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是一直以来成功且阅读过的人很多的世界通史。作者用形象及流畅的文字,幽默风趣的语言,从远古的时候讲起,讲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讲述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一直到近代的美国独立战争乃至科学时代,为读者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在书中,作者将枯燥的历史和生活娓娓道来,把人文知识叙述得精彩绝伦,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闪光的智慧。让读者看到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读者可以随作者回顾人类的历史,畅游世界,品味不同时代的风格,走进文明的殿堂。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人类简史(房龙为我们讲人类的故事房龙手绘插图版)》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著用形象及流畅的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故事开始于远古时代,之后讲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渊源、希腊与罗马时代的璀璨,再沿着宗教发源的这条线索讲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本在全球范围内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给众多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
第一章表演平台的布詈
我们在一个巨大疑问的笼罩下生活。
我们是什么人?
我们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要去哪里?
渐渐地,我们带着坚持不懈的勇气,把这个疑问一点点推向遥不可及的边界,超出地平线——在那里,我们期待寻找到想要得到的答案。
我们并没有走太远。
我们所了解的事情依旧太少,不过我们达到的境界是:我们已经可以(非常精准地)推理出许多事情。
在第一章中,我将(依照我们如今掌握的知识)跟你们讲,第一次人类出现时,表演平台的布置究竟是什么样的。
假设我们用一条长线来表示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们,那么在长线最顶端的那条细细的线条,就代表人类(或者与人类十分相近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
人类是最后一个上台的,但也是第一个利用脑子来实现征服大自然的目标的。这便是我们要研究人类的目的,而不去研究猫、狗、马或者其他种类的动物——即便从这些动物的本身来讲,每种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的进化史。
(据我们所知),起初我们生活的这个行星就是一个着火的巨大球体,是浩瀚太空当中的一个小小的烟云。渐渐地,几百万年过去了,地球的表面全部都烧光了,外壳被一层薄薄的岩石包裹住,连绵不断的大雨冲刷在这块毫无生气的岩石上,打磨出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并且将泥沙全部带入山谷之中——在被热气笼罩的地球上,这些山谷躲在了高耸的大山当中。
当太阳划破天空时,最终的一刻也到来了,它见到这个小行星上有许多小水坑——这些小水坑最后则变成了地球东西半球上的浩瀚大海。
后来有一天,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竟然创造了生命。
第一个带有生命的细胞在无边无际的海水中漂荡。
在几百万年的岁月中,它都没有目的地在水中漂流。可是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它逐渐养成了一些习惯,让它可以在环境恶劣的地球上存活下来。在这些细胞里,有一些喜欢在湖泊以及水坑的漆黑的地方生活。它们在沉积在水中的泥巴里生根(泥巴是随着雨水从山上流下来的),最终它们成为植物。其他细胞喜欢到处游荡,逐渐长出怪异的带有关节的腿,犹如蝎子似的,开始在海底爬着移动,它们被植物以及好像水母一般的浅绿色生物包围着。还有另外一些细胞(包裹着鳞片),依靠着游泳的姿势,由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捕食。慢慢地,它们让海洋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鱼类。
与此同时,植物的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它们开始寻觅新的居所。海洋里的地方已经满足不了它们了。它们不想与水分开,于是在沙滩与L山底找到了自己的新家。每天两回,潮汐来时大海里的盐水将它们吞没。而其他时间里,这些植物则需要去尽力适应不舒服的环境,争取在空气稀薄的地球表面活下来。它们花费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来适应,总算掌握了怎样在空气中也能生活得好像在水里那么自在。它们逐渐变大,变成了灌木丛和树林。最终,它们学会了怎样开出鲜艳的花朵,来吸引每天忙个不停的大黄蜂以及鸟类,然后通过它们将种子散布在遥远的地方,直至绿色的草原包围整个地球,或者地球沉浸在树木茂盛的树荫下。
一些鱼类逐渐离开海洋,试图用肺部呼吸,同之前用鳃呼吸时似的。我们管它们叫“两栖动物”,是因为它们无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都同样自在。在你眼前的小路上跳过去的第一只青蛙就可以告诉你,两栖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
这些动物离开水之后,渐渐地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有一些变成了爬行动物(这类动物类似蜥蜴一样爬行),和昆虫一起享受着安静的森林。为了可以在软绵绵的土地上跑得更快,它们的腿渐渐变得强壮,体型也逐渐变大,直到全世界都被这样一群巨大的生物霸占(生物学手册里记载的鱼龙、巨龙、雷龙),它们可以长到三四十英尺,可以像逗小猫一样耍大象玩。
爬行动物的家族中有一些成员逐渐适应了在树上生活(当时大树的高度通常在100多英尺)。它们移动时已经不需要靠脚了,但同样可以快速地从一根树枝过渡到另外一根树枝上。所以,它们将身上的一些皮肤演变成犹如降落伞一样的东西,它连接着身体的一侧和小脚趾。渐渐地,它们用皮肤制成的降落伞的表皮长出了羽毛,尾巴也成为改变方向的操纵杆,在树与树之间飞翔,成为货真价实的鸟类。
之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所有体型庞大的爬行动物在短期内全部死亡。我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或许与气候变化有关,或许与它们体型太过庞大有关,它们不会游泳、走路以及爬行,所以面对高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也没有办法吃到嘴里,只能硬生生饿死。不管原因是什么,具有上百万年历史的巨大爬行动物王国宣告灭亡。P1-4
给汉斯吉和威廉:
在我十二三岁那年,我的叔叔——我对读书和画画的喜爱都是源于他——许诺要带着我进行一次难以忘怀的探险之旅,即:他要带我一同爬上鹿特丹老圣劳伦士塔的塔尖。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教堂的司事拿着一把与圣彼得的钥匙一样大的大钥匙开启了那扇神秘大门。他说:cc如果你回来后又想出去,只要按一下铃就行。”满是锈迹的铰链发出了沉闷的声音,将我们与闹市隔离开来,把我们锁在一个全新的,与世隔绝的世界里。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可以听见的寂静。在我们登上第一段楼梯时,我所了解的少得可怜的自然知识又多了一项——可以摸到的黑暗。一根火柴指引着我们应该如何向上走。我们抵达了第二层,然后再上一层,然后又上了一层,直至我们已经弄不清到底走到了第几层——紧接着总还会有下一层。忽然间,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亮。这一层与教堂屋顶的高度一致,它被作为仓库使用。在几英寸厚的尘土下面,堆放着无数象征着神圣信仰的物品——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几年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虔诚的男女们丢弃的。这些物品曾经被我们的祖先们当作掌管生死的神器,可如今却成了一堆废弃的垃圾。神人的雕像也被勤劳的老鼠筑成巢穴,机警的蜘蛛在一个张开双臂的圣人胳膊上编织了一张大网。
又上了一层楼,我们才知道刚才的光亮是从哪里来的。一扇又高又大的窗户敞开着(窗子上安装了粗壮的铁栏杆)让这间高高的空无一人的房间变成了数百只鸽子的栖息地。铁栏杆中间吹来一阵阵清风,空气中充斥着一股奇特又动听的音乐声。这声音便是我们脚下的闹市里发出的,只不过距离已经将这些喧闹声净化了。大型车辆发出的轰隆声,马蹄发出的嗒嗒声,起重机和滑轮发出的咕噜声,以及任劳任怨的蒸汽机发出的嗞嗞声(它们用数以千计的不同方式为人们做着工作)——这些声音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柔和美妙的低吟声,与鸽子们发出的阵阵咕咕声互相呼应。
楼梯到这里为止,再往上便是梯子。上了第一节梯子(这一节梯子很陈旧而且表面光滑,我们必须要用脚不断试探)后,又见到了一个崭新的壮观的景物——城市大钟。我仿佛见到了时间的心脏。我能够听见秒针急促跳动的沉而有力的脉搏声——一一下、两下、三下,直至跳到六十下。紧接着传来震动声,好像每一个齿轮都停止不动,一分钟好像被无穷无尽的时间割舍掉了。大钟不停歇地重新开始下一分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最终,随着一阵震动的预警,众多齿轮相互摩擦产生的犹如打雷一般的声响,从我们的头上呼啸而过,对全世界宣告中午来临了。
往上走一层是钟楼。有精致的小钟和它们令人恐惧的姊妹。位于中央有一个大钟——我在午夜时听见它发出的声响,总会觉得非常恐怖,因为那是在对人们发出火灾或者水灾的警报。在庄重严肃的孤寂里,它好像在回忆过去600年的事情(在长达600年的时间里,它见证了鹿特丹人的喜怒哀乐)。它被一群排列整齐的小钟紧紧包围,好似古老的药店当中整齐摆放的蓝色药瓶。每隔两个星期,它都会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演奏动听的音乐,在那天,人们会出来赶集,买卖物品,探听一下世界上都发生了什么奇闻轶事。可在没有人注意的角落里,还屹立着一个大黑钟——与它的同类相距甚远,肃穆又庄重——这是宣告死亡的丧钟。
继续往上爬便是漆黑一片和一些梯子,相较我们之前爬的更加艰难。突然间,新鲜的空气和辽阔的天际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终于来到了塔楼的最高点,头顶上是蓝天,脚下便是整个城市——城市小得好像玩具一样,城市里的人们就好像是蚂蚁一样来来回回地忙碌着,所有人都一门心思地思考着自己的事情。石头城墙以外的地方,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这是我第一次俯瞰这个大干世界。
自从那次艺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爬到塔楼的顶端独自寻找乐趣。即便爬楼梯很费劲,可是我却觉得付出这些力气很值得。
而且,我深知我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我能够看到大地和蓝天,能够听见我的看大门的朋友给我讲故事——他居住在塔楼下面一个背风的小屋子里,负责照看大钟,就好像是这些大钟的父亲一样。此外,他还要负责发出火警警报。不过他平时生活很悠闲,在那时,他会点燃烟斗,然后陷入沉思。大概50年以前他曾经读过书,虽然跟没有读过书一样,但是由于在塔尖上生活了这么多年,他从周围的广阔世界当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他很了解历史,历史在他眼中是鲜活的。“那里,”他指向河道的转弯处跟我说,“就是那,我的孩子,那片树林你看到了吗?就在那里,奥兰治公爵凿开河堤,灌溉土地,救活了莱顿。”又或是,他对我述说关于老默兹河的趣闻,讲述这宽阔的河流是怎样从一个便利的港口,变成一条四通八达的水路,承载着德·鲁伊特以及特隆普的船队,开始最后一次远近闻名的航程——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在海上航行,他们牺牲了自己。
我们还一起看那些环绕在庇佑它们的教堂周围的小村庄,很多年前,那间教堂便是神圣守护者的家。往远处看,我们还能够看见代尔夫特的斜塔。距离斜塔塔尖很近的位置,沉默者威廉遭到暗杀,同样在那里,格劳秀斯学会了如何编写拉丁语句。再往远处看,便是低矮的高德教堂,那里是伊拉斯谟早期的家。这个男人所拥有的才智比大多数国王的千军万马都要强大,伊拉斯谟——这个在孤儿院里长大的人的名声已经传遍全世界。 最后是浩瀚无边的大海与陆地的银白色的分界线。在我们的脚下,有着与大海截然不同的景物:各色各样的房顶、烟囱、房子、花园、医院、学校、铁路,这些便是我们口中的家。可是这座塔楼却让我们改变了看待古老家园的眼光:喧闹杂乱的道路与市场、工厂与车间,这些都成了展现人类能力与意志的表征。在这里最好的事物,莫过于紧紧围绕在周围的辉煌的历史。当我们再次回归到正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些辉煌的历史则会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历史犹如经验堆积的高塔,是由时间在过去日子里的广阔田野上建造起来的。想要攀上这座古老高塔的塔尖,俯瞰它脚下的景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塔里没有安装电梯,但是年轻人的腿脚很强健,它们可以支撑年轻人登上去。
现在,我将开启大门的钥匙送给你们。
等你们归来时,一定能够了解我为什么如此狂热了。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房龙对历史的理解,要胜过写出《世界简史》的威尔斯先生一千倍,而且他以同样富有趣味和更多的幽默进行写作。他写出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恒久的书。
——查尔斯·比尔德
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