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如何可能》由王德胜著。
2017年7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联合在京举办“第二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美学和艺术理论教学与研究的36位年轻学者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学习和交流,并提交了相关学术论文。经专家审读,从研修班学员提交论文中精选出20余篇论文,结为本集。
| 书名 |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作者 | 王德胜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由王德胜著。 2017年7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联合在京举办“第二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美学和艺术理论教学与研究的36位年轻学者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学习和交流,并提交了相关学术论文。经专家审读,从研修班学员提交论文中精选出20余篇论文,结为本集。 内容推荐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由王德胜著。 围绕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已历时数十年,作为一个迄今仍存有争议的学科概念(或学科建构意识),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在“不确定性”中实现理论建构的现实意图,是文艺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学科建构意识而又积极地将美学、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对象视野综台为自身研究范围的基本体现。事实上,由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问题阐释需要,中国的文艺美学研究从一开始便以自身的路径选择与确立,具体回应着文学艺术的现实问题,前所未有地联结着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生现实的审美关系,在为文学艺术研究确定直面现实的理论方向的同时,也为美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争得了一片现实的生机。 目录 文艺美学:问题与希望 一 “应时而生”的问题 二 从学科形态转向具体研究形态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一 如何定位“文艺美学” 二 对现有理论的分析 三 文艺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文艺美学的不确定性 一 对象与路径:不确定性的意味 二 兼容的运思:不确定性作为确定化的根据 文艺美学:理论建设及其当代问题 一 文艺的自律性诉求与文艺美学的提出 二 “文艺美学”:合法性的疲软 三 文艺美学:学术资源及其特征 四 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立场与问题意识 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 一 学术思维与理论建构的变革 二 超越“审美/非审美”二元对立的理论转向 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 一 艺术“创造”神话的崇拜 二 艺术审美价值效力的有限性 三 艺术作为现实中人的心理补偿 四 艺术审美的有限性维度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一 大众传播、日常生活与艺术模式转换 二 “传播假相”与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 三 四个关注点 走向大众对话时代的艺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艺术话题 一 艺术:在曰常生活层面与大众“对话” 二 艺术:走向大众对话的基本因素 三 艺术:大众对话时代的“跨越” “技术本体化”:意义与挑战——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一 “技术本体化”的可能性 二 重写艺术概念 三 “技术本体化”的魔咒 四 “技术本体化”与审美文化研究策略 “仪式化”:大众传媒制度化时代的文学写作 一 “仪式化的写作” 二 “形象”即“意义”,“意义”即“形象” 三 文学写作的文化娱乐性效果 “娱乐神话”与传媒时代的艺术经济学 一 “娱乐神话”的特征 二 “娱乐神话”生产的艺术经济学属性 文学研究:“后批评”时代的实践转向 一 常识性观念及其肢解 二 “泛文本”立场及其“后性”特征 三 形象文化资料与文学研究的批评资源 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 美学的思想尴尬 二 建构“生活的美学” 三 生活现实的在先地位及其重新肯定 “去”之三味: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 一 “去体系化”的美学态度 二 “去本体化”的立场 三 “去理性至上化”的理论倾向 美学的改变——从“感性”问题变异看文化研究对中国美学的意义 一 “感性”问题的两方面特性 二 文化研究为中国美学带来新可能 陈述“感性”与美学话语社会化 一 直面人的感性生存权利 二 美学话语社会化的两个方面 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关学论纲之一 一 感性问题的新美学意涵 二 “新感性价值本体” 三 “日常生活美学”的阐释指向 四 美学话语社会化的当代前景 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 一 感性意义成就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 二 日常生活的现实介入 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关学现实 一 “眼睛的美学” 二 “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三 新的美学话语 身体意识与美学的可能性 一 破除“破除的恐惧” 二 恢复“身体的自觉” 三 美学的重新“确立” “微时代”的美学 一 “微时代”的文化征象 二 “微时代”的美学取向 “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 一 “生活审美化”的普泛实现 二 “去边界”的美学知识处境 三 回到日常感受的出发点 “微时代”: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 一 美学批评:空间意识传统与“在场性”的缺失 二 “微时代”:空间开放性与交互性 三 “在场”的美学批评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一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表征 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四 日常生活与感性 五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美学” 当下文化语境与艺术学学科建构的现实问题 一 文化语境的“四化” 二 艺术指向性变迁与艺术学学科建构的问题 三 走向开放性体系建构 附:艺术的难题——艺术与人的断想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