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朱枝富编著的《西汉盛世文帝景帝(精)》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三部分。
| 书名 | 西汉盛世文帝景帝(精)/史记人物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朱枝富编著的《西汉盛世文帝景帝(精)》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三部分。 内容推荐 张大可、朱枝富编著的《西汉盛世文帝景帝(精)》是张大可先生《史记疏证》系列套书之一,全书分三部分。第一、第二部分分别为《孝文本纪疏证》、《孝景本纪疏证》,内容体例分为: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五项。其中“题评”分为“题解”与“提说”两项内容,分别曲子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和韩兆琦《史论题评》。“集注”是用白话解读原文释意,以当代注家为主。“立目讲疏”中包括对于文本的辨析、考证、研讨,以及考古新成果、文献新发现、史事补述等,融汇古今人的研究成果。全篇注文后为“语译”。最后为“集说”,从各方面进行宏观疏解。第三部分为《西汉文景之治》,其中收录作者三篇文章,分别为《论“文景之治”》、《论汉文帝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论汉文帝创建的贤良文学》。 目录 史记疏证孝文本纪 史记疏证孝景本纪 史记疏证张释之冯唐列传 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论汉文帝对时局的把握与政治改革 论汉文帝创建的贤良文学 试读章节 【题解】 张大可曰: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先立为代王十七年,即帝位二十三年。本篇写代王十七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写汉文帝即帝位二十三年的政绩。汉文帝躬俭仁爱,关心民生疾苦,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政治的较好执行者。 【评说】 韩兆琦日:本篇记述了汉文帝于大臣诛诸吕以后,果断人承天子位的过程以及称帝后的种种德政。在本纪所写的汉代帝王中,司马迁给予汉文帝的政治评价是最高的,对汉文帝的个人品德也称扬备至。 (1)司马迁认为,汉文帝是以国家、黎民百姓为重的一代贤君。他思忧天下,关心民瘼,“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太史公自序》)。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本纪中写道:“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贿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作品在叙述了汉文帝的一系列仁德之事后,言犹未尽,又借汉景帝的诏书赞美道:“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众。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论赞又说:“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司马迁之所以对汉文帝如此称许,是因为汉文帝的“行事”符合自己的政治思想。司马迁主张为政者应施行“德政”,从《五帝本纪》到《周本纪》,他看重的都是“德”。《夏本纪》说:“德流苗裔”;《殷本纪》说:“德盛阿衡”;《周本纪》说:“德盛西伯。”但是从《秦本纪》到《吕太后本纪》,司马迁痛感他们唯“力”是用,逮至孝景及今上,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此处,司马迁感慨良多!沈作酷说:“读史者但知《武纪》、《封禅书》为讥也,不知子长赞文帝汉兴四十余载,德至盛,廪廪乡改正朔服色封禅,谦让未成于今;而孝武初即位,未有德惠及民,便修鬼神之祀,公卿草巡禅,则为不仁矣,此盖子长之微意也。”(《寓简》)汤谐说:“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其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正是史公画龙点睛妙手。”(《史记半解》) (2)汉文帝是司马迁心中的理想帝王,他不仅谦让、俭朴、宽仁,而且具有勇于纳谏的精神。司马迁在《张释之冯唐列传》中通过张释之、冯唐的犯颜直谏而被文帝接受的故事表现了这一主旨。例如有一人盗去高祖庙内座前玉环,汉文帝大怒,“下廷尉治”,希望能把小偷满门抄斩。结果,张释之依法办事,“奏当弃市”,并且犯颜直谏:“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顺逆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尽管汉文帝以为张释之未能体现自己的“承宗庙意也”,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在理解了汉文帝勇于纳谏这一层面的意义后,我们也许会看出汉文帝身上还是有不少阴暗面的,他“从善”但并不“如流”,假若张释之是按皇上主意判案的张汤,汉文帝的“仁德”就没有本篇所叙说的那么多了。另外,汉文帝还有猜忌功臣的缺点,致使周勃恐惧而死。这方面需参照《绛侯周勃世家》等。 (3)赞扬了上书感动天子的少女缇萦,表明司马迁对待妇女的观点是进步的。缇萦是太仓公的小女儿,太仓公会医术,后受人诬告被解往长安受肉刑。临行时,五个女儿随而泣,仓公骂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这时,少女缇萦挺身上书,不仅使父刑得免,而且感动文帝,除去了“断支体,刻肌肤”的肉刑。在司马迁笔下,一位少女的个别行为,与朝廷的政治措施连在了一起,遂使缇萦这一女性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得以不朽。班固在《咏史》诗中称赏道:“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曹植在《精微篇》中也赞日:“多男亦何为!一女足成居。” (4)司马迁《史记》对帝王诏策多不滥载,唯本篇载录文帝诏书特详。李景星说:“太史公于他帝诏令多不载录,独于《孝文本纪》录诏令最详,盖以孝文各诏质古温醇,实属三代之遗。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托诸空言者比也。通篇叙事,纯以文胜,写得秩秩楚楚,优柔不迫。既无《高纪》中疏荡之气,亦无《吕纪》中刻挚之笔,又处处与《武纪》中做反面对照。写仁厚守成之重,不得不另用此一副笔墨也。后幅收束,尤为严密。从代来即位一段,总叙帝生平于未崩之前;‘后七年六月,一段,详叙帝之遗诏于既崩之后。下又继以景帝之诏,群臣之议,将帝所行之大事再括叙一番,而以‘功莫大于高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一语作为断定,精确正大,穆然高古,此史公真实笔力。”(《史记评议》) 作者在本文中歌颂汉文帝的废除肉刑,很把它当作一件盛德之事来说,但事实究竟如何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汉书·刑法志》载张苍、冯敬上书称文帝之废肉刑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趾者又当死;斩左趾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不够死刑的为废肉刑而升为死刑,已经是不合适了;将稍轻之肉刑改为鞭笞,由于打得太重,也等不到打满数目就被打死了。为此,景帝时曾两次减少鞭笞的数目,至武帝时重又恢复了肉刑。 本文在揭示统治集团内部的深刻矛盾方面,可谓隐微细致,发人深思,诸如周勃、陈平等当初为什么要选汉文帝以及汉文帝入朝后又对周勃、陈平等做了些什么;在平诸吕中立有最大功劳的是朱虚侯刘章,而文帝即位后又是怎么对待刘章兄弟的;文帝即位前,曾反复推让,文帝即位后,又一连对各个方面以及对全国的百姓普加奖赏,这些是为什么?作者的确歌颂汉文帝,但对汉文帝的某些故弄玄虚之举,也并非视而未见。摒除表面的一片颂声,仔细推敲,这里边似乎还大有奥妙,很能让人长见识。P3-5 序言 《史记》人物系列丛书第一辑1-10册,是大型古籍整理学术工程《史记疏证》一组抽印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集中推出,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史记疏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熔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也可当作一种工具书使用。《史记疏证》的总体结构及其内容,详见《史记疏证·凡例》,兹从略。《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已进入最后通校、定稿、排版的冲刺阶段,面见读者,大约还有两年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新成果,特别选出了十五个篇目,汇辑成十册书目推出,倾听社会反响,以期在疏证工程的冲刺阶段弥补其不足,力求完美。 十五篇选目为:《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赵世家》、《孔子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大宛列传》、《太史公自序》,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突显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每册单行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史记疏证”,给读者提供阅读《史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大多为研究论文,也有对篇目的深入讲析,书题从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提出。十册单行本顺序原则上按《史记》原书五体顺序,即本纪、世家、列传顺序排列,在同一体中的人物排序基本原则是以时代为序,通史序列本当如此。但世家、列传个别篇目以类相从打破了时间序列,例如世家中《孔子世家》在《赵世家》之后;列传中记载张骞活动的《大宛列传》在《司马相如列传》之后。本辑丛书,同一体则按历史人物活动的年代先后为序。所以十册书目如次: 1.人文始祖黄帝 2.千古一帝秦始皇 3.平乱诛暴汉高祖 4.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5.至圣先师孔子 6.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7.兵家之祖孙武子 8.西域使者张骞 9.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10.千秋史圣司马迁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所谓“王道备,人事浃”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太史公自序》说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史记》效《春秋》,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实践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的理想。《史记》的形制五体结构像一座宝塔,形象地反映了礼制国家的等级秩序。《史记》内容贯通历史三千年,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浓缩。《史记》创立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述史,描写人生百态,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从《史记》中找到对照自己的榜样。本辑《史记》人物系列十本书目,涉及十七个历史人物(~if-g'-P-7-),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伟人与英杰,而突显的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这一主题。司马迁十分自信地宣称,全社会的人,君臣父子都要读《春秋》,如果不读《春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t君臣父子”,是司马迁对全社会人际关系的浓缩,也就是‘‘君臣父子”,指代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史记》是全中国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根是树木之本。柢指树之直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只有根深扎于土壤之中,才能使树木稳固并茁壮生长。根柢两字叠用,加强树之本的意义。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将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史记》就是这棵大树之根之柢,即中华文化之本之源。全社会的人读了《史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史记》生命之树常青,并日益走向普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古籍畅销书。《史记》蕴含的百科知识,文学、史学的艺术价值,其中各色历史人物所起的榜样借鉴作用,决定了《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史记疏证》单行本把解读《史记》与研究《史记》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是包括研究者与爱好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阅读和欣赏的读物,是学术研究走向普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西汉盛世文帝景帝》,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第一手文献资料,司马迁所写文帝、景帝两人的本纪疏证解读,提供给广大读者欣赏研讨。文帝时著名贤臣张释之、冯唐两人列传亦列于本书。张释之是司法长官,冯唐是近侍进言大臣。将四人传记对照阅读,鲜明地反映了司马迁总结历史经验构建开明政治的蓝图,即君明臣贤。最高位之君要无为,把握方向,不干涉臣职,而贤臣要有为,尽职尽责。司法长官要独立办案,进言大臣要敢于针砭时弊,也就是行政、司法、监督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社会就和谐了。文帝、景帝、张释之、冯唐四人的三篇纪传聚集在一本书中对读,非常有意义,启迪智慧,受益无穷。本书第二部分集中评述文景之治取得的成果,以及汉文帝作为仁君的风采。司马迁为何只称许文帝一人为“仁君”,什么才是“仁君”的境界,这是本书解读的重心。 本书作者张大可、朱枝富。张大可,《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主持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朱枝富,江苏省海外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