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半的运营专员无法保障自己每天的会话量,全部的专员都有过个人加班、全组任务不达标、月底全勤值岗的经历,即便努力加班,也不能达到稳定的业绩增长。
跟第一步销售不同,运营工作的意义在于产品口碑的良性增长、用户社区黏性的建立、净推荐值(NPs)的维护和再销售的进行。而运营工作者们最容易遇到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陷入日常的工作流中,忽视运营思路的培养和运营方式的精进。最糟糕的是,往往一股脑儿地投身于日常工作反而不能轻松和有效地完成它们。
如果换一个思路,情况会不会有所好转?
3.工作的秘密
在上面举例的企业中,关于新产品功能方案的创新和熟悉可以说是最概念化和简单化的工作内容,同时,这项工作的含金量又非常之高。因为一旦在方案上有创新和突破,运营专员们可以树立起一个“有想法”“善于思考”的职场形象,公司也能在行业竞争中争取到更大优势。员工越早地熟悉现有的方案,在产品再销售方面就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源,就可以更有底气和效率地推行再销售计划。
同样地,售后咨询和回访也并不困难,但这项工作“危险级别”更高,原因在于顾客的反应无法预知(很有可能是不愉快的),且问题发酵的时间不定,很容易陷入火急火燎的紧张状态。无法控制处理工作的时长,顾客一旦感觉到自己受到忽视或感觉自己利益受损,情绪上就很有可能失控。对于处理问题的员工而言。情绪往往是可以被顾客传染的。这样,结果可能会越来越糟糕。
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的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感受会直接影响员工工作时的情绪,而情绪与行为动机的联系十分密切,从情绪的动力作用方面来说,情绪与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么产品的再营销问题呢?产品再营销是运营组产生工作流水的结果,也是唯一的方式,更是考核工作绩效的标准。一个优秀的运营专员做得最好的数据一定是再销售的流水,这项工作十分平常,却十分重要。
如此拆分下来,日常运营、产品售后咨询和回访,每一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就清晰起来。只有在各项工作都清晰明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规划和安排。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分类、拆分,有目的地去排序和调整,就像是一场搭积木的游戏。在底盘平稳的前提下,你可以根据需要生成多种组合。
4.时间的象限
象限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笛卡儿坐标系)中的横轴和纵轴所划分的四个区域。用象限的方法来管理时间,也就是用数学的方式来管理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流变得清晰起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管理方法更接近一种关于时间利用的思维方式。 在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科维的脑海里,“究竟是谁占用了人们的时间”这个问题并不难。他的时间管理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维度进行了划分。
P8-9
“把自己逼得那么紧干什么?工作是做不完的。”
这是我在步入职场初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那时候,初入职场的我工作起来总是非常着急,觉得事情总是做不完,时间总是不够用。现在想来,对绝大多数初入职场的人来说,状况大都是相似的。
因为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没有概念,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做,那事情自然是做不完。因为对时间没有规划,只看付出不看效率,时间自然不够用。即便我总在不断去尝试做记录,做计划,试图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有条理一些,还是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被各式各样的工作逼得手忙脚乱,又无法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后来我才明白,这些问题都是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的体现。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呢?
这话说得轻巧,但是路径缥缈。
时间管理仿佛是一个伪命题,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总是很难真正做到。
或许你还是个学生,你有课业要完成,有论文要写,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你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充实更愉快,想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可是你不知道到底做什么才算得上有意义,到底怎么做才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或者你是个一线城市的小职员,每天重复着从家到公司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七拐八拐的地铁线上,在拥挤的人潮里面无表情。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只想瘫在床上,连外卖都懒得点,又谈何去思考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经常是觉得做了太多事累到要死,仔细想想又说不出来到底做了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努力挣扎却找不到方向,想要过得洒脱却总是被琐事淹没,想要变得更好却无处用力。其实在我们一天当中除去娱乐和休息,所谓的正经事并不多,无非是那些和身份相关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学生来说是课业,对于上班族来说是工作。但是这个大类项里面具体内容和变数太多,所以才很容易让人在执行的过程中陷入毫无头绪的忙碌困境。
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策略。
工作的第二年,在一个一点儿也不冷的12月,我接手了一个大团队的管理工作,当时我的内心惶恐,无比紧张,压力很大,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老大的信任,辜负团队里的伙伴。刚一上任,各种业务纷至沓来,同时还要考虑团队人员管理、业务方向、各种策略方案和相应的反馈机制……在我脑子里想着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做到,接手团队的第一周我只能当一个“救火员”,哪里有问题就补救哪里,每天打电话、回邮件、查数据,每每忙到凌晨却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天下来到底做了什么,也不知道第二天应该做什么。
我每时每刻都很焦虑,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去了解各项内容,甚至不敢下班。是的,不敢下班,我感觉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那些会议、表格、PPT淹没了我。
一周以后,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我去找了我的老大。
老大听我说了很多,然后她只回应了我一句话:
不要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回去想了一夜。
3个月以后,我所带领的团队,从接手时全面垫底的绝境跃到了前三。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明白,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做事。
从艺考老师、电视编导、公众号视频编导到产品经理、课程编导、线上讲师、运营主管,从业以来我的身份几经变化,很多时候都是多种职业属性相重叠。在多重职业身份之下,每天的工作内容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但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一直是我心里的一道防线。是这句话让我明白,要有辨别地选择,有目的地做事,有重点地工作,有策略地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忙,其实是因为我们盲目。
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工作性质的任务上?你每天做了多少件事情?这些事情安排在什么时间进行,执行过程要持续多久?事情和事情之间有什么分别和关联?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工作,机械地执行,将每件工作按照时间安排来进行,做完一件是一件,做不完就换个时间继续做。我们习惯于被动、拖延、焦虑、抱怨,但是我们很少主动地去思考。实际上,在每天繁杂的工作和任务当中,能够直接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并不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完成的事情也不多,比起泛泛地处理、一视同仁地执行、紧赶慢赶地全部完成,更需要做的事情是选择和判别。
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用来工作的时间确实占了大多数,但是有效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多少,有效的工作项目,也常常被日常琐事淹没。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并不在于提升执行的速度或者工作的能力,而在于分辨。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就你的职责而言,最重要的那一件事,究竟是什么?
将每天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情有策略地做好,就是成功。
我们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繁杂的工作和生活的琐事却往往层出不穷,一再地扰乱我们的安排。事情总有轻重缓急,想要面面俱到,只会精疲力竭,得不偿失。
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极重要的那一件事情上,将工作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情分类,有意识地区别对待每件事,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我们每天的任务。试图完成所有的事情是相当愚蠢的,我们必须有所取舍,选择关键的核心事件去完成,才是实现高效率工作和生活的根本途径。
何天依著的《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对数十例真实工作案例进行分析和解构,通过提取、整合相关的工作法则和实操方法,告诉你如何排除工作中的干扰项,找准当下关键的核心事件;如何摆脱拖延,立刻行动,重建工作秩序。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调整生活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何天依著的《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一本讲述高效率工作方法的思维科学指南类图书。我们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繁杂的工作和生活的琐事却往往层出不穷,一再地扰乱我们的安排。本书对数十例 真实工作案例进行分析和解构,通过提取、整合相关的工作方法,告诉你如何排除工作中的干扰项,找准当下的核心事件;如何摆脱拖延,重建工作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