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卫、孔寒冰主编的《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精)》讲述了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国际校友舒衡哲的人生经历和她讲述的中国故事,为理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海外视角。不仅如此,她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在本国甚至在国际社会有较高的声望,是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 书名 | 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红卫、孔寒冰主编的《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精)》讲述了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国际校友舒衡哲的人生经历和她讲述的中国故事,为理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海外视角。不仅如此,她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在本国甚至在国际社会有较高的声望,是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内容推荐 夏红卫、孔寒冰主编的《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精)》将围绕舒衡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道路,以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研究为中心,全面描述她的学术历程。内容涉及她的求学经历,特别是1970-1980年在北京大学的生活;主要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思想立场,包括《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鸣鹤园》等重要著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她在跨文化研究视野中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罗马尼亚到美国 第二章 北大岁月 第三章 聆听“五四”老人的声音 第四章 中国启蒙运动的光与影 第五章 鸣鹤园的历史与记忆 第六章 探索“无言的语言”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罗马尼亚到美国 贺桂梅:您是中美建交后第一批来中国访学的美国学者,同时,作为学者,您在中国“五四”运动研究、北大园林研究、口述史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在中国和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影响都很大。这次做关于您的口述访谈,主要是希望向中国普通读者介绍您的思想经历和学术研究情况。咱们就按照您的主要学术经历和研究工作逐一开始讨论吧。您是从东欧到美国开始求学的,可以介绍一下您在罗马尼亚的家庭生活和当时的学习情况吗? 舒衡哲:我1947年出生在罗马尼亚克鲁西地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那时候,罗马尼亚刚刚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的国家,苏联的影响很大。于是,我父母给我取了俄文名字“Vera”,俄文的意思是“信仰”,意大利文的意思是“真理”。这个名字的含义比较“革命”,表示他们非常拥护罗马尼亚的共产主义制度。 我父亲早期在罗马尼亚时,就加入了罗马尼亚的共产党。因为Schwarcz这个犹太人姓氏不太适合他当时的工作,我父亲就将姓氏改为Savin。我从美国瓦萨大学毕业的时候也姓Savin,但到耶鲁大学读研究生时就改回Schwarcz了。我父亲到了美国还是用Savin这个姓氏,我当时为了反对父亲放弃犹太人姓氏,便恢复了Schwarcz这个姓氏。我结婚的时候,也没有按照一般已婚女性的情形改为丈夫的姓氏。这是出于对犹太人的感情,并不是为了女性主义。 因为生长在共产主义国家,我完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我年轻时加入了共青团,也戴过红领巾,虽然现在没有留下我戴红领巾的照片。我是父母第二次婚姻后所生的孩子。我母亲和她第一任丈夫有一个孩子,我父亲和他第一任妻子也有一个小孩,我是他们第二次婚姻生下的孩子。我父母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当时我母亲在一个工厂做会计,我父亲也在同一家工厂工作,但不是工人。 虽然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的,但是,在我的童年印象里,一直感觉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历史阴影存在着。因为在这样一个犹太家庭里长大,我对“无言的历史声音”一直十分感兴趣。这使我在日后的历史研究中注意到,不能仅仅依靠书面语言和史料,也要关注那些没有说出的历史。同时,这种家庭出身也影响到我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问题。那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存在两种互相冲突的声音。一个是白天的时候,学校老师们的声音在说:“爱国、共产主义……”我要当共产主义的好孩子。另一个声音是在家里。我父母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却始终感觉到一种不能提到的、不能说出的记忆,不知道那是什么。 我一直都是好学生,从学校老师那里接受思想教育,也非常乐观。不过,我也逐渐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一些不愉快的体验,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都不重要了。我慢慢开始注意到历史中人们遭受的那些痛苦的记忆和苦难事件,意识到历史的阴暗部分。创伤研究现在变成我的专业,这也很可能是我下一本书的主题。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长大,不再有年轻时那种很乐观的信仰。 有一段时间,苏联文学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是在罗马尼亚时读到的,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后来开始分析那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来北大时,也和王瑶先生谈过苏联文学。我对苏联文学印象最深的是诗人阿赫玛托娃。(P9-12) 序言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总序 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近一百二十年来,北京大学厚植中华文明沃土,饱览时代风云变幻,积极致力于“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民族,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外关系特别是人文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14名外国留学生调整到北京大学,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留学生留学北大的开始,六十多年来,北京大学已经培养了9万多名各种层次的国际学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的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大学的国际校友人数众多,覆盖国家和地区广泛,社会贡献突出而令人瞩目。他们来华留学的时段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具体地说,他们构成了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史的一部缩影,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探索者与践行者。许多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已成为所在国同中国交流的重要桥梁。还有许多国际校友在本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外交领域里努力工作,对于祖国的发展和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的人生经历和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为理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海外视角。不仅如此,他们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在本国甚至在国际社会有较高的声望,是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收集和整理的就是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的成长记忆,重点讲述他们与中国特别是与北京大学的故事。通过对国际校友进行口述文献的采集、整理与研究,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读者听到“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故事”。此外,本套丛书还有助于系统梳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成果,为留学生教育总结经验,拓展学术研究领域,丰富国际关系史和国别史研究内容,进而推进北京大学对外开放和“双一流”建设。 2015年,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启动,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一些国际校友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版了这套丛书,通过这种形式配合国家做好大国形象的构建,推动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过程中,作者努力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保证它们具备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考虑到口述者的特殊经历、个人情感以及因时间久远而造成的记忆模糊等因素,作者通过访谈第三方、查找资料等方式对口述内容进行考订、补充,成稿后又请口述者进行了校正。尽管如此,由于各方面水平所限,丛书中肯定还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启动两年以来,本套丛书受到了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得到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帮助。在这期间,丛书编委会的一些成员职务发生了变化,不断地有更多领导和专家加入进来,相关的访谈成果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谨以此书献给数以几万计的北京大学的国际校友,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来华留学事业的人,献给北京大学120岁生日。 编委会主任 夏红卫 孔寒冰 2017年11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