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话儿
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人的命运,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是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惯;
.
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
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收获良好的命运。”
19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得尔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的行为、性格及其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段名言更告诉爸爸妈妈们: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成功学家,通过不同途径的研究,最终都殊途同归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相同的结论。被誉为西方世界“商业圣经”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作者、著名的成功学家奥格·曼狄诺指出:“我们的行为受到品位、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于不同的习惯。”
我们中国古代的贤人早已对习惯与人生的关系有过认识,那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开头就是这样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所说的“习”,就是指的习惯。这几旬简单的话揭示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孩子的天赋条件一般区别不会太大,而导致孩子们后来成就千差万别的因素之一就是其后天所养成的习惯好坏。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坏习惯则会使孩子终身受害。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爸爸妈妈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三字经》上写得很明确: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养成了受益终生的好习惯,是成功家教的收获;而孩子沾染上不能自拔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则首先难辞其咎。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都享有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世界上有哪一位爸爸妈妈不想在自己孩子的神经系统中存放好习惯的“资本”,而让其“整个一生中都享受着它的利息”呢?
世界上又有哪一位爸爸妈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背上“坏习惯”这笔无法偿清的债务,而让其终生不断地受到折磨呢?
普天下的爸爸妈妈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心,所以,不可不时刻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不可不时刻督促孩子戒除各种不良习惯。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有了好习惯,道德就能够见诸于实践,意识就能够化为行动。
任何生活习惯一经形成,重复出现一次便是一次强化。孩子若是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及时加以纠正,慢慢便会成为极难改变的恶习。这不仅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学习,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时代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到了成年后再想去改变就很难了。不良习惯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许多不利,不仅妨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形象。孩子年龄尚小,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也是纠正不良习惯的好时机。
1孩子要有良好行为习惯
重视理由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爸爸妈妈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成功。
遇根·溯源
中国有句老话:“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一旦习惯形成了,长大后就很难纠正。
某校校庆时,一个老师说: “我小时候没听老师的话,没养成好习惯,长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原来,他的生活毫无秩序,东西胡乱放。一次晚上睡觉时,脱了袜子随便一扔,第二天早晨却怎么也找不着了。上班开会时,他掏出手绢擦鼻子,可捂在鼻子上的却是一只臭袜子,搞得他狼狈不堪。
还有一些从少年管教所出来的孩子说:“在管教所里经受过一番教育后,懂得了偷东西的害处,下决心不偷了。可一见到人家的钱包手就痒痒,也不知怎么回事,把手又伸到别人兜里去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小时候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已成为定型性行为,改起来就很困难了。
通过上面所举的两个生活中的实例我们不难看出,人的行为习惯不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往往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阴影。个人习惯不良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修养差,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造成邻里不和、人际关系差等,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爸爸妈妈不可包庇、袒护。例如,有些爸爸妈妈虽然觉得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件不光彩的事,但为了顾及自己和孩子的面子,便采取极不明智的护短做法。然而,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错误如此包庇、袒护,会对自己的错误不以为然。因此,父母的护短会更加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P1-3
怎样引导孩子成长?这既是一个牵动天下千千万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的大难题,也是多少年来人们苦苦思索、孜孜探求的课题。在对这一难题、课题的不断探索中,不乏理论研究者、理性思考者,也有言传身教者、著书立说者。日前,一部《孩子成长中的56个怎么办》(以下简称《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书稿摆到了我的案头,引发了我拜读的浓厚兴趣。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我想看看它是怎样诠释、回答这一难题、课题的。我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此书。掩卷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立论正确,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论述充分,对破解这一难题、课题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依本人之愚见,《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成功之处,或者说值得肯定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素质主旨,贯穿全书。如果说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在新世纪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不断而切实地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乃是引导孩子成长的硬道理。本书作者深晓此理,本着既授之鱼、更授之以渔的基本思路,毫不吝啬地运用大量笔墨,着力阐述诸如如何激发上进心、如何学会自强自立、如何培养道德品质、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等一系列素质教育问题。其中,既有理论的点拨,又有精彩的论述,还有古今中外生动典型案例的佐证。尽管近年来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崇尚、开展素质教育的大气候、大趋势已然形成,但是要完全、彻底地消除千百年来应试教育的传统习惯势力的消极影响仍然任重道远。为此,本书作者不遗余力地点击引导孩子成长的要害“穴位”——素质教育,为冲破至今仍有巨大惯性反弹和广泛潜在市场的应试教育的迷雾叠嶂,开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蓝天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应有贡献。素质教育这一主旨,犹如一条主线、红线,贯穿于作者撰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全过程,渗透于全书的字里行间。此其一。
内容翔实,设问即答。尽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篇幅不短,部头不小,但却让人爱看、耐读。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内容翔实、具体。书中所述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来自孩子成长的实践和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正是摒弃了那种云山雾罩、一头雾水式的空发议论、空洞说教,代之以言之有理、考之有据的据实诠释、阐述,才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二是设问即答,边问边答。通过全书56个“怎么办”的设问,将翔实、具体的内容在一问一答中展开阐述,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可读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毋庸置疑,对于读者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此其二。
谋篇布局,纵横交错。有了明确的主旨和翔实的内容,还须通过严密构思、精巧设计的合理结构来展开阐述。对此,《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作者也是颇费思量,收效极佳。且看全书在总的谋篇布局上,列出了“点滴塑造”“关爱引导”“科学疏导”“严令身行”“大胆放手”“巧妙引导”“授之以渔”和“软硬兼施”等八个方阵的大框架,又有横向上从“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到“孩子有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怎么办”的56个设问,还有纵向上在每个设问的解答性阐述中的“重视理由一追根溯源一榜样魅力一解决方法”的四步曲,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此其三。
文从字顺,有人情味。通览全书,看得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作者为准确、生动地阐述内容,对文字表达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全书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笔锋犀利,文采洋溢。尽管全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但让人读来感觉文从字顺,不枯燥、不乏味,足见作者文字素养和功底不浅。二是书中充满了人情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几乎在每个“怎么办”设问的解答性阐述中,都是先从与“爸爸妈妈”面对面直接对话的娓娓道来开始,继而进行犹如真诚朋友之间的心灵沟通、推心置腹的谈心交心式的阐述,瞬间便缩短或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随着一股股清新、温馨的微风轻轻吹拂而来,陌生感悄然而去,亲切感油然而生。此其四。
读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书稿,本人似有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之感,且思绪良多,启示犹在,感想不少,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于是,便欣然命笔,略抒拙见,匆匆写下如上一些随想性的浅薄文字。是为序。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张宇华不遗余力地点击引导孩子成长的要害“穴位”——素质教育,为冲破至今仍有巨大惯性反弹和广泛潜在市场的应试教育的迷雾叠嶂,开辟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蓝天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应有贡献。素质教育这一主旨,犹如一条主线、红线,贯穿于作者撰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全过程,渗透于全书的字里行间。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笔锋犀利,文采洋溢。
通过张宇华著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培养教育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将翔实、具体的内容在一问一答中展开阐述,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可读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