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写的家书,在他生前已由其家人部分刊行。光绪五年,在他的门生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下,精心编校成了权威的一版《曾国藩家书》,交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金玉良言。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最权威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国藩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国藩家训》两部分内容。全套书收全曾国藩的家书1305封,完整呈现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和实践。
毛泽东青年时就批读过光绪己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国藩家书》,该书第四、六、七、九卷至今收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每卷都有毛泽东手书的“泳芝珍藏”字样。在他早年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中,频频出现《曾国藩家书》的原文和相关点评,可见此书对他的影响之深。即使后来到延安,毛泽东还推荐领导干部要读一读《曾国藩家书》。
钱穆评《曾国藩家书》:“若论近人论学,能有亲切的指点者,在前清有湘乡曾氏……在其家书家训中,有不少方法指点,虽若卑之无高论,却极亲切。如曾氏说:治学贵有恒,一本书必须从头到尾通体读。此语岂不是老生常谈,似不成为一种学术专家之指示。其实读书若不能一书从头到尾通体读,无论是讲科学方法也好,提倡本位文化也好,总之是空论,非实学。”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七月初五日发第九号信,内言六月二十四后,孙与岱云意欲送家眷回南,至七月初一谋之于神,乃决计不送。
初五日发信后,至初八日,九弟仍思南归,其意甚坚,不可挽回,与孙商量,孙即不复劝阻。九弟自从去年四月父亲归时,即有思归之意。至九月问,则归心似箭。孙苦苦细问,终不明言其所以然。年少无知,大抵厌常而喜新,未到京则想京,既到京则想家,在所不免。又家中仆婢,或对孙则恭敬,对弟则简慢,亦在所不免。孙于去年决不许他归,严责曲劝,千言万语,弟亦深以为然,几及两月,乃决计不归。今年正月病中又思归,孙即不敢复留矣。三月复原后,弟又自言不归,四、五、六月读书习字,一切如常。至六月底,因孙有送家眷之说,而弟之归兴又发。孙见其意,是为远离膝下,思归尽服侍之劳。且逆夷滋扰,外间讹言可畏,虽明知蕞尔螳臂,不足以当车辙,而九弟既非在外服官,即宜在家承欢,非同有职位者闻警而告假,使人笑其无胆,骂其无义也。且归心既动,若强留在此,则心如悬旌,不能读书,徒废时日。兼此数层,故孙比即定计,打发他回,不复禁阻。恰好郑莘田先生名世任,长沙人,癸酉拔贡,小京官,由御史升给事中,现放贵西兵备道将去贵州上任,迂道走湖南省城,定于十六日起程,孙即将九弟托他结伴同行。
此系初八九起议,十四日始决计,即于数日内将一切货物办齐,十五日雇车。郑宅大车七辆,渠已于十三日雇定,九弟雇轿车一辆,价钱二十七千文。时价轿车本只要二十三千,孙见车店内有顶好官车一辆,牲口亦极好,其车较常车大二寸,深一尺,坐者最舒服,故情愿多出大钱四千。恐九弟在道上受热生病。雇底下人名向泽,其人新来,未知好歹,观其光景,似尚有良心者昨九弟出京七日,在任邱县寄信来京,云向泽伺候甚好。十六日未刻出京,孙送至城外二十里,见道上有积潦甚多,孙大不放心,恐路上有翻车陷车等事,深为懊悔。二十三日接到弟在途中所发信,始稍放心。兹将九弟原信附呈。孙交九弟途费纹银三十二两整,先日交车行上脚大钱十三千五百文,及上车现大钱六千文两项在外,外买货物及送人东西另开一单九弟带回。外封银十两,敬奉堂上六位老人吃肉之赀孙对九弟云,万一少途费,即扯此银亦可,若到家后,断不可以他事借用此银,然途费亦断不至少也。向泽订工费大钱二千文,已在京交楚。郑家与九弟在长沙分队,孙嘱其在省换小船到县,向泽即在县城开销他。向泽意欲送至家,如果至家,留住几日打发,求祖父随时斟酌。
九弟自到京后,去年上半年用功甚好。六月因甲三病,耽搁半月余。九月弟欲归,不肯读书,耽搁两月。今春弟病耽搁两月。其余工夫,或作或辍,虽多间断,亦有长进。计此一年半之中,惟书法进功最大。外此则看《纲鉴》卅六本,读《礼记》四本,读《周礼》一本,读《斯文精萃》两本半因《周礼》读不熟,故换读《精萃》,作文六十余篇,读文三十余首。父亲出京后,孙未尝按期改文,未尝讲书,未能按期点诗文,此孙之过,无所逃罪者也。读文作文全不用心,凡事无恒,屡责不改,此九弟之过也。好与弟谈伦常,讲品行,使之扩见识,立远志,目前已颇识为学之次第,将来有路可循,此孙堪对祖父者也。待兄甚敬,待侄辈甚慈,循规蹈矩,一切匪彝怊淫之事毫不敢近,举止大方,性情挚厚,此弟之好处也。弟有最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年纪本轻,又未尝辛苦,宜其不知,再过几年应该知道。
九弟约计可于九月半到家。孙恐家中骇异,疑兄弟或有嫌隙,致生忧虑,故将在京、出京情形述其梗概。至琐细之故,九弟到家详述,使堂上大人知孙兄弟绝无纤介之隙也。
孙身体如常,惟常耳鸣,不解何故。孙妇及曾孙兄妹二人皆好。丫环因其年已长,其人太蠢,已与媒婆兑换一个京城有官媒婆,凡买妾买婢,皆由她经纪,彼此不找一钱。此婢名双喜,天津人,年十三岁,貌比春梅更陋,而略聪明。寓中男仆皆如故。
同县谢果堂先生为其子捐盐大使,王道窿王恒信之侄捐府经历,黄鉴之子捐典史,以外无人。
孙在京一切自宜谨慎,伏望堂上大人放心。孙谨禀。
P32-33
曾国藩逝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编校了第一版权威的《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年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这部《全集》没有收录曾国藩的家书。
光绪五年,在李氏兄弟主持下《曾文正公家书》编校完成,仍交由传忠书局刻印。这是第一部权威的曾国藩家书。全书分十卷,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与家人的通信,总计780余封。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0余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120余封两部分内容。以求更完整呈现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和实践。
文字校订方面,除了将繁体竖排转换成简体横排之外,仅改正了原版中一些明显的错字。另有异体字和古今不同写法的词形,均根据现在通行的标准处理。书中所用人名,能确定为同一人名不同写法的,用最常用名进行统一。比如李鸿章有“李少荃”、“李少泉”的写法,为方便阅读,本书统一为“李少荃”。
本书与之前诸多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完全保留了原版的编排体例和文本,以方便读者能更真实地感受曾国藩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和思想。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出现疏误,敬请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