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邦友好源远流长。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亲手缔造的中越友谊万古流芳。毛泽东说:“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胡志明说:“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系真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读阮忠元、李颖主编的《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感受到中越两国人民之间淳朴的情感、纯洁的友谊像春风一样扑面而来,是那样的清新、自然;越南学子对桂林和母校的那份执着与思念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是那样的真诚、持久!
| 书名 | 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校史叙事研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邦友好源远流长。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亲手缔造的中越友谊万古流芳。毛泽东说:“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胡志明说:“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系真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读阮忠元、李颖主编的《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感受到中越两国人民之间淳朴的情感、纯洁的友谊像春风一样扑面而来,是那样的清新、自然;越南学子对桂林和母校的那份执着与思念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是那样的真诚、持久! 内容推荐 阮忠元、李颖主编的《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选取1951年—1975年在桂林学习过的几十位越南校友撰写的回忆录,讲述他们在中国桂林的学习、生活情况,讲述中越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同时,也收集了我校几位教师多年来在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广西师范大学校报等发表过的讲述越南校友与中国老师、医生等的感人故事。该书还将越南校友中的高级干部到访我校,广西区人民政府前主席马飚及我校领导到越南看望校友、我校教师到越南访问、参加越南校友各种纪念活动及越南校友时隔几十年后多批次回到我校“认祖归宗”等感人事例,通过100余幅历史照片生动地再现给读者。该书将从国家层面讲述中国政府自1951年—1975年其间,为越南的基础教育、为越南干部的培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越两国的合作办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目录 上篇:细说往事,中越情谊纯真 在桂林的日子里[越南]范氏和 初为人师[越南]阮德长 难忘在庐山、桂林的岁月[越南]阮元欣 永远怀念那段绝美的时光[越南]阮春黄 我们在那些琐事中成长[越南]范冰雁 充满深厚越中友谊的校园[越南]杨志仲 我心中的桂林[越南]范道 一段美好生活的回忆[越南]阮清福 怀念宋庆龄女士[越南]陈国凯 我的中国母亲——邓海棠[越南]胡士达 育苗之园[越南]武光中 在胡伯伯、毛伯伯的养育下成长[越南]梁友童 我入队的那天[越南]武彦恒 我们三人组[越南]阮文雄 庐山一桂林,难以忘却的时光[越南]阮氏素兰 十二位姑娘[越南]阮妙秋 桂林人民的爱心[越南]阮南殿 为人民服务[越南]阮智勇 啊!漓江,孩童时代的河流[越南]阮正训 在桂林的几次野外活动[越南]黄晋利 一位中国老年朋友[越南]阮克越 思念早逝的三位同学[越南]陈和平 一句话的往事[越南]范梦灵 永远怀念在桂林的那些岁月[越南]朱中青 桂林医生妙手回春——贵妈妈“死而复生”纪实[越南]朱中青 往事今说[越南]蒋青 难以忘怀的小故事[越南]阮风草 梨子背后的故事[越南]志田 永久的怀念[越南]杜进美 细微之处显真情[越南]陈忠海 想念我的中国妈妈[越南]吴明凤 我们心中的育才学校[越南]范国英陈庭欢相智仲杨红鸾 观光两广的美好回忆[越南]陈抗战 桂林,给我家一样的温暖 阮善仁总理的桂林情怀 陈子平家族的桂林情结 越南留学生吴慧君女士的桂林情缘 漓水悠悠情切切——中越两国师生的桂林情结 四十年异国情缘今相续 印象越南 笑声与泪水的交响曲——记越南老校友的母校情结 访越归来话友邦——越中人民友好大联欢活动侧记 下篇:时光剪影,瞬间化作永恒 第一部分:重温旧照再现真情 第二部分:越南校友及越南党政军领导访问广西师范大学 第三部分:马飚主席、桂林育才学校中方教职工及广西师范大学教师访问越南 第四部分: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在广西师范大学启动 第五部分:广西师范大学代表团在河内参加“越中人民友好大联欢”活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桂林的日子里 尽管已经过去五十年了,可是当年赶往桂林时颠沛流离的日日夜夜,至今仍十分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跟随母亲疏散到越南清化永禄。一天下午,我父亲从单位回家接我到集中地点。我们父女俩骑着自行车昼伏夜行,即便遇到山林地带仍旧继续赶路,偶尔见到路边小摊就歇歇脚。兵荒马乱时期,那些小摊极其简陋,一盏煤油灯在黑夜里闪着昏暗的光,灯下摆有一两包花生糖,稍好点的还摆有一两块软糕。即便如此,经过日夜奔波跋涉,能遇上这么个小摊,对我们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停下来,歇歇脚,缓解一下旅途中的疲劳,我们又继续赶路。走到洋挑沟时,遇到了敌人飞机轰炸,我们急忙就近钻到路边的防空洞躲避,父亲还慌忙地折些树枝对自行车进行伪装。敌机刚一飞走,父亲急忙地把我抱起,“走!趁敌军还来不及掉头,我们尽快越过这山沟。”父亲肩扛自行车,淌过一个个已被填满水的炸弹坑,我小跑着紧跟在后面。碰到大坑我过不去,父亲就放下自行车,然后折回把我抱过去。洋挑沟是个交通要道,敌机轮番轰炸,从沟底到山腰,深层里的红色泥土都被炸翻了上来。我年幼无知,不知此刻随时都有被炸死的危险,还天真地问:“爸爸,为什么这里的泥土这么红呀?”或许是因为当时常年生活在炮响中,所以我居然没有半点恐惧。 日复一日地翻山越岭、涉水爬坡,不时还要躲避敌机,不知走了多少天,我们父女俩好不容易到达集中点——太原附近的方摊。大人们告诉我说这个地方是组织局,已经有二十多位小伙伴先期来到了。 方摊被一条小溪围着,要想进人方摊必须经过一条独木桥。父亲把我带到那里并把我交给了那儿的叔叔阿姨,出来迎接我的是王叔和筐姨。临别时,父亲抚摸着我的头发,不舍地说:“你就留在这里,明天爸再来看你,给你买一块黑冰糖。”看着父亲就要走了,我“哇”地哭了起来,父亲的眼眶也红了。自那以后,我天天独自坐在桥头,望着独木桥的那一头,盼着父亲带着黑冰糖来看我。在那连饭都吃不饱的岁月,对我来说能吃上一块黑冰糖,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父亲一直没有再来,我知道他一定是去执行任务了。后来,组织局的小伙伴逐渐多了起来,大家一起玩,那种期盼就慢慢减少了。出门时,我母亲拿了个瓷碗要我带上,可没几天,碗给打碎了,大哥哥大姐姐就到竹林里给我砍了一截竹筒当“饭碗”。那时是抗战时期,条件很艰难,我们吃的都是芥菜煮汤,可根本吃不饱,有的伙伴直接用茶水代替汤泡饭吃…… 至今我还记得刚到组织局集中的同伴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唱歌的场景,我对其中一个叫梦秀的姐姐唱的“这只小船飞越万重洋……”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我觉得她唱得最好听。唱歌好听的还有帮我做竹碗的家历哥和高大白净的理着日本发型、看起来很像西方人的黄江。刚到集中点时,有个叫翠娥的小伙伴每天都哭,哭了一个多星期,谁都哄不住,只要走到桥头就闹着要回家:“爸爸妈妈,让我回家吧,我不要住这里啊!”那时,我们还很小,那条独木桥就成了分界线,谁也走不过去。我们在这里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有时也被带到外面游玩。那时大概是春天吧,我看见高脚屋四周开满了桃花、李花,有时还去摘小青李子吃。记得有一次全寨轰动起来,都在喊“抓小偷”,吓得我们这帮年纪最小的女孩晚上都不敢睡觉,点着小油灯围坐在一起,害怕小偷进来。琼姨和统叔都来安抚我们,他们哄了我们好久,我们才敢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 后来,我们从太原出发,往睦南关(现为友谊关)走去。因为怕被敌人发现,我们主要是走夜路。我们排成一路纵队,后面的人用手搭着前面的人的肩膀,一步一步向前摸索着行进。白天就在山区少数民族同胞家里休息。那时,带我们行进的保育员阿姨、叔叔很是辛苦,因为我们一边走一边打瞌睡,有的孩子因此掉了队,每次点名时保育员一发现有孩子掉了队后二话不说,马上就回头寻找。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越过睦南关。越过睦南关那天,我们上了汽车向凭祥进发,车上叔叔阿姨们逐个交代我们改名字,说:“如果有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只能说自己的新名字,不能说原来的名字和父母亲的名字。”后来才知道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保密。 第一次坐上汽车(虽说坐的只是货车)我们高兴极了。到了凭祥,我们都脱掉身上经长途跋涉后已经破破烂烂的衣服,穿上了中国叔叔阿姨送来的崭新的花衣服,中国的叔叔阿姨还发给每个人一个花的搪瓷洗脸盆、一个口盅、一条崭新的洗脸毛巾。“这些东西怎么那么漂亮呀!”我们身着肥大的新衣裳说笑不停。看着发给我们的这些东西和衣服,大家都高兴坏了,有些同伴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接着,男孩子个个被剃光了头,女孩子则拿毛巾紧紧地包裹着头(为了杀死头上的虱子),然后都被剪成齐耳短发。过惯了炒芝麻、飞机菜送饭的日子(炒芝麻、飞机菜送饭是越南人用来形容生活的穷苦——译者注)之后,现在一下能吃上白面包子、炒面、炒粉、头菜……几乎每一样都是我们头一回吃到的。大家边吃边笑:“怎么这么好吃呀!怎么这么香呀!”那种香甜的滋味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以至于到后来能吃上烤鸽子、烤鸡等美味佳肴时都觉得这些没有那些好吃。 后来我们一起坐上火车一路来到江西的南昌,接着又到了庐山。有生以来,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长、这么大、这么宽敞、这么干净整洁、这么豪华的火车。火车的桌上还摆满了水果、糖果、糕点,有新鲜的大苹果、香甜的梨子,还有那些用漂亮的包装纸包的糖,我们把糖吃了,包装纸就留下做玩具玩。那时候,中国人民把我们这些小孩当作贵宾,桌上摆的还没吃完,叔叔阿姨就又给添上水果和糖果糕点。我们那时都很幼稚,看见火车窗外的中国小朋友穿的又旧又脏,就把桌上的水果、糖果统统递到窗外给他们。 火车载着我们到南昌后,我因为发高烧被专车(汽车)先送到庐山。在庐山所发生的一切至今仍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住在山腰上的两栋楼房里,男女生各一栋。休息日我们可以到栗子山上玩耍,到了秋天,栗子树的树叶落满山野。到了冬季,我和一部分同学因为受不了寒冷就被送到南宁避寒。我们去避寒的这个团队约有20个同学,由士隐叔叔负责管理。那段时间我们常常围着士隐叔叔听他讲古代的故事、鬼故事,每次听到鬼故事我们都很害怕,用被子蒙着头,但那时却是又害怕又想听。 避寒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被送到桂林。在庐山的同学也开始回到桂林。桂林是留给我们回忆最多的地方,因为我从二年级起一直读到五年级中期才与同学道别回国。P3-5 序言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邦友好源远流长。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亲手缔造的中越友谊万古流芳。毛泽东说:“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胡志明说:“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系真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20世纪50一70年代,越南人民先后经受了残酷、艰苦的抗法、抗美战争。在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亲切关怀下,越南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办学并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他们成了第一代“育才人”。即:1951—1958年,中央学舍区学校、越南少年儿童学校先后在南宁、桂林、庐山举办。为保密起见,时称育才学校,其中在桂林的学生约2000名(含1953年年底从江西庐山迁到桂林的1039名学生);1953年10月一1956年2月,越南陆军学校在桂林办学,对外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科学校,培养了2000余名中高级军事干部;1953—1958年,中国语文专修学校(原称越南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共接收学生1000余名。 1967一1975年,越南的阮文追少年军校、越南南方的阮文贝学校、武氏六学校和民族学校在桂林办学。同样为保密起见,对外统称“九二”学校,培养学生6000多名。刚到桂林时,因为新校舍尚未建好,后三所学校沿用原育才学校旧址办学一年,后迁至新校区(今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该校区也因此得名)。他们不仅沿用了老“育才”的校舍,同时,也继承了第一代“育才人”的精神。因此,他们自喻为第二代“育才人”。 上述学校为越南共培养了10000多名优秀人才。他们为越南抗法、抗美、解放南方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越两国人民友谊史上谱写了一曲不朽的颂歌。 广西师范大学的将军桥校址、王城校区、尧山校区(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育才校区,曾分别是特科学校、育才学校、中国语文专修学校和“九二”学校的办学旧址。广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和干部有幸参与了这些学校的办学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昔日从广西师范大学校园里走出去的青少年,在越南卫国战争和建国大业中迅速成长为越南党政军和各行各业的骨干。不少人成了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部级干部、军队将领、知名教授、科学家和企业家。 后记 作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史叙事研究丛书之一的《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在广西师范大学校庆85周年之际能如期而至,担任此书第一责任人的我,终于松下一口气。 该书是《越南学子——广西师范大学越南校友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姊妹篇,时任副校长的蔡昌卓教授早在4年前就与我商量过出版事宜,只是后来因为各种缘故耽误了,迟迟未能完成。今年刚好迎来广西师范大学建校85周年校庆,学校把出版系列书籍作为85周年校庆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7月中旬,校友总会秘书处秘书长李颖与我商量,可否一起合作完成学校和蔡昌卓教授布置的任务?我当然责无旁贷。 该书的顺利完成是精诚团结的结果。当我们达成共识后,很快就组成了三人编写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稿、写稿、翻译、打印、图片选取、资料整理等,大家齐心协力,加班加点,工作是辛劳的,心情是愉快的,在40天内便将该书的整体框架搭建完成。 毋庸置疑,该书的顺利出版更是得益于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学校领导以及国际交流处、出版社、社会科学研究处、校友总会秘书处、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的领导给该书一路开“绿灯”。特别是新任校长贺祖斌在百忙之中亲自为该书作序,更凸显学校对中越合作办学历史的关注与重视。 在编写中,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洗礼,感受到中越两国人民之间淳朴的情感、纯洁的友谊像春风一样扑面而来,是那样的清新、自然;越南学子对桂林和母校的那份执着与思念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是那样的真诚、持久! 在此,我们对在出书的关键时刻,舍弃周末休息时间、紧急对10余张照片进行越语说明、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的钟珂老师表示谢意,并向为本书予以支持和关心的所有领导、老师以及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黄蕊、臧晓彤等致以衷心感谢。同时,更要感谢越南校友的支持,并祝校友家庭幸福、安康。 鉴于水平有限,图片及资料的选编难免挂一漏十,加之时问仓促,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谅解与指正! 阮忠元 2017年8月31日于桂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