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本套选编由孟繁华、贺绍俊、李朝全、耿立等诸名家编选,从全国数百种文学报刊当年发表的千万字的代表作品中精选出部分精华篇目,向大众读者呈现中国年度文学创作的成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作品。其中不乏王安忆、梁晓声、张炜、李敬泽、叶永烈、周晓枫、苏童、双雪涛等名家之作。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2017年度中国文学领域的风貌和突破,让读者感受到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变化。共同铸造2017年度文学盛宴。本册为耿立、和庄主编的《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

内容推荐

耿立、和庄主编的《中国杂文年度佳作2017》精选2017年全国各地报刊的杂文佳作,广泛地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乏如梁晓声、杨文丰、十年柴、六神磊磊等名家之作。这些作品或议论社会热点,或评论国家政策,大至整个世界,小至社区街道,坦率地表达个人思想,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评价所见所闻。本书从中国2017年度杂文创作的诸多作品中,选择最有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杂文佳作,可谓字字珠玑,篇篇华章,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目录

郭嵩焘:说真话的孤独者

美国:“笨人”建立的工匠国家

“一根筋”的日本匠人

宽裕时代里的蝜蝂

清末“新政”的夭折

望远镜风波

不完全是尾气

造屋不如树人

不会表功

来自心灵的全部深度

风子·疯子

——读杨凝式《韭花帖》

半俗半雅的生活

让灵魂跟上

“蟋蟀宰相”贾似道

清官刘光第

修身远害

刺贪劝廉的《红楼梦》

煎得痛快熬得过瘾

姓名文化: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因斯坦为何放弃德国国籍

谈旧

“骗子比儿女还亲”的荒诞与讽喻

继承传统文化先要懂“礼敬”

恩遇信义与信义赢恩

沈宰相的一封家书

“没意思”才真“够意思”

乌托邦,不仅仅是想象

传媒巨头交出的最笨答卷

苍耳2017年杂文一组

我教孩子读古诗

粉墨展倾城

“首先,你必须自己珍惜生命”

监管要跟上“假药广告表演艺术家”的套路

警惕“假乡贤”变身“新村霸”

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

对“无用”书法秉持一颗平常心

耐烦有恒

走向世界不要靠拢世界

学会文明观赏

心有理想,便有花儿绽放

实诚的老百姓和吝啬的奖励

艺术不能总在“神坛”上

慎防“白开水效应”

大学生都变成手机党是一种悲哀

卸下虚名的包袱

让每个角落都千干净净

舰队也能越过山岭

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走出国门,不惹麻烦也是一门学问

知足须忍痒

可爱与可怕全在自己

《论语》札记

“吃羊肉”不及“吃糟糠”

重要的是教育自己

鲁迅与内山谈“认真”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

守望共同的生态家园

让自己燃烧起来

大妈的胜利?

摘取“最大的麦穗”

“一生一世”中的语文问题

管住乱写乱画的手

别担心儿童读不懂古诗文

让心中住进一位“工匠”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中国人的生死观

不慌不忙

要守住内心的火焰

深挖一眼泉

好日子昨养不出壮孩子

球场变道场对球员的尊重在哪里?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往“低处”走走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

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

你喜欢怎样的“称号”?

人生慎按“加速键”

婚恋本该更加纯洁和美好

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外教不能是个“老外”就能当

知情同意书,法律之外还有人心

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

存公心才会有分量

美好“止于丰饶处”

致敬“最温柔的守护者”

治理共享单车,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别让“刷”出来的荣誉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

网购时代,如何安放一碗泡面

南北稻香村何不美美与共

谈谈“创意味”

博物馆要努力成为“民众的大学”

让渐冻人活在温暖的阳光中

见义勇为就是要用重奖来撑腰

如果写作业也要“拼爹”

该让外卖小哥慢下来了

院士风范,光风霁月

保护野生动物,光靠严罚还不够

打击你的力量就是你的力量

试读章节

郭嵩焘:说真话的孤独者

晚清湖南才子郭嵩焘,才识不在曾国藩、李鸿章之下,作为中国第一位派驻国外的大使,郭嵩焘的政治生涯凝聚着他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

郭嵩焘和李鸿章、沈葆桢、马新贻同科进士,是著名的“辛未四君子”之一。他的才学很快折服了咸丰皇帝宠信的大臣肃顺。肃顺是开明的满族权贵,他有句口头禅,“咱们旗人多浑蛋”,于是敢起用汉人,将郭嵩焘安排到皇帝身边历练。咸丰皇帝对他也很赏识,命他人值南书房。南书房是皇帝的私人咨询机构,入值南书房就意味着可以亲近皇帝,参与军国大事。咸丰对他寄予厚望,勉励他:“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人南斋,却不在多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

郭嵩焘命运的转折点,是在云南中缅边境突然发生的因英国传教士马嘉理与当地居民冲突而被杀的“马嘉理案”。英国迫使清朝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清廷选中了懂得洋务的郭嵩焘,这一下子把郭嵩焘推到风口浪尖。

1876年,郭嵩焘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英大使,消息传开,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引得“万方来朝”,其他国家都是“蛮夷之邦”,要派“贡使”来朝拜,而无中国派使“驻外”的先例。简言之,对外只有体现宗(中国)、藩(外国)关系的“理藩”,而无平等的“外交”一说。鸦片战争后,虽然屡受列强侵略,这种外交观却未根本改变。所以郭嵩焘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此次出使,“徒重辱国而已,虽有智者无所施为”“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真为可惜”。更有甚者,视出使为“事鬼”,编对联嘲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郭嵩焘顶住了“傲慢与偏见”,以客观、务实的精神履行职责。到英国后,郭嵩焘频频参加外交活动,广交朋友,他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深得英国人好评。

一次,他在伦敦的旗队街上被一个醉汉用手杖打破了头。旗队街汇集了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报馆、通讯社,号称“媒体王国”。中国公使被打,各大报纸的记者闻风云集,看这位公使如何处置这起“辱华”事件。郭嵩焘面对各国记者,彬彬有礼地要求英方释放醉汉,认为醉酒之人不能自我控制,一时失态,无须大动干戈。郭嵩焘优雅的外交风度和大国使者的从容自信,获得英国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赞誉。

郭嵩焘在出国途中和驻英期间,留心观察并研究西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情况。清朝规定,要出使大臣记日记,将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加以记载,随时咨报。郭嵩焘在日记里直言不讳地盛赞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阛阓之盛,宫室之美,无以复加”。郭嵩焘从途经十数国的地理位置、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设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都做了介绍,尽可能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摆脱夜郎自大的心态。郭嵩焘在日记里透露了这样的观点:西方的强大首先在于发达的工商业和政治制度;原先中国人着眼的坚船利炮,不过是依附于经济、政治之上的物质技术成果。这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呼吁政治改革,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不能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表达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治诉求。

郭嵩焘的日记寄回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以《使西日记》为名刊印出来,引爆舆论热议。它首先触犯了虚骄自大的清议名流们的自尊神经,郭某人竟然为化外“夷狄”张目,要“天朝上国”向他们学习,岂能容忍。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弹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有违民心。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说郭嵩焘极力吹捧英国“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这样的人哪里还是大清朝的臣子!湖南人士则称郭嵩焘为“湖南人的耻辱”。梁启超后来追述此事,说郭嵩焘的日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

慈禧太后下令将《使西日记》毁版,禁止阅读。李鸿章反复看了四遍,给友人信中为郭嵩焘抱不平,说他书呆气,但“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如此参毁奏谤,恐怕官吏从此引为鉴戒,噤声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法自存,可为寒心。偌大的中华,连一本讲真话的书都容不下,李鸿章心都寒了。

1879年5月,郭嵩焘海外归来,乘船抵达长沙,满城张贴声讨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揭帖,郭嵩焘声名狼藉,在家乡没有立足之地,被迫辞职。

英国外交官、汉学家威妥玛来访,他说:“中国若能内修,则无惧强敌。不内修,则东西两洋皆将为敌。中国有地利,有人才,就是没有好政治,所以不能发挥作用。购买西洋几尊大炮、几支小枪,修造几处炮台,于事无补。何况近年才知有外交,尚蒙昧不知有内政,于百姓民生一切,还是不管不问,如此国家岂能自立?”郭嵩焘说:“中国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被说的人折磨,我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了。”

此番归国,郭嵩焘有了新觉悟,认定在清朝体制内,“洋务之不足以有为”。他无法容忍,凡是跟他作对,以骂他、侮辱他为己任者无不立时扬名,被朝廷重用。朋友劝他别谈洋务,他说:“不可不谈!不谈洋务,何以保国?”

郭嵩焘以超前的政治眼光,言他人所不敢言,因而葬送了自己的官宦前程,抑郁而终。但他对历史的前行、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死前不久,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先行者孤独、倔强的身影渐行渐远。后来人对历史心存“温情与敬畏”,是不会忘记那些坚持说真话的忧国志士的。

《书屋》2017年第1期

序言

先生在场

文字是在场的方式和确证,我指的是有温度、有实证、不扭曲、敢抗争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不使苦痛失重,不做权力的仆役和皂隶,不虚张声势。

但文字的在场是难的,因为在场是坚持、风骨、独立不迁,是趋炎附势的反面,坚持与风骨的对立是围剿、是诬陷、是坎凛,也可是无尽的磨难。

我敬佩鲁迅,是他的风骨与立场只能选择在场,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先生内在的良知和文字的良知。我想到了黑塞.他曾这样说,作家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良心,“作家的良心是作家必须遵守的唯一法则,规避这个法则会有害于他及他的创作”。正是这种保有的正义感和作为人的良心,在“一战”到来之时,让黑塞不能沉默,他在多国报刊发表许多政论、公开信和呼吁:制止战争!战争爆发的当年,黑塞就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的反战文章。黑塞借用席勒《欢乐颂》的名句来反对“极端爱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提出“爱高于恨.,理解高于对立,和平高于战争”。黑塞因反战而贾祸。除了两个朋友敢站出来公开支持黑塞,其他朋友纷纷与之断交,背离他,甚至攻击他。一时间“叛徒”的帽子向黑塞飞来,诽谤的匿名信、恐吓信也纷至沓来。骂他是“卖国贼”,是“没有祖国的家伙”.是“信念流氓”。出版商也中断了与他的合作,黑塞开始被窃听,被监视,被侦查。黑塞虽有幸躲避了前线开战的霰弹,却被文字密织的炮火击得遍体鳞伤。

后来的黑塞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小文人”,根据他在给一个朋友信里的描述,他一身旧西服穿得边都起了毛,秋天到时只能从树林里找些栗子果腹。就因为他说出了对这场灾难的认识,呼吁有识者不要宣扬仇恨、传播谎言、颂扬这场人为的灾难。

是的,在苦难面前,在场与缺席是恒定作家良知的唯一的标尺,在场,也是立场。我知道,鲁迅真的成为鲁迅,不仅仅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更是他放弃小说而出手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在一次次流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先生一次次的在场。

在民众和志士的热血洒下的时候,在一个个的暗夜到来的时候,他与乖巧和中庸告别。

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不是每个人在人与文岔道口选择了横站;当“智识阶级”被政治的金钱所收买成了帮凶。当义士的鲜血去蘸了馒头,当上流的“恶趣”肆意覆盖凄惨的民众的血。这时,先生选择了在场。

苏珊.桑塔格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文学是一座细微差别和相反意见的屋子,而不是简化的声音的屋子。作家的职责是使人们不轻易听信于精神抢掠者。作家的职责是让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区域和经验。

作家的职责是描绘各种现实:各种恶臭的现实、各种狂喜的现实。

是的,作为散文或者杂文(其实这是有别于周作人所谓美文式散文的别种散文)写作者的鲁迅,始终是一个在场者的形象,在场的鲁迅是与一切的暗黑者不签订合约、不依附权力,而是独自地呈现的鲁迅。

这是一头倔犟的牛、孺子的牛,很多的智识者和当权者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因为这只孤勇的牛,是一只长啸的夜枭,是打鬼的钟馗。

因为在场,所以鲁迅;因为鲁迅,所以在场!

2017年11月初珠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