苏联未能全面地正视历史,最明显的体现是忽略了战争最重要的负面事实(至少在面对公众时是这样),尤其是忽略了部署的失误,重大的军事失利和战争中巨大的人员伤亡。一直到最近苏方都忽略史实,以这种方式将人员伤亡的事实轻松隐瞒,然而隐瞒军事失利就要困难一些了——一方的惨败就是另一方的光荣胜利,胜方必然要对其大加称颂。为了增加可信度,败方必得“招供”,至少要为失败寻求合理解释,于是在这种情势下,苏联历史学家对一些军事失败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但只研究最明显的军事失败。
鉴于德苏前线战役的其他重大特征,苏联人能够隐瞒“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很多失利。在战争的庞大规模、高强度和异乎残酷的背景下,德国人要时时在各个前线与兵力强大的苏联交战。同时,苏联在进攻中战力充足、骁勇英武,但又承受了无数的军事失利,这使得德国人很难估计苏方的意图,难以对重大战役进行判断。在苏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大规模的光辉胜利(即德国人的耻辱失败)背景下,其同样大规模的军事失败往往也同时被掩藏起来。
通过对大量德国档案以及新公布的苏联战争档案的研究,可以对这段战争中缺失的史实进行考察和认定,尽量建构一幅更为确切的图景。其中,最为重大的缺失就是苏联在进攻中的失败。本书研究了苏联人试图隐瞒的战争初期重大失利之一——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惨败。
哈尔科夫战役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是一个经典例子,说明苏联人在撰写自己的军事史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重大军事失利的。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前,苏联史学家对这场战役实际上是避而不谈的。1960年之前,苏联人的战争史提到过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惨败,但细节寥寥,称这场败仗只是德军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时一个小小的、令人不快的序曲。到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系列情况,迫使学者们对这场战役给予更多的关注。首先很多德国学者称,若苏联历史学家继续对这场战役持沉默态度,则有失严谨;其次,鉴于反斯大林及其政治历史的立场,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认为对斯大林的失策宜做更诚实的阐述。赫鲁晓夫本人担任过西南方面军的政委,关于西南方面军的哈尔科夫惨败,最初的文献阐述是将责任归咎于赫鲁晓夫;然而赫鲁晓夫赢得了新的政治地位后,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披露斯大林在战役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和军中同僚开脱责任,于是,对哈尔科夫战役的重新评定也成为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反斯大林运动的一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早期,苏联出版了8卷本的新版《伟大的卫国战争史》,将哈尔科夫战役失败写入史实。此后,该战役成为合法的话题,出现在通史、个人回忆录和军队史中,并且成为苏联军事战争史中其他失败战役的遮羞布。不久,苏联的军事文献中纳入了该战役更多细节。
苏军元帅莫斯卡连科是对这场战役进行详解的第一人。他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任第38集团军指挥官,是赫鲁晓夫的部下,他还兼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局势趋紧,时任莫斯科空防司令的莫斯卡连科阻止了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首长贝利亚发动的反赫鲁晓夫政变。20世纪60年代,莫斯卡连科因其忠勇表现,苏联同意他如实撰写回忆录,披露之前被禁的战争史实。他所撰写的哈尔科夫战役一章代表着对历史阐述的重大突破,指出斯大林在战役失败中的重大责任。到后来的1973年,巴格拉米扬元帅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他在战役中是赫鲁晓夫的部下,曾任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参谋长。对于哈尔科夫战役的失败,斯大林曾将巴格拉米扬作为主要的替罪羊之一。和莫斯卡连科一样,巴格拉米扬也披露了战役的许多新细节,将罪责归于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此后,苏联的军事刊物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哈尔科夫战役的文章,对于这场军事失利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对于战役仍缺乏充足详尽的军事分析。哈尔科夫战役是西方对苏联历史真实性评判的标杆事件,将其作为苏联是否愿意坦诚面对成功和失败的依据。但苏联历史学家不惧挑战,仍然只强调这一战役,继续对战争史中其它的重要内容秘而不宣。
苏联存续的后半期以及解体前,苏联领导人,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恢复了20年前其前任赫鲁晓夫实施的开放政策。戈尔巴乔夫再次松开了对苏联军事史的束缚,允许对战争档案资料进行广泛挖掘和公开,并再一次鼓励历史学家对苏联军事历史中更多不光彩的方面进行研究阐述。新公布的资料中,有苏军总参谋部战中和战后所做的分类研究,这些研究扩展了人们对一些战争史实的认知,和之前一样,资料是经过筛选的,因此并不全面,但对于1942年5月哈尔科夫战役的确有了第一次详细的真实叙述。讽刺的是,最后一次档案大公开是在苏联解体前夕,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档案的公开速度却大幅放缓。人们希望戈尔巴乔夫建立的史实态度在现代更民主的俄罗斯联邦中不会消散。
1951年苏联总参谋部对哈尔科夫战役的分类研究是本书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本书融合了大量苏联和德国的资料,对苏联总参谋部的研究进行补充,使研究更有意义和特色。这些资料包括与战役相关的前期分类档案,其中有情报研究、关键战役研究、阶段性战役命令、司令部部署和指挥战斗的关键军官之间的私人通信。最后,本研究所配的情报和战役地图还包含了德军的档案资料,并重新绘制成更清晰的地图,详细标出了主要战区总体战略位置和位置变动情况。
为保持总参谋部原始资料的真实性,笔者将其文字纳入本书中(楷体字部分),在其中恰当穿插德国和其他来源的补充资料;文字翻译尽量忠实、通顺,为了保持可读性,进行了忠实于原文的编辑。苏军总参谋部对这些研究的阐述是严格按照军制进行的,必须服从苏联共产党高层的政治需要。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些资料论调也许有些高,笔者在文中对这些资料做了平实处理,忠实于原义,并无曲解,不会影响到研究的严肃性和准确性。这些总参部研究还有一个缺陷是对人物的缺省处理,其中不出现指挥官的姓名,战役中涉及的部队和编制、战事均没有指出人物,似乎是些断头文字;然而没有了这些人物,我们看到的就只是没有血肉的战争机器,为此笔者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了指挥官的姓名,还原人物。
实际上,苏联所有分类的关于苏德战争的战事记录都必须隐藏人物姓名,以维护军官的名声。这留给德国老兵和战后的西方人的印象是苏联红军人数众多,却看不到参战者的面貌。虽然苏联军士似乎确实是人多势众,死亡人数以百万计,但他们和德国敌手同样历经战火,他们的勇气和所经历的异乎寻常的艰辛应该得到追认。因此。笔者在对这场命运之战的研究中补充了大量关于人员的新材料——从部署和指挥战役的最高层军官,直到战场上牺牲的官兵,以及战争生还者。
本书主要是从苏军角度对哈尔科夫战役进行叙述。许多德国军官和历史学家也对这场战役进行了记录,笔者在研究中融入了大量德国档案中的新资料。为增强研究的可信度,满足专家和专业军事学者的求知需要,笔者加人了战役的地图和一些附录,其中包括所有关键战役文献的完整英译文字、苏军的详细战争指示,以及生还者去向的简单说明。
除了笔者对该书的付出以外,在面对历史时,还应该对战斗中以及被俘后牺牲的官兵致意,特别是向苏联军人致意,对于上万个逝去的英灵,他们的政府最近才追认他们的名字以及所作出的牺牲,兹以本书作为对这些英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