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建学,张洁主编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柳条湖事件

经过一天的喧嚣,古老的沈阳城进入了沉睡。沈阳城北郊柳条湖的南满铁路旁,突然出现了一小队日本关东军,他们在独立守备队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的指挥下,如黑夜中的魔影正在鬼祟地忙碌着,一场震惊世界的罪恶阴谋即将上演。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对幅员辽阔、富饶美丽的中国东北一直垂涎三尺。东北不仅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和无尽的宝藏,其地处亚洲东部,西与外蒙古毗邻,北与俄国接壤,东临朝鲜,又是远东的战略要冲,因此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了旨在占领中国东北的“东方会议”,并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露骨地声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也就是说,日本扩张的蓝图是征服全世界,但征服世界的前提是征服中国,而征服中国的前提是征服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梦想,为了这一梦想,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起战争。“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野心,预示着一场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然成为日军侵略的首要目标。几年来,日军一直蠢蠢欲动,等待出兵的有利时机。此时,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兼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身在北平,东北军主力部队也大批调往关内。东北军政事务由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和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分别代管。张作相因其父去世,回锦州奔丧未归。臧式毅和荣臻权威不重,遇事不敢做主,东北实际处于无人主政、军防空虚的混乱状态。这在日军看来正是出兵的绝佳时机,眼下急需的就是再为自己制造一个扩大侵略的借口。

柳条湖铁路旁的河本按照事先的计划,将准备好的炸药安放在东侧单轨的交界处。他不时看看手表,转而又仔细查看了一下炸药安放情况和炸药用量。按照军方的要求,只炸毁直线单轨一小段,要保证爆炸后高速行驶的火车能够安全通过。这次诡秘的行动对于爆炸技术要求颇高,也说明日本密谋侵华真正是处心积虑。

晚10点20分左右,河本率领的小分队实施爆破。随着一声巨响,铁轨上火光一闪,腾起一片黑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柳条湖事件”。爆炸声刚过,自长春开来的第14次快车就安全驶过被炸铁轨,10点30分准时到达沈阳。河本露出得意的笑容,令人抬出三具旱已准备好的身穿东北军军服的尸体放在爆炸点旁边,制造了假现场。三具尸体本是附近农民,被关东军抓捕后残忍地杀害了。

一切准备就绪,河本命令一等兵今野向川岛报告:“北大营的中国兵炸毁铁路,正在战斗。”接到报告,旱已集结在文官屯车站的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川岛中队,立即向北大营发起进攻。同时,设在独立守备队营区内的24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也开始炮击北大营。隆隆的炮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沈阳城。

P25-28

后记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年抗战的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讲好沈阳故事传播好沈阳声音树立好沈阳形象”,沈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该故事集以“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为着眼点,遴选、创作了十三篇对中国抗战史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故事。这些故事以真实而鲜活生动的史实、史料为支撑,通过讲故事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该故事集在宣传沈阳抗战历史、弘扬沈阳抗战精神、彰显沈阳地域文化、打造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该故事集也将因为在沈阳打响抗战第一枪、在沈阳发布抗战第一篇宣言、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等重大节点、历史事件的讲述,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与宣传者将目光转向沈阳抗战,探讨和挖掘沈阳的抗战文化,进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国抗战史和沈阳抗战历史的研究。我们着力以抗战故事为纽带让沈阳抗战历史、沈阳抗战精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中国和世界认识、了解到,沈阳是一座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城市,是一座坚韧不屈、不畏牺牲、奋勇抗战的英雄城市。

长期以来,辽沈专家一直从事沈阳抗战的研究,尤其是对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抗战研究。按照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沈阳出版集团高度重视,王建学、张洁、张旭东、邱田、陈醒哲、王洪山、张大庸、伏桂明、萧大勇、张文琦、刘杰、张鑫等专家学者及媒体工作者共同完成了本书的编写任务。

值此《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对付出辛苦劳动的相关部门和编写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鉴于沈阳抗战在中国十四年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还将继续深度挖掘、研究沈阳抗战历史。继续整理、收集沈阳抗战史料,编写沈阳抗战故事集,不断传承、弘扬沈阳抗战精神,为打造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依据、奠定基础,为振兴沈阳发声助力。

编者

2017年10月

目录

序言

王铁汉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故事

中国第一篇抗战宣言的故事

义勇军“血肉筑长城”的故事

东北大学流亡抗日的故事

冯庸与冯庸大学抗战的故事

义勇军特工张凤岐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

“九君子”揭露日本侵略真相的故事

“沈阳拉贝”的故事

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里中国工友帮助美国战俘的故事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的故事

“九一八”撞钟鸣警的故事

后记

序言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太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开始最早、历时最久,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抗日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时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沈阳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终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56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完成了最后一批日本战犯的审判,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落下了终场的帷幕。同时,沈阳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焦点,十四年的抗战,诸多重大节点性事件都发生在沈阳。1935年,唱响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最早发源于沈阳及周边地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反法西斯斗争精神从沈阳走向了国际社会。1945年8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沈阳东塔机场被捕,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傀儡政权被彻底瓦解。在那场旷日持久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奋起抗战和最后正义审判都发生在沈阳,可以说,沈阳抗战是“起点中的起点,终点后的终点”。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的集体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八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十四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2017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抗战史研究与宣传提供了基本原则,“十四年抗战”概念正在按照国家意志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论从史出的科学结论,其首要意义是明确了中国抗战是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夜,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爱国官兵违抗“不抵抗”命令奋起反击打响了突围战,打响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枪,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首战枪声。同时,在九一八事变之夜,身居沈阳前线的中共满洲省委基于对形势的敏锐判断,连夜起草并于9月19日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中国抗战史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第一篇抗战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声讨日本侵略行径的第一篇战斗檄文,为中国抗日战争吹响了号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中流砥柱作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讲话精神,沈阳市委宣传部组织辽沈抗战史专家编著出版《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故事集将前六年抗战与后八年抗战充分整合,充分体现了沈阳抗战在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中华儿女在那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民族情怀。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古老城市,沈阳既有代表古人类文明的新乐遗址,也有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清文化遗存,既有近代工业繁荣的痕迹,也有共和国长子的风骨与担当。沈阳抗战文化不仅是具备沈阳各时段经典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深厚底蕴的城市文化,更是具备全国性意义和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化资源。因此,在“十四年抗战”研究与宣传上,沈阳责无旁贷。编写《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不仅向世人展现沈阳抗战历史,体现沈阳抗战精神,也会对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的讲述,宣传沈阳抗战历史,进而凸显沈阳抗战精神,再现英雄城市形象。通过抗战故事传播,让沈阳的抗战历程植根于辽沈大地,并广泛流传。通过抗战故事传播,也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沈阳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抗战和最终落幕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国际正义力量屡次团结共同抵制法西斯侵略的城市,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城市。

该故事集收集了抗战第一枪的故事、第一篇抗战宣言的故事、东北义勇军抗战的故事、沈阳“九君子”与“沈阳拉贝”的故事、义勇军特工的故事、东北大学抗战和冯庸大学抗战的故事、东北抗联的故事、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里中国工友帮助盟军战俘的故事、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的故事、“九一八”撞钟鸣警的故事等。这些故事饱含家国情怀,尽显民族品格,更兼世界友爱。编写组把这些原本厚重的历史以活泼的笔法、轻松的语言予以概述,目的是使其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在轻松入眼入脑的过程中浸润人心。

历史不会重来,未来可以期待。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阳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开放优势、创新优势十分明显。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赋予了沈阳建设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更高定位。伫立改革发展潮头,放眼沈阳振兴大业,勤劳、勇敢、智慧的沈阳人民尤需秉承中华民族不服输、不畏难、勇于奉献、不惧牺牲的抗战精神,凝心聚力,再创佳绩,再铸辉煌。讲好沈阳抗战故事,传承沈阳抗战精神,既是为沈阳经济发展、城市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也为中国抗战史的研究、为世界和平主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奉献出一部抗战历史故事“教科书”。

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张经纬  2017年10月

内容推荐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倡导“十四年抗战”的理念开始,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意味着“十四年抗战” 概念在国家层面获得了确认,将在大众中普及开来;也意味着自1931年至1937年东北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公允的评价。

王建学、张洁主编的《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即将视角置于十四年抗战,尤其是十四年抗战的开端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上,遴选出王铁汉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故事、中国第一篇抗战宣言的故事、沈阳审判日军战犯的故事、九一八鸣警撞钟的故事等13个最能代表抗战的起始阶段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事件,以“讲抗战故事”为形式,以“弘扬抗战精神”为宗旨,使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正视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

编辑推荐

王建学、张洁主编的《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集》力求为 “十四年抗战”概念走进中小学课堂提供无可辩驳的佐证,从而确保在青少年中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以此纪念中国军民从1931年9月18日东北军官兵抵御日寇的进攻开始的抗战。并围绕辽沈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史实编写了多个小故事,阐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领导、影响以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为主体的东北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的史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