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陕北往事(我的知青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学夫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69年1月19日,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而对我和同学们来讲却是离开家门、踏入社会的开始。

早上八点半带着随身书包,大家在学校楼后操场上集合,按下乡村、队序列分乘大客车去北京站,准备搭乘知青专列西进延安插队。此时的北京站早已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喇叭在革命歌曲的伴奏下反复播放着“最高指示”和由此而引发的种种豪言壮语,在这形势一派大好气氛的烘托下,从未离开过北京的同学们怀着对遥远、陌生陕北的憧憬,以及对前途未卜的今后生活的好奇和疑惑乘上火车。各种难以抑制的情绪,如兴奋、激动、紧张和无奈交织重叠着。

知青专列头东尾西一字排开停在第一站台上,面向北侧的三排硬座上,窗口早已堆满了与送行人群告别的同学们,我不幸被压在最下层,动弹不得,压在身上的同学鼻涕眼泪地哽咽着,我直感觉到后脖颈上凉飕飕的,仿佛真有某种液体滴下来。恐遭不测,只得奋力挣扎从人群中退出。两排座这边空荡荡的只有建平和和平两位同学霸着张桌子,从书包里正在向外掏啤酒、罐头、苹果和面包等等好吃食。嗬!敢情这两位没人送,要不咋能这么潇洒!我伸手抓了只苹果刚咬了一口,猛然间,火车开动了,只听得“呜——哇”一声,同学们压抑的能量几乎不约而同地释放出来:众人都哭了!大家伙儿都涌向北侧靠站台的窗口。站台上、车厢里,哭泣声、呼喊声混成一片。混乱中,我扒窗依稀望见前来为我送行的妈妈和当时已在内蒙古插队回家探亲的姐姐,伫立在远处站台立柱旁,看着逐渐远去的列车无目的地挥手、张望着……就这样,我和同学们踏上了离开北京的旅途,开始了告别家人、奔赴陕西、独闯天下的新生活。那天恰是我过完十七岁生日后的第十天。

列车徐徐出站,车窗外掠过熟悉的京城侧影,车厢内出现短暂的沉寂,同学们仍沉浸在与亲人和北京告别的悲怆回忆中,一时还没回过味来呢!保定、石家庄逐一经过,窗外华北平原一派天寒地冻的暮冬景色。随着“开饭啦,开饭啦”的吆喝声,列车员沿着过道推来送饭车,将一只只装着盖浇饭的铝饭盒送到同学们手上。这边建平的小桌上,众人慷慨解囊,纷纷把带来的好吃食贡献入伙。香肠、小肚、广柑、苹果、梨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堆了一桌子。建平一边张罗着,一边慷慨地说:“先吃你们的,待会儿再吃我的。”等到晚上轮到他老兄做贡献时,他掏了半天只掏出两个面包来。

车过郑州天色已晚,火车停站换头后以“之”字形向西驶入陇海线,沿途景色逐渐隐没在黑暗中。入夜,行驶中的列车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昏暗、摇曳的灯光交替映照在半梦半醒中的每一张脸上,同学们的脸孔在若明若暗中似乎发生着变化。忽然,车厢里传来《山楂树》的口琴声和伴随着的低声吟唱,空灵清澈的《山楂树》令人感动,使人着迷,蓦然间竟有不知身在何处、恍如隔世的感觉。

天亮时列车停靠在孟塬站,终于进了陕西啦!我下车花六毛钱买了一罐标着“潼关酱菜”字样的用竹篾子包装的酱菜,准备日后带到村里享用。此时天已放亮,车厢中逐渐活跃起来。车窗外两边的景色完全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华北平原,左边是秦岭和华山,山高万丈,怪石奇松林立,十分壮观;右边是平原,农田、村舍错落有致,悉数在目。这儿肯定就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而引起大家关注和议论最多的则是窑洞和半边盖的房子——厦子。

P2-4

书评(媒体评论)

从北京站的喧闹,到铜川的杠子馍。从招工未果的失魂落魄,到等待发榜时的惴惴不安。从找票看内参电影,到出席丹麦展览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真实、亲切,好似盘腿对坐,闲聊侃山。不矫揉、不造作,所以喜欢。

——富县知青

本书是我所读过的有关知青文学中最好的著作之一,那批北京知青至今仍深受陕西这块土地的文化影响,常会以半个“延安人”自诩,展现出浓浓的“黄土情结”。

——山西知青

本书内容真实、可信。语言使用大量民间俚语、陕西方言和那个特定时代国内外流行电影经典话语,读来倍感风趣,让我时笑时哭,不失为一本篇幅不长、内容详实、震撼心灵之作。

——知青同学

目录

第一章 起程

第二章 印象

第三章 赶集

第四章 回家

第五章 还乡

第六章 经历

第七章 拉练

第八章 国道

第九章 多舛

第十章 拐点

后续

感言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序言

学夫是我的好友。少年曾在陕北插队,凡曾上山下乡过的老知青们,都对那种艰苦的条件和贫乏的生活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且大多不堪回首。而学夫则不然,他经常向我及朋友们谈及陕北生活且津津乐道,对那片黄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怀,以至于影响了他的整个生活历程。至今,他的朋友、事业及情感还留在那片西北高坡上。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愈加依靠回忆和怀旧来寻求精神寄托。在一段时间里,学夫进入到一种痴迷的写作状态,把他在陕北时期的往事,集篇成章,著录于文。每写到得意之时,他就会旁若无人,眉飞色舞地描述一番写作感受。我很凉诧于学夫的记忆力,几十年前的很多细节他都历历在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那段时光的感受是真挚而乐观的。人的一生会有许多不能选择的经历,而以何种心态对待,则会对不同人的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学夫的陕北生活虽然艰苦,但他西北人一样的豪爽性格,敦厚的待人之道,扎实的办事风格,一定与他这段经历的打磨相关。

学夫这本集子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了解一个道理,生活态度决定着生活经历是财富还是负担。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当回顾以往的时候,是叹息还是充实,取决于每个人对生活的抒情和理解能力。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是为序。

梅宁华

2011年2月

内容推荐

《陕北往事(我的知青岁月)》是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作者朱学夫以幽默的笔法,描绘出自己在陕北上山下乡期间的亲身经历,以及所听闻、所感受到的陕北风俗、民情。虽然作者所描述的生活艰难困苦,但主要基调轻松、诙谐,表达了作者对陕北的深深热爱和与当地老乡真挚的情感。

编辑推荐

《陕北往事(我的知青岁月)》是北京知青朱学夫对自己在延安4年上山下乡经历的亲切回忆,充满了意气风发的趣味和记忆的温情。书中通过灵活运用陕北方言、关中方言和北京方言,使行文充满了浓浓的陕北风情和时代特色,同时不乏幽默感。与一般知青作品记录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辛、困苦、迷茫、挣扎的基调不同,作者从始至终都乐观、开朗,对生活无比热爱,信心满满,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