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著的《从长安到川滇》是我社2018年重点书系“从长安出发”的其中一本。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在数千年间穿越着秦巴大山,在人类的生存、争战、迁徙、贸易等诸多领域积淀着一份厚重、独特、神秘的文化。著名作家王蓬多次实地探行考察每一条蜀道,用文字和摄影机记录下蜀道之难、之险、之魅力。全书按蜀道主脉顺序编排,长文短章相间,单篇成文,整体贯通,兼及人文风情,让我们沿着斑驳的古道,去窥探当年蜀道的威武神奇,去瞻仰蜀道的魅力风采。书中收录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作者考察蜀道过程中实地拍摄的精美图片,语言清新活泼,行文流畅,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介绍蜀道的大众读本。
王蓬著的《从长安到川滇》以史学的视角看蜀道,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30年探访,足迹踏遍每一条蜀道,寻叩从长安到川滇的秦蜀古道。如果你想了解秦蜀古道,就请阅读这本书。
国之瑰宝
刻石纪事,古之传统,是对当时社会与重大事件的真实记载。至今许多考古、文字、历史乃至社会学家仍需从石刻的述录、吊文、祭颂、纪事、墓铭中去论证史实,去考察凝聚于石刻上的当时社会文明。
因为,能耗以时日镌刻于石的文字,尤其是临山镌刻被称为“摩崖”的文字注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石性坚硬,垂之久远且无法更改,可以起到“补史之阙,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继史之无”的作用。
石刻早为古人珍视。可惜,岁月沧桑,风雨离乱,摩崖石刻已如凤毛麟角。但陕西省汉中市城北18公里处的古褒谷口摩崖石刻竟多达104方,再沿谷上溯则多达126方。而且,更多石刻尚在不断发现补充之中。这儿亘古便是沟通中原与大西南被称为“蜀道之始”的褒斜道的南口。1980年前,汉明帝下诏在此凿通一条长达15米的穿山隧洞,时称石门。据专家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洞。楚汉相争时,刘邦谋臣萧何便利用谷口落差,筑坝引水,灌溉沃野,留下古代水利工程遗迹。加之褒谷一带,两岸山崖壁立千仞,一河流水奔腾湍急,激浪堆雪,飞玉溅珠,中空一线,雄险至极,构成奇丽无比的景观!
所以,几乎从开凿石门始,历代镇守使吏、往来墨客便有题咏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山崖,内容多与石门开凿、道路兴筑和维修水利相关,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批摩崖石刻中,汉代石刻即达八块,为目前国内仅有的八块。曹魏与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是我国从汉魏到唐宋的书法真迹,又成为研究汉字及书法演变与发展的信史。
所以褒斜道石门石刻早在宋代便为古人珍视。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曾收多篇石门石刻;苏轼、文同、洪适、欧阳修都曾热衷于此并留有文字;清代力主变革的康有为称《石门铭》为“书中仙品”;清代学者杨守敬把石门石刻拓片带去日本,震撼日本朝野,至今被日本书道院列为必修经典;我国最早出版的辞书《辞海》二字便取自《石门颂》。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曾临摹过《石门铭》并说:“《石门铭》书法太好,我们今后就提倡《石门铭》吧!”
这批珍贵石刻,与古栈道遗迹、石门隧洞、萧何堰故址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形成一座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因在幽谷,历2000年之久而基本无损。1961年在首次文物普查后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幸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修水利,在石门处修筑大坝,虽经有识之士多方呼吁,终因动乱年月,坝址终未移动,石门隧洞、古道遗迹与绝大部分石刻尽皆淹没于浩渺库水之中。只是把珍稀的“石门汉魏十三品”抢救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拨专款兴建“石门汉魏十三品”专题展室后,顿时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从而掀起历史上第三次研究石门石刻的高潮(第一次在宋代,第二次在清代),连续在古城汉中召开四次石门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古城汉中观光。
1986年,日本书道院院长种谷扇舟参观完毕“石门汉魏十三品”,感慨万端,挥笔大书:“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曾在枪林弹雨中创作《长征组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文化部部长黄镇,对“石门汉魏十三品”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国之瑰宝!
痛定思痛,人们这才深感把“石门汉魏十三品”抢救出来,实为不幸之中的万幸!
这是近年已被人们知晓并不时惋惜感叹的事情。遗憾的是除少数从事学术研究及交通部门的老人之外,人们,包括绝大部分汉中人并不知晓这批珍稀文物还曾面临一次全部毁灭却又被完整保护下来。
那是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正在修筑军事命脉——西汉公路,恰巧要从石门经过且路面与石门处于同一平面,古迹注定将被破坏殆尽。诚如是,之后抢救“石门汉魏十三品”则无从谈起!
但是,由于担任此段线路测量、设计、施工的一位工程师全力保护,架桥改道,不仅没有伤及文物,还修复一段栈道,新建一仿古亭阁。后又恐危及褒谷石峰,在公路过处开凿连环三洞,由交通界元老叶恭绰先生亲题《新石门》镌刻于山崖,与古石门遥相辉映,为称雄千年的古褒谷平添了最后一幅壮景,堪称千秋功勋。
这位工程师便是当年兴筑西汉公路留(坝)汉(中)段的测量、设计、施工队队长兼工程师,鸡头关大桥工程处主任张佐周先生。张佐周曾参加沪杭、杭徽、乐西、滇缅等于道修建,为中国现代交通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又任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目下已86岁高龄。p13-15
从1985年算起,王蓬的蜀道写作,已整整30个年头,先后出版蜀道著作《山河岁月》(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年72月)、《中国蜀道》(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9月)、《秦蜀古道》(三泰出版社,2009年9月)、《栈道栈道》(西安出版社,2015年4月),还创作了多集以豢蜀古道为题材的纪录片。这些作品产生广泛影响井多次获奖。尤其由文物专家罗哲文牵头的蜀道申遗提案采用了王蓬作品中对蜀道功能的六项概括: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战争之路j邮传之路;贸易之路;石刻之路。在此基础上,王蓬又月两年时间,把多年积累的文本和最新获取的材料融会整合,增订为《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与他已经完成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西安出版社,2012年4月)共同组成了图文并茂、规模恢宏、气势磅礴的丝路三作。在我的阅读视野,还没见过哪位作家能用30年的时间,坚特坚守,特之以恒,在一个被岁月、被尘世漠视的领域做如此深入特久的开掘,而不去顾及文学界各种热闹的评奖或时尚走秀。仅凭此点,就有理由相信,读者会对王蓬的丝路三作充满好奇和期待。
鉴于我已为王蓬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写过一篇长达万字的序言,这次王蓬修订完《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后,我又先睹为快,确切感受到书名的变化不仅是古道的延伸,更是内容的充实与加强,许多篇章都令人耳目一新,有振聋发聩之感,动情之余,写下这篇文字,权且为薛。
蜀道或日栈道、阁道、此栈、南栈。其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已经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记忆,很少有人再提起。然而1985年夏,王蓬利用创作长篇小说《山祭》间隙写作的一组系列散文“古栈道风情”,“先是《汉中日报》连载,接着《人民日报》海外版也转载了”(王蓬《<中国蜀道>写作前后》,《延河》2008年第72期)。这使王蓬意识到了蜀道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他如醉如痴地开始了对蜀道资料的系统搜集和阅读。1992年,应汉中市政府邀请,为电视片《栈道》撰稿,随摄制组全程考察蜀道,则为王蓬的蜀道写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然,要真正系统而完整地传达出蜀道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神韵,还需要其他一系列条件的配合与支特,诸如恩想境界的开阔、学养的深厚渊博、对事物感觉的敏锐、想象力联想力的丰富、对蜀道始终如一的虔诚敬畏心理以及良好的话语传达能力等。
王蓬在蜀道考察过程中,对蜀道进行了反复观察和恩考。在《蜀道栈阁寻访记》一文中,王蓬说,“秦岭与大巴山,都是东西延绵,长达千里”,宛如两堵超厚实且又超高大的障壁横在人们面前,要想从中穿越过去,真是难上加难。李白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尽了其中的惊心骇目和艰辛,更何况在远古时代,那里“没有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植被茂密,古树参天”,这就更增加了翻越过程中的艰难程度。然而在那生产力极为落后的远古时代,当平原地区和半平原地区的生活资料已经不能满足整个先民的生存需要时,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和战败了的部落为了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不得不从平原地区和半平原地区向山区发展。于是他们便“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中原与大西南”的泰巴山中,“竟然有河谷可通”!这“竟然”二字,可说充分传达出了王蓬对我国古代先民大智大勇的无尽赞美和敬仰之情。
马斯洛指出:“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一个更高级需要出现。”(《动机与人格》)
王蓬在《从长安到川滇》中就真实生动地揭示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不断努力,在踩踏出一条又一条从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原始小道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出现,又真正开始了对蜀道的人工开发工作,以期在生存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能够得到更高一个层级的满足。在《蜀道栈阁寻访记》中,王蓬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泰人的建筑工艺相当发达,不仅留下万里长城、兵马俑等奇迹”,而且由于“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便在成阳塬上仿造这个国家的官殿,以空中阁道相通”,当时泰国的工匠已经掌握了修建空中阁道的技术。既然如此,王蓬认为,泰国必然会将修建空中阁道的技术运用于栈道的修建,“把自然踩踏出来的原始小道开凿成能过车马的栈道”。这样就实现了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不仅如此,在这篇文章中,王蓬还颇为激动地告知人们,“在穿越泰巴大山的七条古道中,古人依据不同的山形水势,创造了多种形态的栈道”,可以说,一部蜀道的历史,就是一部我国历代人民不断追求“需要满足”的历史。
对于有些表现内容此较单一的作品,王蓬也是用尽心思,巧为安排,尽量使其具有可读性。如《首探连城山》一文,王蓬先写连城山历史地理位置的显赫,说明应当探访,从而为探访连城山蓄势。继写自己所住地方距离连城山本来就不远,上初中时,更是近在咫尺,“几乎每天清晨,首先看见的便是连城山那巨大的剪影”,却没有攀登过,从而进一步为探访连城山蓄势。三写连城山就屹立在褒斜道的南道口旁,要探访褒斜道,就应当首探连城山,从而再次为探访连城山蓄势。经过这样层层蓄势,就极大地激发起了读者对本文的阅读期待。我以为,这种极具匠心的开头方式,也只能是文学作品才有的一种追求。在这方面,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是《蜀道“楼兰”》后半部分对“与傥骆道相连的一条支道上遗存的骡马店、蒸笼场两处集镇”废址的想象性描述。其间,王蓬以极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构织着这两处集镇从选址到集镇出现、再到扩大规模、直到毁弃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形象、逼真,让人宛若置身其中。这显然也是只有文学作品才有的品质。
复次,王蓬在对蜀道见闻的描述中,特别重视将与表现对象有关联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逸闻趣事和诗人题咏融入作品之中,使其成为整个叙述内容的一个有机部分。如《神奇险峻武丁关》中关于金牛屙金块的逸闻趣事和五丁开道的神话传说的叙述,《马道驿忆旧》中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及有关题味的叙说,《铁马秋风大散关》《泰蜀襟喉武休关》中关于吴阶、吴磷兄弟抗击金兵侵略故事的陈述,《沧桑祁山道》中对诸葛亮六出祁山历史的讲述,《雄视天下剑门关》中关于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一诗的引用等。这些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趣事逸闻和诗人题咏在王蓬的蜀道散文中,不是单一的孤立存在,而是根据表现对象,常常数者并存,与所要表达的主题融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不用说,这也是一般文学类作品才有的写作手法。
最后,王蓬在考察、表现蜀道事象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诸如文章中对古人选道智慧的褒扬、对栈道搭建深合科学原理的赞美、对“汉三颂”艺术品位的称颂等,都突出表现了王蓬作为一位优秀作家所特有的那种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当王蓬写他考察蜀道而暂时离开喧嚣的公路,进入某段人迹罕至、尚保存完好的古道或生态环境良好的村落时,一心里觉得大自然“顿时把人带入了一种仿佛没有纪元的岁月”(《翠云长廊接秦蜀》),看到“一切都笼罩于暮春的氤氲雾气之中,似现非现”,感觉“真正恍若隔世”(《秦岭深处话古镇》)。这种感觉就不仅是一般的审美意识的表露,而是完全进入到了一种高峰体验状态时才会有的心理现象。
对于学者化的作家王蓬来说,一方面,他“用史学的视角看蜀道”,另一方面,他又“用文学的笔法写历史”。正是在这种文(形式)与史(内容)相融互补的写作格局中,王蓬完成着他对蜀道的深入解读和恩考。因此,《从长安到川滇》一书不仅内容真实深邃,能够给读者提供历史、地理、书法、建筑、园林、文学、民俗、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滋养,而且表现手法自然、质朴,语言柔美、机趣,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阅读艺术作品时才会出现的那种特有的精神愉悦。可说,收获是多方面的。
看着整理完备的书稿,不由感叹,蜀道写作,看似偶然,细恩还是多有因由。首先我已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只能归结与命运,因家庭蒙难离开城市到陕南乡村落户。村后不远便是巍峨延绵的秦岭,距被誉为“蜀道之始”的褒斜谷口仅几华里,从小学五年级起我就加入了上山割柴的乡村孩子的行列,开始与秦岭打交道,后来又在褒谷口的褒河中学读书三年。
1964年,我初中毕业考取中专因政审落选,回乡务农,不是一年半载,而是漫长的78年。那一带只要当农民,就注定要与秦岭打交道,砍柴,采青肥,割牛草,割毛竹……漫漫年月,也不知在褒谷中奔波了多少次,以至于对沿线的山形水势、村落古镇都熟悉得如同此邻:将军铺、褒姒铺、桃园子、麻坪寺、沙河沟、雷家滩、青桥驿、马道驿,武休关、画眉关……
那些依山临河的驿道古镇,高低参差的青灰瓦屋,麻石铺就的狭长街道,由赤变黑的铺板门面,家家门前悬吊的黄苞谷、红辣椒,院子里的石磨石碾、长镘薅锄,屋顶盘绕不散的炊烟,门前蹒跚哼哼的肥猪,在泥水中跑跳的孩子,敞胸奶孩子的女人……再是两岸伫立延绵的山峦、奔腾不息的褒水,构成一幅独特、神秘、千古如是的画卷,总也让人猜测不透,阅读不尽!
自然,还有生活其中的人物。由于亘古便为南此通道,每遇战乱,各省人都进山避难,五方杂居,回汉交融。任何一处山镇,细查总有十数省人后裔。祖上做官为宦的、巨商客贡、青楼名妓、匪类逃犯……都能抖搂出来。加之山高皇帝远,生计艰辛,形成种种奇风异俗,也让人瞠目结舌!
一妻多夫,招夫养夫,站门汉,拉帮套,搭干亲,错综复杂。一个街镇,整条山沟全是扯皮亲戚,有难共当,有福同享,全靠拉帮结伙才能打发山地孤寂艰辛的日子。
秦岭深处生存环境恶劣,人的命运也常大起大落。记得生产队组织伏天为耕牛储备饲草,笔者曾住过一家。房主系生产队长,早年经商流落至此。一个相当精明的汉子,在公路边筑起几大间瓦屋,院落开阔,屋后便是柴山,又有溪水流过,真正柴方水便。老婆身形秀气,两个娃儿牛犊般壮实,家中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一应俱全。这是那个时代富有的标志,让我们这些平坝农民都羡慕不已。
岂料,再去时已情形大变。先是,老婆清晨在河滩巨石晒粮食,中年让孩子看守。本来睛日当空,谁知秦岭深处落了暴雨,洪水突然袭来,顿时淹没了河道,眼看粮食、小儿子被洪水吞没。大儿子去救弟弟,没有上来,老婆急疯了,扑下去救两个孩子,结果母子三人同时毙命!接着,莫名其妙一场大火,把一院房舍烧得精光。转瞬之间,家破人亡,只剩得男人孑然一身! 但这个人并没有被击倒,笔者再见他时,得知他在烧焦的山墙下搭个偏厦暂且栖身,依然当生产队长,讲话依然简练干脆,依然带着山民们整日出坡干活,猛显苍老的头颅宛如雕像。我由此明白了何为男人,何为毅力与坚强!
这一带柔风细雨,水土使然,亘古便出美女。进谷十里便是褒姒的故乡。常见土院茅舍中闪动着身形秀气的女子,与男子一般坚韧勤苦,手提砍刀出坡拖毛竹,背着娃儿在河边洗衣衫。若遇男人出坡狩猎、伐木致残,却也果敢,为一家生计奔波。实在过不下去,便断然牺牲自己,再拉扯个男人上门,支撑这行将倒塌的家庭!我当年曾在褒姒铺见着一个女子,衣衫简朴,赤着双脚,代替牲口,推着石磨,因出力流汗面若桃花,四周的山峦、流水、炊烟,都因为那推磨的女子而愈加显得古朴和谐。
参少年过去,那推石磨的女子此那些浓妆艳抹的女子在我脑海里还要清晰。我由此知晓了美是朴素的,犹如真理是朴素的一样。
“文革”时期,在褒谷口建造石门水库,致使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石门石刻,以及褒谷24景、褒姒故里、沿线村镇尽皆淹没于一派大水之中。
修建水库,惠国利民,熊掌和鱼难以兼顾,但愈是消亡的东西便愈让人怀念,愈能勾起人的记忆,进而产生联想。这一切都是进行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由此积淀的“块垒”笔者曾写进以秦岭山地为背景的两部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其中内容已涉及古道。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就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向周边地区各国呼吁共建一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大构想,这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它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连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不仅充分展示丝绸之路的千古魅力,更让多个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变得无此真实。
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的趋势,更是读者的要求。这就为我的蜀道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陕西省人民政府专门下达文件,称“蜀道”应为“秦蜀古道”井与四川省联合申遗。汉中市政府为搞全域旅游,策划七集纪录片《汉中栈道》,邀我撰稿(央视九套纪录频道已开始拍摄)。这也为我增订修改蜀道作品提供了契机。我用两年时间对蜀道作品做了大幅增订,以首篇《蜀道栈阁寻访记》为例,增订有三处:1.史念海先生关于古道“三五格局”的主张;2.秦人使用铁器的三处证据;3.略阳出土的中国古代交通法规仪制令等。其余皆做了调整,使整部作品在学术性、文学性、可读性上都有大幅增色,另增图片300余幅,整部书规模倍增。书名定为《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因省政府申遗文件即为秦蜀古道,也易与其余两书配套。
最后,要特别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党靖先生与责任编辑马凤霞女士,正是他们的真诚支持与有力配合使这套丝路系列作品顺利出版并与读者见面。
2016年8月于汉水之畔无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