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路祭李烈钧将军
我刚返回湖口的那年冬天,就传来了李烈钧将军在重庆病故的噩耗。我父亲老泪纵横,写下好些悼念诗文。
父亲与李烈钧友谊甚厚,在李身旁工作过,关系极为密切。我母亲就是他母亲的“高级婢女”,是直接服侍他母亲的,后来作为“养女”,嫁给了我父亲,作为“如夫人”。“如夫人”者,如同夫人、妻子的地位一样,本质上,就是“妾”。当然,这不是一般的“妾”,而是有社会背景、有家庭地位的。的确如此,确非一般的妾。
我哥哥天分高,极聪明,深得李将军夫妇喜爱。一次,哥哥得了白喉,极度危险,李将军之妻华夫人就设法将哥哥送进了大医院,最后抢救了回来。因此,家中又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华赐”,即华夫人所赐。正是这个原因,哥哥就拜李烈钧为义父,拜华夫人为义母。
李将军为了感谢父亲毁家纾难、大力支持“二次革命”,后来就在石钟山下,给父亲盖了一栋三层的小洋楼,还配有家塾与其他辅助建筑。特别值得一提的很可能就是这个家塾建筑,取名为“四知堂”。这当然是纪念李将军与父亲的友谊,更是赞扬“四知”精神。
关于“四知”精神,这里有一个典故:汉朝有一官员,名杨震,他当大官时,有一求官者晚问向他行贿,一篮水果中藏有金条,杨震一察觉,就坚决退回,并明确告诉对方:谁言无人知道?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行贿者羞惭而退。后人称杨震为“四知”太守。父亲任江西省民政厅长,有段时间任省主席之职,专员、县长均由他任命。他为官清廉,政声四著。有人晚上私下找父亲,以金条行贿,父亲坚持拒绝,并对行贿者讲了“四知”这一历史故事。当然,这同李将军的支持是无法分开的。
“四知堂”有副对联为“杨柳不随春色老,劲松惟有岁寒知”,就是赞扬这种“四知”精神的。
李将军在重庆病逝,父亲悼诗中有:“陪都(指那时的重庆,还是国民政府的陪都)一电报心惊,木坏山颓薄海惊”,“人羡中枢隆恤典,我悲全国失长城”,这都是他的真挚之言。李将军灵枢沿长江而下,路经湖口去武宁老家时,我们全家在湖口江边设祭,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八 上了九江同文中学
1948年春,我从湖口县中毕业了。湖口县没有高中,秋季,我考入了九江同文中学。同文中学很出名,学风好,水平高。“同文”两字,来自《中庸》中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考入同文,不易。当时,别人告诉我家,我语文、数学、英语考得非常好,有的几乎是满分;而化学、物理考得糟糕,远不及格。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反复考虑:这个学生取不取?取!一定取!这么好的语、数、外,难道化学、物理真的差吗?这定有原因,这个学生能培养得很好。
果不其然!我一入学,即表现不俗,肯努力,肯钻研。高一上成绩总平均分(即各门功课成绩总和除以课程门数)在全班六七十人中排第二名,第一名只比我高约2分,我比第三名,第三名比第四名,都差不了1分,分数咬得很紧。成绩都是按平时作业成绩、测验成绩、小考成绩和期末大考成绩统筹计算的。
同文的校训就是“读好书,做好人”,学习风气很浓,考风好。有时,老师因故暂离考场,也没人作弊。一旦查出作弊,处分极重。因为这背离了我国“人无信不立”这一优秀的传统。
P21-22
2014年6月11日,正在北京参加院士大会的杨叔子突发脑卒中。
由于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的同志及时送他到解放军306医院救治,使他的健康恢复较好,但是,脑卒中仍对他的记忆有了不小的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记忆力也越来越不好。
病后,他考虑到写自传已有困难,因为他已不可能把历史完整地表述。于是他决定写“往事钩沉”,以这种形式把沉积在岁月中的往事尽可能地再展现出来。“往事钩沉”是按照他成长的时间顺序、从小到大来写的,但是难免有些事该写而忘写,也难免有些事写得不是十分的确切。
2015年年初开始,他每天坚持写1000字左右,持续了近一年。遗憾的是,在大约完成20万字时,他感到有点头疼,脑力不支了。那时,正写到2008年5月,恰好是写完他参加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最后一站,“往事钩沉”的撰写被迫停下。后来,他身体稍好一点,在我的协助下又增写了“在病中”一章,毕竟许多感动的人和事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杨叔子是一个业余的诗词爱好者。他的诗词情缘源于自幼的家教,入小学时,许多诗词已烂熟于心。因此,在“往事钩沉”中有不少的诗词,表达了各个时期对某一件事的具体情感,这可能就是他写作的风格吧。
徐辉碧
2017年7月于武汉喻家山
学友、挚友、战友
我与叔子在1953年至1955年间是华中工学院机制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算得上是相互认识但交往不多的学友。毕业后两人先后留校任教,因都是机制专业青年教师中的骨干,故交往日渐密切。之后我们在工作、学习、思想及生活上相互关心、支持,一起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健康成长,成为挚友。1993年,他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我任校党委书记,为了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带领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彼此之间成了教育事业的忠诚战友。我们的友谊经过了六十余个春秋的风风雨雨,正如辉碧电话中对我说:“你是最了解叔子的,他写回忆录,我俩认为请你写序最合适。”因此,写一篇我所认识的杨叔子的短文任务,很自然地就由我承担了下来。
仔细阅读《往事钩沉》初稿,深感回忆录记载的大量往事,既是叔子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成长史。
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促使他健康成长的动力在哪里?我认真回忆六十多年交往中留下深刻印象、至今未忘的有关叔子的往事,想从三个方面简要回答叔子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第一,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风、勤学苦练的钻劲和拼劲。对叔子学习中的拼劲我有深刻的印象。1957年初,我和他在齐齐哈尔机床一厂、二厂准备学生的毕业实习,我吃惊地发现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来无声无息地学习,我起床时他已学习近两个小时。当时齐齐哈尔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我们在等电车时,冷得一直跺脚,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在口中念念有词地学外文。后来,我发现他勤奋好学、珍惜时间是一贯的,而且经常看到他因为学习而忘记了到食堂吃饭的时间。同志们很关心这个拼命三郎的身体,担心他肺病复发,要我转达组织意见,让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叔子新婚不久,系总支就研究将他爱人调来,有利于照顾他的生活。我们除向学校人事部门申请派人去联系外,我还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去化工研究院请求支援,当时该院领导说:“等我们培养了接班人再放她走。”(徐辉碧当时任一个研究室的支委)我对那位领导说:“才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哪里谈得上要培养接班人。”极力请求他们尽快同意调出。
同时,叔子他还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扎实的数理和工程科学的基础。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在当时极为特殊的环境里,他的父亲仍旧系统地教他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尽管年纪小、死记硬背、并未真正读懂,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刻印在他脑海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融会贯通,指引他走上为人处世的正确道路。后来他为学生做报告讲了很多做人成才的道理,这些都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
此外,他还具有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新知、探索一条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能力。叔子从美国留学归来,把机械工程与控制理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有机结合,开展广泛的、结合实际的研究,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认为叔子要是只抓住机床设计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他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第二,他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组织上长期的精心培养。这里,我只回忆三件事情:
一是在1956年,学校决定让他提前毕业留校,并将他送到哈工大做机床毕业设计。他在学生时代就是组织上选中的好苗子,政治上、业务上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1956年发展他入党,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缘故,当时党组织能吸收他入党是十分不容易的。到哈工大进修也是重点培养他的措施。哈工大当时是国家大量聘请苏联专家指导学习的两所大学之一,我校当时还不具备做毕业设计的条件,我的毕业设计就只是被称为结业作业。事实上,当时应该派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去取经,但后来派了他去,就说明组织上看准了他的能力。
二是1964年派他到上海机床厂下放锻炼一年。这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下放工厂、农村劳动锻炼,而是一次培养又红又专、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骨干的重大举措。上海机床厂的大型恒温车间是我国机床行业的宝贝,去参观还要有一机部机床局的介绍信。他们生产高精度的镜面磨床,我去参观时问师傅为什么说是镜面磨床,他要我接近一根磨好的轴的表面仔细观察,果然镜面光滑程度是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自己嘴上的每根胡须的。同时他们敢于把进口的机床拆了再精加工,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敢于提出只要量得出来他们就造得出来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多高精度就能做到多高精度的零件。叔子在上海机床厂的一年里,围绕一台从日本进口的高精度磨床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大量数据,还撰写了论文。这是收获多么大的劳动锻炼!
三是1983年初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系里为把他培养成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做了精心的安排。我们听了他有关留美学习的汇报后,研究采取了三条具体措施:首先要为他开展科研教学研究组建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生力军的团队,由他提名,要谁就调谁;其次是将用五十万美元引进的丹麦的振动噪声测试全套硬件软件组成的测试技术实验室,从自动化教研室划归叔子组建的工程测试教研室管理,作为他开展科研的有力支撑;最后是叔子本人的进修提高要落到实处,当时系里重点培养的教师都严格制定了年度计划,包括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计划编写的教材、专著,准备撰写的学术论文,查阅哪些文献资料,掌握的学术前沿动态等,并按月制定进度安排,按年总结分析实际成效,再交系领导审查后送学校师资培养科。
第三,他今天的成就应归功于以他为首的教学科研团队。许多教学、科研成果都是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培育一种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尊师爱生、老中青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的团体还要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适应国家需求又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科研任务,形成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争上游的学术氛围。而这些,叔子的科研团队都具备,他们在八九十年代取得的多项重大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叔子的团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还说明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应该包括:一种人是学术方向相同、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例如师汉民同志,他也是系里重点培养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应该说他在叔子实现我校院士零突破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种人是具有良好素质、甘当铺路石的助手,例如杜润生同志,他是工农兵学员留校任教的老师,他踏实苦干,在测试技术方面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在科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种人是素质好、潜力大、勤奋好学的弟子。叔子招收的一批硕士生、博士生中,许多人在毕业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吴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表现也很好,1993年还当选为湖北省党代会的代表。总之,叔子团队的种种事例在他的回忆录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我就不再多加介绍了。
以上这些回忆,作为叔子回忆录的补充,并以此作为《往事钩沉》一书的“序言”,而仍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就留作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见证吧!
李德焕
2017年7月于武汉喻家山
杨叔子著的《往事钩沉(精)》内容包括杨叔子院士幼年成长、外出求学、解决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评估等典型事例的叙述,还有杨叔子院士病中鲜活的修养身体、为教育为各界奉献不息的鲜活记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方位呈现了杨叔子院士治学为人的质朴情怀与独特魅力。
《往事钩沉(精)》以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的人生经历、科研发明为主线,以个人口述与采访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杨叔子院士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机械工程专家、致力于推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家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